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比较研究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技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61例,ASIA分级均为E级。随机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23~54岁,平均41.8岁;传统后正中入路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0~55岁,平均43.6岁。比较围手术期参数,术前1天及术后1、6个月进行视觉模拟数字法(VAS)疼痛评分。结果 Wiltse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Wiltse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1)。Wiltse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术前1天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术后1、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Wiltse肌间隙入路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好、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将1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3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 001)。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及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当,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损伤少,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调查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肌肉骨骼疾病及腰背痛,试图找到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确诊为多发性硬化并且EDSS评分在4~7分的患者进行研究。收集记录患者的病史、疼痛、肌肉骨骼疾病、肌力和下肢痉挛状态。结果:19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4.9±9.2)岁,男61例,女129例,病程(19.3±9.9)年,EDSS 4~7分。52例为复发缓解型,45例为原发进展型,93例为继发进展型。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表现为:膝关节骨关节炎(15例),爪状趾(13例),膝关节过伸(12例)。腰背痛患者共79例,在进展型患者中则更高(继发进展型:OR=2.958,P=0.007 9;原发进展型:OR=2.629,P=0.039 8)。EDSS量表中出现视觉功能障碍的患者,则出现腰背痛的概率越大(OR=1.411,P=0.012 4)),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腰背痛少(OR=0.306,P=0.001 4)。结论 :进展型及出现了视觉功能障碍的多发性硬化患者拥有更高的腰背痛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胸腰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中确定进针终点后单侧穿刺外展角的安全范围。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胸椎、腰椎CT扫描片,随机选择胸椎、腰椎患者各40例(男、女各20例)共520张CT扫描片(胸椎320张、腰椎200张)。采用DICOM Medical ImageViewer Ver 1.01 软件对 CT 片椎体断面相关外展角数据进行测量。首先确定椎体正中线前、中 1/3 交界点为穿刺终点,然后分别测量经椎弓根外缘、内缘至终点的连线与正中线之间的夹角(穿刺最大、最小角度),以及经椎弓根轴线至终点与正中线的夹角(穿刺轴向角)。结果胸椎(T5~T12)最大、最小穿刺角度和轴向角度分别为28.3°~37.4°、17.2°~23.1°和 19.2°~29.9°;腰椎最大、最小穿刺角度和轴向角度分别为 31.9°~44.8°、14.2°~26.5°、和 23.5°~35.4°。男性最大、最小穿刺角度及轴向角度分别为 28.3°~44.5°、14.2°~25.7°和 19.2°~35.4°;女性最大、最小穿刺角度及轴向角度分别为29.3°~44.8°、17.2°~26.5°和23.2°~35.9°。对男性、女性各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在确定于椎体正中线前、中1/3交界点处为进针终点后,应保持30°左右外展角进针,以确保安全性和最佳成形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