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14篇
内科学   139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82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226篇
预防医学   84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11篇
  1篇
中国医学   70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风险评估在化工行业职业危害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危险性评价和管理理论始于1983年,由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首先提出,并将其划分为危害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剂量-反应评价(Dose response assessment)、暴露评价(Exposure assessment)和危险度描述(Risk characterization)4个阶段[1].自此,围绕危险性评价与管理的4个阶段对环境污染物致机体危害的危险性评价技术和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2-3].危险度评价与管理模式是由多步骤组成的,关于识别、分析和评价职业危害,确定危险度水平和管理危险度的一个系统的关联过程.  相似文献   
92.
抗生素T0007B1和B2的分离和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株吸水链霉菌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对艰难梭菌有作用的抗生素T0007B_1和B_2。基于其光谱特征及生物理化性质,鉴定抗生素T0007B_1及B_2分别为3-硝基-4-羟基-苯乙酸和3-硝基-4-羟基-苯丙酸。  相似文献   
93.
94.
等容量血液稀释对犬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等容量血液稀释对犬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3只雄性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7)与等容量血液稀释组(n=6)。静脉注射地西泮0.5 mg/kg、氯胺酮5mg/kg麻醉后, 股静脉与股动脉穿刺,乳酸钠林格氏液5—7 ml·kg-1·h-1持续静脉滴注。麻醉后0.5 h等容量血液稀释组由股动脉放血,同时经股静脉1:1快速输入6%羟乙基淀粉,直至红细胞压积达25%。两组持续恒速静脉输注异丙酚10mg·kg-1·h-130 min,分别于输注2、5、10、15、20、30、31、32、35、40、50、70、90、120、150、180、240、300min采动脉血,测定异丙酚血浆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一周后两组均根据各自药代动力学参数靶控输注异丙酚60 min,分别于靶控输注5、15、30、45、60 min测定两组异丙酚血浆浓度、游离浓度、脑脊液浓度及脑组织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恒速给药时等容量血液稀释组异丙酚血浆浓度降低,中央室分布容积、稳态分布容积与全身清除率均升高(P<0.05或0.01);靶控输注时两组异丙酚血浆浓度与血浆靶浓度一致,但等容量血液稀释组异丙酚游离药物浓度、脑脊液浓度、脑组织含量及脑/血浆分配系数升高(P<0.05),脑/血浆分配系数与游离药物百分比[异丙酚游离浓度/(异丙酚游离浓度 异丙酚血浆浓度)]呈正相关(r=0.87,P<0.05)。结论等容血液稀释提高了异丙酚中央室分布容积、稳态分布容积和全身清除率,降低了分布项系数和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中枢药物浓度升高,可能导致药效增强。  相似文献   
95.
报道213例228只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术前护理应做好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以保障患者的配合和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护理应注重饮食、预防感染、换药、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视力变化、术后并发症的及时发现、以配合医生的治疗,取得预期的疗效。远期护理应在出院时指导病人正常掌握用药方法、剂量、注意事项、复查日期等。从而强调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后远期护理在超声乳化术的护理中均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6.
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栓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血栓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结合文献讨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操作方法。方法从1997年1月至2002年7月经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CRA血栓形成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19-71岁,平均46岁。起病距发病的时间为16 h至28 d,平均9 d。尿激酶用微量泵以1万U·ml-1·min-1持续泵入,总量为18~100万U。在泵入尿激酶的过程中,通过导引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即刻显效5例(25%),有效8例(40%),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5%。1例术中发生大脑中动脉血栓,出现偏瘫、失语并发症,经即刻溶栓治疗康复。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疗效好,见效快,总药量小,并发症少,是治疗CRA血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7.
心房间隔缺损是小儿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且较容易根治,本文报告22例经手术证实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全组病儿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施房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临床效果满意,术后无残余分流,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颅脑CT在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时的作用。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86例行颅脑CT检查 ,观察第三脑室、基底池 (鞍上池、环池和四叠体池 )和纵裂池的形态变化 ,评估颅内压的高低 ,并观察与病情演变的关系。结果  86例患者中颅内压正常 10例 ,无 1例死亡 ;轻中度增高 34例 ,死亡 9例 (2 6 5 %) ;重度增高 42例 ,死亡 33例 (78 6 %)。颅内压增高往往首先表现为第三脑室受压变形 ,而纵裂池也是CT片上能够较早观察到的指标之一。结论 通过颅脑CT检查可较客观地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压状况 ,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
应用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接受外科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患者术前均以TIA、RIND发病,CT及MRI未见大面积脑梗塞,灌注磁共振(PWI)均显示rCBF正常或降低,MTT增大,血管造影显示颅内或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分别给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支架血管成形术或颈内、外动脉吻合术予以治疗,术后PWI改善达82.6%,随访发现87%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PWI能够准确地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00.
分析肺心病并发低渗血症63例临床资料。本组60岁以上患者占81.0%,有呼吸衰竭、右心功能不全者占65.1%;血浆渗透压<260mosm者病死率高达72.7%。治疗应视具体情况而予补纳、限水,慎用利尿剂、加强营养、改善缺氧等,并积极治疗原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