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56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7 毫秒
71.
目的分析重复感染手足口病患儿血细胞参数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手足口病患儿390例,其中一次感染儿童122例,重复感染儿童268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儿童11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外周血血细胞参数水平。结果手足口病患儿组的WBC计数,NEUT%,RDW-CV均高于对照组,而RBC计数、Hb浓度、HCT、MCV、MCH、MCHC、PLT计数、LYMPH%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感染手足口病例组与重复感染病例组各项血细胞参数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足口病患儿组的贫血率高于对照组的贫血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而重复感染病例组的贫血率与一次感染病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手足口病男女患儿的各项血细胞参数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重复感染与一次感染各项血细胞参数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手足口病患儿组的贫血率高于对照组,要及时纠正儿童的贫血现象,降低该类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重组抗肿瘤融合蛋白疫苗热激蛋白65-黏蛋白1(HSP65-MUC1)在恒河猴和荷瘤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放射性125I标记HSP65-MUC1, 6只恒河猴随机分为iv与sc 40μg.kg-1组,sc 40μg.kg-1组同时设为重复给药组,每2周给药1次,共3次。sc组恒河猴sc给予[125I]HSP65-MUC1 40μg.kg-1后,于每次给药后0, 1, 2, 4, 8, 12, 24, 36, 48和72 h采集血样, iv组恒河猴iv给予[125I]HSP65-MUC1 40μg.kg-1后,于0, 1, 5, 15, 30, 45 min和1, 2, 3, 4, 8, 12, 24 h时采集血样,应用分子排阻色谱法测定[125I]HSP65-MUC1血清中的浓度。25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0.5,1.5,4,8和24 h给药组,小鼠在sc给予[125I]HSP65-MUC1 550μg.kg-1后,分别于设定时间取得各组织血清和尿液;采用三氯乙酸沉淀法测定[125I]HSP65-MUC1肝、肾和肺等组织中的含量。结果恒河猴sc给予HSP65-MUC1后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8.33%。恒河猴重复给药3次后血药谷浓度未见增高,蓄积因子(AUC3/AUC1) =1.17±0.25,与第一次给药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荷瘤小鼠sc给予HSP65-MUC1后组织分布有明显特点,浓度最高部位在局部引流淋巴结。在其他免疫组织如胸腺和脾中浓度虽不高,但达峰后下降趋势较缓慢。而在血液和其他血容量大的组织如心,肝,肺中浓度并不高,且达峰浓度后浓度下降很快。在肿瘤组织中浓度也较低。该疫苗主要经肾排泄。结论恒河猴sc给予HSP65-MUC1后生物利用度为38.33%,重复给药后疫苗在体内无蓄积。荷瘤小鼠sc后疫苗在局部引流淋巴结含量最高,在肿瘤组织中含量不高。该疫苗在免疫学组织如胸腺、脾中达峰浓度后的下降趋势较缓慢。  相似文献   
73.
气囊内压对气管内插管时受压气管黏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气管插管时不同气囊内压力下气管黏膜的病理改变.方法 选择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深昏迷患者6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囊内压25、30、35、40 mm Hg(1 mm Hg=0.133 kPa)组(分别记为A1、A2、A3、A4组),观察插管后1、24、48、72 h受压气管黏膜病理改变.结果 4组患者气管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病理改变,但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气囊内压增加,气管黏膜损伤加重;A1组气管黏膜病理改变轻微,均为Ⅰ度;A2组未发现Ⅲ度损伤.损伤1 h时,A3组Ⅱ度损伤例数较A2组明显增多(10例比6例,P<0.05);A4组Ⅱ度及Ⅲ度损伤例数与A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度:7例比10例,Ⅲ度:6例比2例,均P<0.05);而且损伤1 h后,损伤程度不随时间变化而加重.结论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气囊内压低于30 mm Hg时气管黏膜病理改变轻微,气管插管时气囊内压低于30 mm Hg较为妥当.  相似文献   
74.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进行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正确评价术后心功能损害程度,指导治疗和促进术后恢复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应用自动化心肺功能生理测试图(APP),分析20例 CABG 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5.
目的 研究与比较猕猴硬膜外 (ed)及静脉 (iv)注射虎纹毒素 1后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 Iodogen法标记虎纹毒素 1 ,按 0 388MBq·kg- 1 的剂量向猕猴第 3和第 4腰椎之间硬膜外腔及静脉注射标记后虎纹毒素 1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猴血清中的药物放射性活度 ;γ 计数仪检测猴第 3和第 4腰椎硬膜外腔的药物放射性活度。结果 制备了具有生物活性的 [1 2 5I]虎纹毒素 1。硬膜外给药 1 0min后 ,给药部位局部硬膜外腔的药物放射性占总给药量的0 38,说明硬膜外给药是成功的 .硬膜外及静脉给药后 ,血药浓度分别在 30min和 2min达峰 ,分别为 (0 70± 0 0 4 )MBq·L- 1 和 (4 98± 0 58)MBq·L- 1 。两种给药途径的药时曲线不同 :猕猴硬膜外和静脉给药后 ,末端T12 分别为(1 0 36± 0 2 7)h和 (1 1 0 3± 1 1 6)h ;ClS 分别为 (1 2 9±0 0 7)L·h- 1 ·kg- 1 和 (1 2 5± 0 2 3)L·h- 1 ·kg- 1 ,硬膜外给予 [1 2 5I]HWTX 1的绝对生物利用度 (95± 5) %。结论 硬膜外和静脉两种给药方式下 ,[1 2 5I]虎纹毒素 1在猕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具有差异性 ,两种给药方式下 [1 2 5I]在猕猴体内的分布与吸收特点对于虎纹毒素 I的临床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6.
妇产科急救与监测妇产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诊治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一院(10003)刘秀文1概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先后或同时发生衰竭称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systemorganfailure,MSOF)。1975年Baue首先提出这一综合征的概...  相似文献   
77.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晶体核脱入玻璃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Kelman晶体乳化白内障吸出术(Kelman’sphacoemulsificationcataract extraction,KPE)中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我院1996年5月998年6月间4400例中KPE手术中晶体核脱入玻璃体10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结果:晶体核掉入玻璃体发生率为0.23%,掉核后发生高眼压者100%,掉核≤1/4,KPE  相似文献   
78.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病因末明,累及多脏器、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或突出表现时,易误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rnbo-cytopenic purpu-m,ITP).  相似文献   
79.
β族胸腺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腺素(Thymosins)主要是由胸腺产生的一种淋巴细胞生长因子,目前β族胸腺素(β-Thymosins,T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其分子水平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但Tβ却与人类的许多生理及病理过程关系密切.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Tβ家族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将被开发,这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现详细综述近5年国内外关于Tβ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其与肌动蛋白、肿瘤、炎症反应、细胞调亡、血管生成及创伤愈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加丝裂霉素C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12例19眼不同原因引起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取该术式,以降低眼压,解除症状,术后随访4~18个月.结果:术后各眼视力基本保持不变;眼压控制在6.46mmHg~20.55mmHg者11眼(57.88%),20.55mmHg~28.01mmHg者5眼(26.32%),眼压>28.01mmHg者2眼(10.53%),眼压<6.46mmHg者1眼(5.26%).结论:对于晚期视功能差、眼部不适、症状明显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用本术式,可有效控制眼压,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