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经咽后入路行高位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咽后入路行高位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的显露效果。方法 本组 7例 ,年龄 12~ 5 6岁 ,C1、2 椎体结核 3例 ,第二颈椎骨折 (HangmanⅢ型 ) 3例 ,C2、3 、C3、4 椎间盘突出症 1例。经高位前方咽后入路显露C1~C3 ,结核行病灶清除 ,Hangman骨折复位后行C2、3 椎间植骨融合 ,自锁钛板内固定 ,高位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间盘切除 ,C2、3 植骨自锁钛板内固定。结果  7例患者均成功显露出C1前弓~C3 椎体 ,并完成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无颈部重要血管神经损伤 ,无伤口感染 ,1例不全瘫有部分恢复。结论 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是显露上颈椎较理想的入路 ,具有显露充分、损伤小、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在牵引复位失败的下颈椎脱位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9月一2012年1月,我科采用后路手术复位、短节段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经过颅骨牵引仍不能复位的下颈椎脱位19例,并对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6个月,平均12.3个月;术中未发生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损伤,术后患者颈椎序列恢复满意,脊髓功能除AISA分级A、E级患者外,均改善1—2级;共植入椎弓根螺钉42枚,38枚完全在椎弓根内;3枚向内穿破椎弓根皮质,未引起脊髓损伤;1枚向外部分穿入横突孔,未引起头昏、眩晕、偏瘫等症状。全部病例随访时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已融合。结论对于牵引复位失败的下颈椎脱位患者,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可以实现单一切口下松解复位以及短节段坚强固定,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3.
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同伟  周跃  王建  张峡  张年春  李长青  潘勇  张正丰 《重庆医学》2008,37(10):1041-1042
目的探讨脊柱术后脑脊液漏(leakage of cerebrospinal fluid)的处理及预防。方法自1998年5月~2006年7月本科共收治57例脑脊液漏患者,其中5例发生在颈椎前路手术,6例发生于胸腰椎前路手术,46例发生于腰椎后路手术。患者年龄27~63岁,平均45岁,其中男35例,女22例。结果脑脊液漏持续时间2~21d,平均3.5d。其中56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采用体位治疗、拔除引流、加压包扎)痊愈,1例患者在拔除引流管后21d脑脊液漏仍未停止,采用硬脊膜修复术后痊愈,本组病例中无一例出现感染。结论体位治疗、拔除引流、加压包扎是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4.
椎动态MRA在预椎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ce angiographyMRA)在颈椎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7-42岁,平均26岁。病变范围C1-C6,X线片及CT显示椎体均有破坏,其中4例侵犯-侧横突,横突孔被包裹在病灶组织内。术后病理证实颈椎结核4例,慢性炎症1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血管瘤1例。全部患者术前行椎动态MRA检查,观察双侧椎动脉成像及走行。结果:3例患侧椎动脉发生扭曲并偏移向中线,2例椎动脉局部受压,3例椎动脉平直行走无扭曲。无1例椎动脉阻塞、管壁侵蚀,假性动脉瘤形成。结论:结椎病变如肿瘤,结核,炎症等常造成椎动脉走行变异,前瞻性MRA检查是预防中椎动脉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后路椎体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胸腰椎旋转骨折脱位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7月采用后正中切口、后路经椎弓根行椎体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旋转骨折脱位(AO分类C型损伤)患者9例,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23~54岁.全部患者伤椎累及T_(11)~L_2.AO分类:C1型压缩骨折伴旋转侧方移位3例,C2型牵张性损伤伴旋转脱位5例,C3型旋转剪切骨折脱位1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1例,C级4例,D级1例.术后随访骨折脱位复位、植骨愈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9例患者全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5.8 h,平均4.4 h.术中出血1 200~3 500 ml,平均1 800 ml.术后X线片示骨折脱位完全复位,植骨位置良好.3例Frankel A级无恢复,1例B级患者恢复到C级,4例C级患者有3例恢复到D级.随访9例患者植骨而见骨性愈合,未发生内固定或植骨材料松动、移位或断裂.结论 胸腰椎旋转骨折脱位对减压、复位、融合和固定的要求很高,后路椎体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能从单一入路同时完成上述治疗.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理。方法:未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 60只,分成三组:A组股骨头坏死组,共40只,分为 4小组。B组预防组,10 只。C组 创伤组,10只。所有动物在术前及术后(A,B两组动物分别术后2周,4周,8周,12 周,C组在术后2周,4周)抽耳缘静脉血作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A组的血液粘度 较术前明显升高,与 B组同期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B组血液粘度明显 低于A组(P<0.01),与术前比较相差不显著(P>0.05),C组在术后2周内血液 粘度较术前升高,术后4周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1.在兔股骨头坏死发病过程中, 血液维持高粘滞状态。2.肝素加山莨菪碱能明显改善血液高粘滞状态,预防实验 兔股骨头坏死的发生。3.在兔股骨头坏死早期,血液高粘滞状态出现在X线片异 常之前。血液流变学因素在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理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建立兔椎间盘纤维环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纤维环的研究提供种子细胞。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兔椎间盘纤维环细胞,进行单层培养,观察其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通过甲苯胺蓝、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对其细胞表型进行鉴定。结果成功进行细胞单层培养,细胞形态为圆形或多角形;原代细胞生长较慢,第一代细胞生长加快;细胞具有甲苯胺蓝异染性;有I、Ⅱ型胶原的阳性表达。结论成功培养兔椎间盘纤维环细胞,表型鉴定符合纤维环细胞特征,能够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纤维环的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8.
颈椎小关节突脱位闭合复位前后椎间盘和脊髓的损伤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颈椎小关节突脱位闭合复位前后椎间盘和脊髓的损伤变化。方法  16例颈椎小关节突脱位患者 ,7例单侧小关节突脱位 ,9例双侧小关节突脱位 ,在X线透视下行颅骨牵引闭合复位 ,并于复位前后进行神经功能和颈椎MRI检查 ,比较椎间盘脱出和脊髓实质损伤的变化。结果  16例均闭合复位成功 ,复位前 5例有明显椎间盘脱出 ,4例有椎间盘撕裂 ,7例无明显椎间盘损伤。复位成功后 ,4例椎间盘脱出仍存在 ,大小无变化 ;1例原脱出椎间盘明显缩小 ,无新椎间盘脱出发生。14例复位前后脊髓信号无变化 ,2例复位后出现MRIT2 加权高信号增强。 16例复位后无一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结论 颅骨牵引闭合复位不会诱发或加重椎间盘脱出 ,进而造成继发性脊髓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兔肌源性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和诱导分化的方法。方法:取2月龄幼兔臀肌1g,采用胶原酶,dispase,胰蛋白酶分步消化,针头过滤,差速贴壁法分离肌源性细胞。用锥虫蓝染色细胞计数描记生长曲线,MTT法间接反映细胞增殖活性。作Bcl-2,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肌源性细胞。用分化培养基(DMEM+5mL/LFBS+50mL/LHS+10mg/LBMP2+5g/L维生素C+10mmol/Lβ-甘油磷酸钠+10mg/L地塞米松+10g/L青霉素/链霉素)诱导细胞分化,用Osteocalcin,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成骨前体细胞。结果:用上述方法分离的肌源性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体积明显小于肌细胞,24h贴壁,接种后36h开始增殖,生长有明显的方向性,原代肌源性干细胞对数生长期为7~9d,16d汇合。第3代肌源性干细胞接种后第3~5天为对数生长期,约8d汇合。细胞汇合后少部分细胞出现双核或三核,甚至出现核链,显示肌细胞分化倾向。约60%~70%的原代肌源性干细胞Bcl-2,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用成骨细胞分化培养基中培养2周后,大部分细胞Osteocalcin,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显示其成骨前体细胞分化。结论:用上述方法分离的肌源性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并能在体外分化为成骨前体细胞和肌起源细胞,是一种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即肌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总结2000~2006年用DHS治疗的6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经验。结果53例获随访,47例效果优良,6例失败。结论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应根据骨折类型、骨质量充分估计手术难易程度,准确选择加压钉长度及植入点、植入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