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1.
背景:有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可为椎间盘退变治疗提供实验载体,但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最佳实验动物模型。 目的:比较经皮纤维环穿刺法和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差异。 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分别采用经皮纤维环穿刺法和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穿刺后4,8,16周通过磁共振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腰椎间盘髓核变性及组织病理情况。 结果与结论:穿刺后4周,两组兔椎间盘髓核内T2加权像信号降低、变暗,椎间隙高度下降,但经皮纤维环穿刺组T2信号强度评分较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组低(P < 0.05);穿刺后8周,两组T2信号强度评分均增高,经皮纤维环穿刺组T2信号强度评分较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组低(P < 0.05);穿刺后16周,两组兔椎间盘髓核内T2信号强度评分达最高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椎间隙均明显变窄,椎间盘均亮度变黑,两组差异不明显;经皮纤维环穿刺组手术时间少于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组(P < 0.05),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组感染率为5.6%,而经皮纤维环穿刺组无感染。结果证实,经皮纤维环穿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建模时间短,感染率低,效果优于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法造模。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等离子刀微创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8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实施经皮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术前、术后利用VAS评分评价患者颈肩痛的程度,结合患者满意度及Williams疗效标准评价疗效。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术后1、3、6、12个月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患者满意度高,临床疗效好。结论适当选择病例,经皮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是一种微创、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3.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4.
一期前后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1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一期前后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1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一期行后路弓根内固定系统撑开复位,前路椎体次全切钛脊柱重建融合.结果 本组访17例,随访时间13~30个月,平均24个月.后凸畸形矫正由40.5°(30°~45°)达到8°(5°~15°),矫正角度丢失1.5°(0°~10°),椎体高度恢复90%,融合率100%.结论 前后路联合手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一种优秀的治疗方法,有利于畸形矫正和维持.  相似文献   
25.
背景:有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可为椎间盘退变治疗提供实验载体,但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最佳实验动物模型。 目的:比较经皮纤维环穿刺法和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差异。 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分别采用经皮纤维环穿刺法和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穿刺后4,8,16周通过磁共振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腰椎间盘髓核变性及组织病理情况。 结果与结论:穿刺后4周,两组兔椎间盘髓核内T2加权像信号降低、变暗,椎间隙高度下降,但经皮纤维环穿刺组T2信号强度评分较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组低(P〈0.05);穿刺后8周,两组T2信号强度评分均增高,经皮纤维环穿刺组T2信号强度评分较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组低(P〈0.05);穿刺后16周,两组兔椎间盘髓核内T2信号强度评分达最高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椎间隙均明显变窄,椎间盘均亮度变黑,两组差异不明显;经皮纤维环穿刺组手术时间少于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组(P〈0.05),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组感染率为5.6%,而经皮纤维环穿刺组无感染。结果证实,经皮纤维环穿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建模时间短,感染率低,效果优于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法造模。  相似文献   
26.
目的总结外固定架在长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1994年8月至2004年12月应用外固定架治疗长骨骨折51例,男32例,女19例。其中内固定术后失效3例,内固定术后骨不连2例,内固定术后畸形愈合1例,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1例,局部浅表感染3例。闭合性骨折30例,开放性骨折21例(GustiloⅠ型1例,Ⅱ型14例,Ⅲb型4例,Ⅲc型2例)。闭合复位6例,开放复位45例。予自体髂骨植骨13例,胫骨拉力螺钉固定8例,腓骨克氏针固定3例,钢板固定7例,股骨拉力螺钉固定2例,尺骨远端克氏针固定2例;局部皮瓣转移5例,创面游离植皮4例,股骨畸形愈合截骨矫形术1例。结果随访8~42个月,平均20个月,无一例失访。1例老年患者术后死于癌症晚期,1例GustioⅢb骨折患者骨不连,其余病例均骨折愈合,无骨感染和畸形愈合发生。1例股骨骨折因针道感染,Ⅱ期改梅花钉内固定;2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因延迟愈合、断端移位而改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结论外固定架是治疗长骨骨折的一种主要方法,有其独特优势,提高外固定架稳定性,降低针道感染和固定针松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7.
带前臂外侧皮神经的逆行筋膜皮瓣转移修复虎口皮肤缺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男 6例 ,女 3例 ;年龄 1 5~ 46岁。机器伤 6例 ,电灼伤 3例。虎口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偏掌侧 5例、偏背侧 4例 ;9例均急诊手术。皮瓣切取范围约 4cm× 7cm× 1 0cm。1 .2 手术方法取前臂中立位 ,以桡骨茎突与肘窝肱二头肌腱外侧连线为轴心线 ,以桡骨茎突近侧 1 .5~ 2cm处为旋转点 ,在前臂中段桡侧设计皮瓣 ,前臂外侧皮神经及桡动脉的体表投影线均包含在皮瓣内 ,蒂宽 3~ 4cm ,皮瓣切取后通过皮下隧道或明道转移至虎口创面 ,在鼻咽窝处将皮瓣远端的前臂外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浅支吻合 ,缝合皮瓣与创缘…  相似文献   
28.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将1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3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 001)。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及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当,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损伤少,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29.
骨肉瘤基因组DNA的提取及部分酶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祥龙  李世德 《医学文选》2005,24(5):660-663
目的比较提取骨肉瘤基因组DNA,建立基因组DNA的最佳部分酶切条件并制备其部分酶切产物。方法采用经典的基因组DNA提取法和改良玻璃棒缠绕法提取骨肉瘤基因组DNA,以限制内切酶Sau3A I部分酶切,采用玻璃珠(SilverBeads)DNA胶回收试剂盒与蔗糖梯度离心回收分离目的片段DNA。结果提取基因组DNA片段大于150 kb,37℃,Sau3A I 1∶4(u/μg)部分酶切骨肉瘤基因组DNA 30 min获得18 kb~23 kb基因片段的富集,制备目的片段DNA。结论经改良玻璃棒缠绕法提取骨肉瘤基因组DNA具有纯度、产量高,方法简单,无蛋白和RNA污染,片段足够长,可被Sau3AI部分酶切,玻璃珠(Sil-ver Beads)DNA胶回收试剂盒和蔗糖梯度离心回收分离目的片段DNA纯度高,无小的DNA片段混入,可满足构建入噬菌体载体(EMBL3)基因组文库。为构建骨肉瘤的入EMBL3载体基因组文库做好了前期工作。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骨肉瘤(Osteosarcoma,OS)中Rb基因、Rb2/p130基因表达情况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Rb、Rb2/p130基因在62例OS、39例骨软骨瘤及51例非肿瘤患者患旁正常骨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OS组中pRb、pRb2/p130阳性率分别为38.71%、27.42%;2.骨软骨瘤组中两者的阳性率分别为84.62%、76.92%;3.正常骨组织组中两者的阳性率分别为94.12%、82.35%;4.OS组与骨软骨瘤组及正常骨组织组中二个基因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在骨肉瘤中二个基因表达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8743,P<0.01)。结论Rb、Rb2/p130基因在骨肉瘤中以低表达方式存在,它们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它们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并且有可能通过共同低表达来促使骨肉瘤的发生、发展,而它们共同作用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