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背景: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合手背侧修复, 然而对于其远端蒂复合皮瓣的系统解剖学特点有待深入研究。目的: 对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观察, 探讨低旋转点的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和复合瓣的解剖学特点。设计: 单一样本观察。单位: 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 实验于2004-10/12 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材料为 30 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 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 。方法: 将成人上肢标本以尺、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进行显微解剖。重点解剖: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的血供关系。主要观察指标: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邻近骨、皮的血供关系。结果: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 近端来自桡侧副动脉穿皮支 2~6 支, 外径(0.6±0.3) mm; 远端来自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穿皮支 3~5 支, 外径(0.8±0.2) mm; 其他来自骨间后动脉穿皮支 6~9 支, 外径(0.7±0.3) mm。骨间后动脉发外径 0.3~1.0 mm 的肌骨膜支 6~8 支, 分布尺骨骨膜; 骨间后动脉的桡侧骨穿皮支与桡骨中下段裸区的骨膜血管吻合。上述支发出穿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和神经营养血管支, 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营养血管同源, 其远端蒂皮瓣、复合瓣的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 适宜手背远处的组织缺损的移植修复。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总结预防对策,为其预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在医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30例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史、住院时间、基础疾病、手术类型等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可能相关的因素,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0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9例,感染率3.9%;患者基础疾病、年龄、异体输血、备皮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基础疾病、年龄等,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应做好防护措施,谨防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3.
中立位无症状运动治疗颈椎病357例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颈椎间盘的退变是一种持续存在的自然过程,在分析颈椎生物力学特点的基础上观察"中立位无症状运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0-01/2005-09在福州总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颈椎病患者357例,均知情同意。在急性期治疗后对颈椎病患者施行"中立位无症状运动",即患者颈部处于某一位置时没有颈椎四肢酸痛麻木等症状,此为中立位,以此为基准,主动限制各方向的活动范围,一般来说屈伸在45°范围内,旋转不超过30°,各方向活动轻柔和缓,避免较长时间处于某一位置。间歇性进行控制下颈部肌肉的等长收缩活动,以此促进组织的血液循环和调节椎间盘内应力负荷,按照体操节律进行,4次/d,持续4周。治疗后定期通过门诊复诊和电话随访。疗效评估标准:①优: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随访期间1年内无复发。②良: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消失后半年内复发1次,经治疗恢复。结果:35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357例患者随访12~60个月,其中12~24个月74例,25~36个月96例,37~48个月102例,49~60个月85例,平均38个月。①疗效优良率为89.07%。②对比观察87例患者治疗前后X射线片无明显变化;对比观察32例患者治疗前后MRI图片,其中29例无明显变化,3例椎间盘突出程度加重,症状加重,予以手术治疗,恢复良好。结论:"中立位无症状运动"对颈椎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随访的部分X射线片及MRI显示,椎间盘的退变没有恢复,但也没有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捆扎带合并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进行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在含有假体的股骨近折端用锁定螺钉作单侧骨皮质固定,不含假体的股骨远折端作双侧骨皮质螺钉固定,同时在包含假体的骨折端两侧利用捆扎带将股骨及钢板同时捆扎固定,自体骨或异体骨植骨。对假体不稳的患者在骨折复位后行假体翻修术。结果术后患者可早期起床运动:随访5个月~3年,骨折未见移位,7例假体周围骨折均获得愈合,髋关节功能得到恢复。假体未见松动。结论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大多为长螺旋型骨折,捆扎带合并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简单有效,固定效果确切,根据骨缺损情况辅以植骨,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5.
背景:在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中,目前仍缺乏有效的动物模型,各种股骨头坏死治疗新方法的发展需要能够模拟人股骨头坏死自然病程动物模型的基础实验。 目的:通过联合应用马血清和低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建立激素性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 方法:2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动物注入马血清,间隔2周后,再次注入马血清,第1次注射马血清后24 h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每隔1周注射1次,共8周。对照组动物单纯注射同等量的生理盐水。于第1次注射马血清前、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后2,4,8周行血液学检查。并分别于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后4,8周行MRI检查、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电镜观察股骨头缺血坏死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2,4,8周实验组三酰甘油、胆固醇均明显上升(P < 0.05);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则明显下降(P < 0.05)。4周实验组MRI显示部分动物可见局部信号改变,8周时可见皮质下出血;对照组比较,4,8周实验组骨髓周围有坏死的骨髓细胞碎片存在,空骨陷窝率逐渐增加(P < 0.01);4周时实验组个别骨细胞结构模糊不清,或有大空泡;8周时部分骨细胞核破裂、核溶解,凋亡细胞大量出现,骨胶原结构排列紊乱。结果证实联合运用激素和马血清明显提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能够较好地建立激素性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6.
本文报道了周加压螺丝钉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41例,男30例,女11例,年龄6岁~80岁.用1~2枚加压螺丝钉作内固定治疗,随访32例,平均随访3.5个月.用Neer记分法评定结果,优良率达84.37%.临床应用证实加压螺丝钉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效应,其加压作用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呈轴向加压,无应力遮挡,允许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充分的功能恢复.作者认为加压螺钉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37.
肌腱损伤后修复一直是骨科研究的重要课题。修复肌腱的材料主要有自体肌健、人工肌腱及同种异肌腱等几种。自体肌腱移植已经获得成功,但取材受限。人工肌腱不能充分腱化,常导致失败。低温冷席的同种异体腱修复肌腱或韧带在国外已由动物实验过渡到临床应用。低温冷冻技术设备要求高,且需要建立肌腱库,在我国现有经济条件下难以  相似文献   
38.
背景:生长因子可调整椎间盘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基质代谢,用于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既往的研究偏重于成骨性生长因子对髓核细胞的作用,对纤维环细胞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对人退变纤维环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实验,于2007-11/2008-1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完成.材料:腰椎间盘手术患者的纤维环组织.方法:结合酶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单层培养人退变纤维环原代细胞.传代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细胞.对传3代细胞分别采用不同生长因子干预,分为100 μg/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10 μg/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组、10 μg/转化生长因子β1组、100 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0 μg/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组、100 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0 p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10μg/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1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100 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0 μg/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1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以不加生长因子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传3代细胞.干预3,6 d后,采用MTT法测定传3代细胞增殖,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Ⅰ、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质量浓度.结果:传3代细胞Ⅰ、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胰岛索样生长因子1促进入退变纤维环细胞增殖,轻度抑制细胞合成Ⅰ型胶原,促进合成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促Ⅱ型胶原合成作用轻度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增殖,作用强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其抑制细胞合成Ⅰ型胶原,轻度促进合成Ⅱ型胶原,无促合成聚集蛋白聚糖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1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合成Ⅰ、Ⅱ型胶原及聚集蛋白聚糖,促聚集蛋白聚糖合成作用强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多种因子联合作用较单种未见明显优势,未能呈现协同效应.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明显改变人退变纤维环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可应用于对人类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  相似文献   
39.
40.
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在修复拇指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趾移植再造拇指ⅢB缺损时鱼际及虎口处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资料完整的7例拇指ⅢB缺损再造术进行回顾:所有病例均为陈旧性损伤,行游离第二足趾移植后单纯鱼际处缺损2例,鱼际处及虎口皮肤同时缺损5例。采用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鱼际处及虎口处的皮肤缺损,皮瓣切取面积为4cm×8cm~6cm×14cm。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2例因旋转点蒂部缝合过紧造成皮瓣远端1/5部分皮肤坏死,经植皮后愈合。所有病例经3个月~2年的随访,再造拇指成活,鱼际处饱满,无跖骨及屈肌腱外露,虎口无明显挛缩。第1跖骨与第2掌骨夹角大于30°。外形满意,功能好。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是修复拇指ⅢB缺损行游离第二足趾移植时形成的鱼际及虎口处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具有血运可靠,易操作,风险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