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手术治疗策略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0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收治并手术的9例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病例,其中肾下腹主动脉瘤8例,单纯髂总动脉瘤1例。3例采用外科手术,3例采用腔内修复术,3例采用一期或分期杂交手术。结果外科手术组1例患者术后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6d死亡,1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裂开而二次手术缝合,腔内修复组和杂交手术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及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为6~77个月,中位数36个月。外科手术组术后2年生存率为33.3%(1/3),腔内治疗组2年生存率为66.7%(2/3),杂交手术组2年生存率为66.7%(2/3)。人工血管移植物2年通畅率57.1%(4/7)。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尤其适用于高危患者,但术后需要密切随访,如发现感染病灶持续存在或瘤体增长,则需要考虑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网状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0年1-9月在我院诊断为网状静脉扩张症的患者26例,女性24例,男性2例,平均年龄37(22-52)岁,44患肢,局部直接注射泡沫硬化剂后弹力袜压迫,72h、7d、30d、3个月病房随访。结果 26例患者平均治疗2.1次,末次注射结束后72h观察网状静脉扩张闭合成功率达100%,术后7d、30d观察治疗效果牢固,无复发病例。术后3个月7例(9患肢)局部复发,复发率20.5%,局部泡沫硬化剂处理后至今未复发。100%的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泡沫硬化剂治疗网状静脉曲张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3.
So far, standard therapy of complex thoracoabdominal aortic disease is open surgical repair requiring aortic clamping and replacement of the-involved segment. Despit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open surgery remain high. As a result, open surgery is often withheld owing to severe comorbidities of the patients. Endovascular technique has emerged as an alternative for treatment of these diseases in high risk patients,  相似文献   
34.
导管引导下泡沫硬化剂疗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小平  郭伟  贾鑫  杜昕  熊江  尹太  张宏鹏  刘蒙 《中华外科杂志》2009,47(24):1873-1875
目的 探讨导管引导下的泡沫硬化剂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4月至8月间有微创治疗意愿的30例(条)中重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34-85岁,平均年龄52岁.病史2~30年,平均20年.对其进行导管引导下患肢大隐静脉主干内注射1%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观察大隐静脉主干的闭合情况.结果 30条患肢均在导管引导下成功注射硬化剂,平均每条患肢应用6.2 ml泡沫硬化剂,27条(90%)大隐静脉主干治疗后即刻可见反流消失.术后早期大隐静脉走行轻微浅静脉炎5例(条),2周内自行缓解,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3个月,27例患者下肢活动后酸胀、乏力感消失,下肢明显的曲张畸形静脉消失;27条患肢(90%)于治疗后2周、3个月后复诊血管超声时大隐静脉主干闭塞.4例(条)患者(15%)仅有小腿局限的轻度曲张.结论 导管引导的泡沫硬化剂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大隐静脉主干闭合率较高,是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5.
杂交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联合传统开刀和腔内修复杂交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诊疗经验及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08年10月杂交技术治疗15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8.7岁.Ⅰ型2例,Ⅱ型8例,Ⅲ型2例,Ⅳ型3例.瘤体直径55~82 mm,平均(67.5±7.5)mm.患者术后出院时,3、6、12个月及每年进行随访.结果 2例顺行旁路,13例逆行旁路.手术时间6.8~12.7 h,平均(8.1±1.4)h,术中出血量750~3000 ml,平均(956.7±80.1)ml.围手术期病死率13.3%(2/15).随访3~72个月,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其他患者无截瘫发生,无支架移位.结论 杂交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是可行、有效的,早期及中期治疗结果满意,但远期疗效尚待评价.  相似文献   
36.
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修复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行腔内修复术(EVAR)时头、臂动脉的处理方案。方法1998年9月至2006年2月,共63例EVAR涉及到头、臂动脉的处理。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一期部分或全部覆盖;不行重建;先外科重建,然后腔内覆盖;完全腔内重建。左颈总动脉的处理:先外科重建,然后腔内覆盖;腔内覆盖大部分,然后腔内重建。无名动脉的处理:先外科重建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然后应用分叉支架型血管完全重建主动脉弓。结果54例仅须处理左锁骨下动脉,8例须处理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1例须处理弓上3分支血管。所有辅助技术均取得成功。左锁骨下动脉未进行重建者术后左肱动脉平均收缩压(62.6±24.2)mmHg(1mmHg=0.133kPa)。EVAR后30d内漏发生率17.5%。结论对有选择的病人,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是安全的。通过辅助技术,可以扩大EVAR的手术适应证。长期结果须行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7.
目的总结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髂内动脉的处理方法。方法自1997年7月至2007年3月实施的腔内修复术中有62例肾下腹主动脉瘤涉及髂内动脉的处理。其中C型腹主动脉瘤57例(包括单侧髂总动脉分叉受累者35例,双侧髂总动脉分叉受累者22例),髂总动脉分叉过高5例。手术方法采用髂内动脉单纯覆盖、髂内动脉栓塞并覆盖、髂内动脉重建,针对具体的病变情况,采用不同的组合处理方法。结果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结束时6例(9.7%)Ⅰ型内漏。术后出现臀肌跛行5例(8.1%)、单侧下肢麻木1例(1.6%),无褥疮及结、直肠坏死表现。结论腔内修复术中保留一侧髂内动脉是合理的,尽可能避免同时破坏双侧髂内动脉。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中瘤腔内压力监测的意义.方法 选择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12例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病例,瘤体最大直径(5.83±0.95)cm.术中应用测压导管监测治疗前、后瘤腔内压力的变化,观察内漏类型、部位及随访结果与压力的关系.结果 12例支架型血管(stent-graft,SG)释放前瘤腔内压力约等于体循环压.EVAR后11例瘤腔内收缩压下降>40%,其中7例下降≥50%;1例无明显改变.12例脉压差下降>30%,其中6例下降>75%.术后随访无内漏发生,无动脉瘤相关死亡.5例收缩压下降>50%的病例瘤径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小(1.6~3.1 mm),压力未下降的l例瘤径增长3.2 mm,余6例瘤径无明显变化.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瘤腔内压力监测可了解手术前后压力的变化,从而判断腔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9.
目的总结腋动脉真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16例腋动脉真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收集其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中资料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等。结果均表现为腋窝搏动性肿物,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腋动脉瘤,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动脉瘤切除,自体静脉移植腋动脉重建,结果均获得近期临床治愈。随访3~10年,平均5年5个月,1例术后2年出现吻合口狭窄,1例术后3年吻合口闭塞,1例手术后5年死于急性脑出血,余13例无复发或并发症出现。结论腋窝搏动性肿物是腋动脉真性动脉瘤的主要临床表现,无创性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真性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是一种可靠的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壳聚糖管和生物蛋白胶作为工程化血管支架的可行性。方法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取自大鼠主动脉,体外扩增后,血管内皮细胞被接种在壳聚糖管的内表面;平滑肌细胞与生物蛋白胶混合后接种在壳聚糖管的外表面构建工程化血管。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方法对工程化血管进行评价。结果血管内皮细胞在壳聚糖管的内壁形成连续的单层细胞层,覆盖在壳聚糖支架管腔内壁。平滑肌细胞在生物蛋白胶中成活生长,并形成三维的立体结构。结论壳聚糖生物蛋白胶可潜在地作为工程化血管支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