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92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围套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1174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的成熟手段。我们自 1982年采用“围套式减压”治疗上述疾病 1174例[1 3 ] ,效果优良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三叉神经痛患者 912例 ,男 4 73例 ,女 4 39例 ;年龄 2 6~ 82岁 ;病程 0 5~ 32 0年 (平均7 0年 ) ;右侧 4 5 1例 ,第Ⅰ支病变 36例、第Ⅱ支 84例、第Ⅲ支 73例、第Ⅰ及第Ⅱ支 2支病变 4 3例、第Ⅱ支及第Ⅲ支 2支病变 16 2例、第Ⅰ~Ⅲ支 3支病变 5 3例 ;左侧 388例 ,第Ⅰ支病变 34例、第Ⅱ支6 6例、第Ⅲ支 6 7例、第Ⅰ及Ⅱ支 2支病变 36例…  相似文献   
22.
全氟碳化合物最初是作为一种血液代用品,经历了第一代和第二代产品的研究,应用涉及到医学的各个方面。氟碳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尚无实验明确证实;对于本实验采用新型第三代携氧型纳米级全氟碳化合物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笔者旨在通过建立新西兰兔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评价纳米级全氟碳化合物抗失血性休克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根据影像学特点和临床症状将ChiariⅠ畸形伴脊髓空洞症进行分型,并探讨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根据影像学特点将148例病人分为四型:Ⅰ型(中央管扩张型空洞)62例,Ⅱ型(中央管腊肠型空洞)26例;Ⅲ型(颅后窝狭小型空洞)42例,Ⅳ型(齿状突内陷型空洞)18例。采用枕大池成形术68例,枕大池成形术 空洞穿刺术12例,颅后窝有限扩大修补术50例,齿状突磨除术18例。结果术后早期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者87.8%,无变化10.8%,加重1.3%,无死亡病人。结论将ChiariⅠ畸形进行分型,根据不同的类型和临床症状采用不同的术式而不拘泥于某种固定术式,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4.
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处理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处理动脉瘤继发缺血性脑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 63例颅内动脉瘤夹闭过程中行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术后根据相应部位有无脑功能障碍,CT检查阻断血管供应区有无新鲜梗塞灶为标准判断是否造成缺血性脑损伤,并按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所在部位、Hunt和Hess分级等进行分组对照。结果 63例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时间3-59min,术后共有12例出现缺血性脑损伤表现,其中术前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者11例,Hunt和Hess分级Ⅲ~V者8例,基底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4例。阻断时间16min以内者均无缺血性脑损伤。结论 载瘤动脉临时阻断继发缺血性脑损伤与阻断部位、阻断时间、阻断方式、侧支循环的个体差异、病人术前状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方法.材料和方法:对29例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手术夹闭瘘口-瘘口端引流静脉或静脉窦以及瘘口所在的静脉窦内支架置入等方法治疗.结果:29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中,15例术后动静脉瘘完全闭塞,14例大部分闭塞;15例临床症状消失,余14例症状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硬脑膜动静脉瘘治疗的关键在于闭塞瘘口.根据其动静脉瘘的部位、供血动脉及瘘口的数量、引流静脉的特点等综合考虑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6.
1 病例报告 病人,男性,33岁。以间歇性头痛伴多饮、多尿6年于1995-10-27入院。1989年12月因突发头痛伴高热、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腰  相似文献   
27.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附17例报告)   总被引:39,自引:15,他引:24  
目的 报告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17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术中应用脑保护剂和血管临时阻断技术,1例采用低温停循环。结果 本组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其分支12例,椎基底动脉结合部2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17例中,巨型动脉瘤7例,梭状或半梭状动脉瘤9例。10例行动脉瘤夹闭,5例行孤立,1例行包裹,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阻断。手术后早期结果好11例,差5例,死亡例。经术后3个月至8年随访结果好14例,差1例,死亡1例。结论 后循环动脉瘤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充分地显露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术中合理应用血管临时阻断和脑保护技术以及低温停循环。对于窄颈的中小型动脉瘤可以选择血管内栓塞,但对宽颈或不规则型巨大动脉瘤应采用积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岩骨-斜坡区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原则以及并发症的防治,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1995年1月~2003年4月收治的49例岩骨-斜坡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脑神经受损、头痛、肢体无力和共济失调,其中45例肿瘤最大径>4.5cm。根据MR检查结果,将肿瘤部位分为上中斜坡型(Ⅰ型)、全斜坡型(Ⅱ型)和中下斜坡型(Ⅲ型)。上中斜坡型者23例,12例经颞下-小脑幕入路、8例经颞下-小脑幕-岩尖入路、3例经颞下-乙状窦前入路;全斜坡型者19例,8例经颞下-乙状窦前入路、2例经颞下-迷路入路、9例经枕下-乳突后入路;中下斜坡型者7例,均经枕下-极外侧入路实施手术。结果49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者35例(71.4%);近全切除者10例(大于三分之二);部分切除者4例(小于三分之一)。手术后并发症包括昏迷和偏瘫(2例)、四肢瘫(1例);1例因后组脑神经麻痹引起的肺炎而死亡。脑神经受损或症状加重者18例,其中多数于手术后3个月内恢复功能。结论选择手术入路的基本原则是考虑肿瘤占据斜坡的位置和肿瘤全切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Chiari畸形合并颅颈交界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Chiari畸形合并颅颈交界畸形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颅底陷入35例,寰枕融合25例,颈椎分节不全6例.病人均行颅后窝减压硬脑膜扩大修补术,行小脑扁桃体部分切除术21例.固定方式采用钛缆固定和自体骨移植41例,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固定和自体骨移植15例.结果 术后发生颅内感染2例,脑脊液切口漏1例.55例随访6~60个月,平均42个月;植骨融合满意52例,钛缆固定和自体骨移植植骨未能融合3例;症状改善51例(92.7%),无变化4例(7.3%);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 Chiari畸形合并颅颈交界畸形应行颅颈交界关节稳定性检查及评估,对有潜在颅颈交界不稳定病人应行后路减压并枕颈植骨固定融合术,单纯后路减压可能加重颅颈交界不稳定,症状难以缓解甚至加重.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总结回顾2002年至2009年经治的海绵窦病变60例的临床特点、手术人路及手术效果.方法 神经鞘瘤18例,海绵状血管瘤23例,皮样囊肿9例,脑膜瘤4例,脊索瘤3例,垂体瘤3例.均经耳前颧弓硬膜外入路切除.结果 神经鞘瘤18均全切,海绵状血管瘤23例,全切18例,5例有残留.皮样囊肿9例全切,脑膜瘤4例,全切3例,次全切1例.脊索瘤3例,结合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均达到了全切.垂体瘤3例全切.结论 经耳前颧弓硬膜外入路切除海绵窦病变是一个理想的手术入路,可以充分显露病变,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也可以明确Ⅲ~Ⅵ脑神经和颈内动脉的位置,减少神经和血管损伤的概率.对与动脉或神经粘连无法彻底切除的病变可以辅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iew our experience of microsurgery for 60 cavernous sinus tumors from 2002 to 2009.The clinical features,surgical techniques and outcome of cavernous sinus tumor in 60 cases were investigated retrospectively.Methods The patients included 23 hemangiomas,18 shwannomas,9 dermoid cysts,4 meningiomas,3 chordomas,3 pituitary adenomas.AIl the tumors were removed with subtomperal preauricular extradural approach.Results The tumors were removed satisfactorily.The shwannomas were totally removed. The hemangiomas were totally removed in 18,near-totally removed in 5 cases.Nine dermoid cysts were removed totally.For the 4 meningiomas,3 were removed completely,neartotallv removed in 1 cases.The 3 Chordomas were resected near-totally and achieved a completely removal with combined approach.Conclusion The subtomperal preauricular extradural approach is a rational choice.It can reveal the cranial nerve branches and artery at an early stage so that cranial nerves Ⅲ~Ⅵ an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an be preserved during operation.The tumor exposure is ideal and brain traction and contusion are slightly.The adjunctive radiotherapy is demanded for residual tumors adhering to nerves and arteries sever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