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2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142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113篇
口腔科学   31篇
临床医学   302篇
内科学   207篇
皮肤病学   34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科学   283篇
综合类   745篇
预防医学   264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345篇
  4篇
中国医学   368篇
肿瘤学   5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目的:探索种植体黏膜下微生物在健康种植体和种植体周炎中的构成与差异,并分析与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的菌种,为种植体周炎的病因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共纳入49例患者,20例为健康种植体,29例为种植体周炎,共采集49份黏膜下微生物样本进行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 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对两组样本的多样性、菌群构成和差异物种进行分析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菌种与探诊深度(probing pocket depth, PP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健康组的α多样性显著低于种植体周炎组[Chao1指数:236.85±66.13 vs. 150.54±57.43,P<0.001; Shannon指数:3.42±0.48 vs. 3.02±0.65,P=0.032]。主成分分析显示,两组样本的群落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OSIM),R2=0.243,P=0.001]。与健康种植体相比,种植体周炎黏膜下菌斑中的牙周致病菌显著增加,包括红色...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生松素(PB)对大鼠糖尿病肾病(DN)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标准饲料)、糖尿病肾病组(M组,高糖高脂饲料+STZ 40 mg/kg)、生松素干预组[高剂量H组:40 mg/(kg·d);低剂量L组:20 mg/(kg·d),灌胃]和缬沙坦干预组[V组,30 mg/(kg·d),灌胃]。造模后4、8和12周末监测血糖、24 h尿蛋白等;用ELISA测定血清AngⅡ水平;光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肾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 1)与M组比较,H、L、V组的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P0. 01); 2) H、L组与M组比较三酰甘油水平明显下降(P0. 01); 3)与M组比较,H、L、V组的肾脏肥大指数明显降低(P0. 05); 4)肾脏组织学:各DN组大鼠肾小球系膜呈不同程度增生,面积增大。H、L和V组系膜增殖系数(MEI)轻于M组(P0. 01); 5) H、L、V与M组比较血清AngⅡ浓度及肾组织NF-κB表达明显降低(P0. 01); AngⅡ浓度和NF-κB表达呈正相关(P0. 001)。结论生松素能减轻大鼠DN,机制可能与抑制AngⅡ/NF-κB信号相关。  相似文献   
43.
208例哮喘患儿吸入性过敏原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了208例哮喘患儿吸入性过敏原的调查结果. 采用变应原浸液皮肤点刺方法. 皮试阳性者169例, 占81.25%.变应原浸液内含18种常见吸入性过敏原. 尘螨的阳性率最高达78.85%, 其次是室尘的阳性率为35.58%, 烟的阳性率为32.69%.无一例对其它变应原呈阳性反应, 过敏原皮试阳性率无性别差异, 与有无个人及家庭过敏史无关. 哮喘婴幼儿皮试阳性率低于哮喘患儿, 哮喘皮试阳性率在年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 有随着年龄加大而渐增的趋势. 结果提示: 尘螨、空气污染和被动吸烟是诸多哮喘触发因素中具高度危险性的因素, 加强这方面的对策研究对儿童哮喘的防治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相关因素与高考学生家长焦虑情绪的相关关系。方法对保定市两所重点高中的236名高考学生家长共435人,进行了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结果①高三学生家长中母亲在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t=-2.264,P〈0.05)因子分上显著高于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PLOC各因子差异显著(P〈0.01);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父母PLOC中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因子分显著高于经济状况一般和经济状况较差的父母;②教育成效、父母责任、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4个因子得分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呈正相关(P〈0.05或P〈0.01)。③焦虑与PLOC及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进入了对焦虑的回归方程,对焦虑的预测作用较大。结论高考学生家长焦虑情绪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有关。  相似文献   
45.
抗VEGF单克隆抗体偶联5-FU纳米微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了提高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的抗癌活性,采用抗VEGF单克隆抗体与 5-FU 聚乳酸纳米微粒交联结合制备具有靶向功能的免疫纳米微粒。 方法: 采用抗VEGF单克隆抗体与已制备的 5-FU 聚乳酸纳米微粒(5-FU-NPs)以化学键偶联连接的方法制备具有靶向功能的5-FU免疫纳米微粒(5-FU-Ab-NPs),考察其形貌、粒径分布、体外释放和免疫活性等性能。结果: 5-FU-Ab-NPs仍呈规则球形,粒径约为(202±23)nm,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该5-FU-Ab-NPs与5-FU-NPs具有相似缓释特性,免疫学检测和电镜检视显示偶联后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免疫活性保持原活性的80%以上。结论: 5-FU-Ab-NPs保持原5-FU-NPs缓释药物的特点,具有双重活性功能,即免疫导向和缓释药物,有利于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46.
为探讨中药制剂双黄连粉针剂(双黄连)对反复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大鼠肺组织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蛋白质水平表达的影响,给大鼠于24周内反复9次经超声雾化吸入肺炎支原体以复制其慢性肺部感染模型,并应用双黄连腹腔注射进行治疗干预;随后用PDGF-BB单克隆抗体按S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图像分析。结果(1)感染组动物(n=4)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肺炎支原体-PCR检测均为阳性,而对照组(n=4)和感染加双黄连治疗组(n=4)均为阴性(均为P<0.05);三组动物的支气管和肺组织常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感染组动物透射电镜检查见肺泡间隔增宽,其中有较多胶原纤维堆积,其余两组则未见明显异常。(2)感染组动物肺间质结缔组织中以及小气道和小血管的壁上可见较强的细颗粒状或细丝网状棕黄色PDGF-BB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表达产物,其积分光密度为23.26±3.87(n=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者(1.52±0.61,n=4,P<0.05)和感染加双黄连治疗组者(3.49±0.63,n=4,P<0.05)。提示双黄连可抑制反复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大鼠肺组织中PDGF-BB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对于防止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所引起的肺间质纤维化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7.
198 2年 10月~ 1998年 10月 ,我院共施行食管癌、贲门癌手术 2 2 16例 ,术后并发胸胃瘘 7例 ,占0 .31%。手术操作不当 ,术后并发症误诊及由此带来的错误处理是造成胸胃瘘的主要原因。1 临床资料本组 7例中 ,男 6例 ,女 1例。年龄 38~ 6 6岁 ,平均 5 0 .6岁。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 6例 ,颈部吻合 1例。胸胃瘘发生时间为手术后 3~ 16d ,临床表现主要为 :发热、胸痛、胸闷气急 ,患侧呼吸音低 ,胸透或全胸片提示 :胸腔积液 ,可见多个气液平或巨大气液平。确诊方法 :5例经口服造影剂及亚甲蓝确诊 ,1例经胸管注入造影剂发现造影剂直接进入胸…  相似文献   
48.
患者女,27岁,已婚,孕0产0,因“体检发现右侧卵巢肿物18天”入院;既往月经紊乱4年余。妇科查体:阴道少量白色分泌物,宫颈中度糜烂。实验室检查:雌二醇75.69 pg/ml,孕酮0.95 ng/ml。MRI:右侧附件区见2.1 cm×3.2 cm×3.5 cm团块状异常信号,界清,T1WI呈等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等、稍高、高混杂信号(图1A),周边以等信号为主,呈乳头状、梳状深入中央高信号区,高信号区内见团块状、结节状等信号灶,形成“湖岛”征;DWI(b=1000 s/mm 2)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B),静脉期呈渐进性明显强化(图1C),盆腔少量积液。  相似文献   
49.
2020年6月中旬,北京市新发地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共确诊新冠肺炎患者65例。通过临时改建隔离留观病房,建立隔离留观病房工作机制与工作流程,探索适宜的会诊方法等措施,保障了隔离留观病房的平稳运行。通过总结、分析疫情期间患者就诊情况及诊治效果,认为聚集性疫情发生后患者的就诊行为有一定特点与规律性,隔离留观病房在新冠肺炎排查、诊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旦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运行隔离留观病房。  相似文献   
50.
目的 :研究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后在肝硬化患者血清和腹水中的分布及动态变化 ,评价该药对肝硬化并发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的疗效。方法 :收集 7例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口服左旋氧氟沙星 30 0 m g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 (0 .5、1、1.5、2、12 h)和腹水 (2、4、6、12 h)标本 ,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其中药物浓度并观察其动态变化 ;对 30例肝硬化并发 SBP患者予左旋氧氟沙星 30 0 mg口服 ,2次 / d,连续 7~ 14d,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各个时间点的血清和腹水标本中均可测出药物浓度并随给药时间呈动态变化 ,血清中达高峰浓度时间 tmax约 1.5 h,高峰浓度 cmax(3.913± 1.388)μg/ m l,腹水中 tmax约 6 h迟于血清 ,cmax(2 .5 2 0± 1.2 13)μg/ m l,低于血清。血清和腹水中药物浓度达到高峰后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 ,至 12 h两者趋于稳定。并发 SBP患者经治疗后发热、腹部体征、腹水性状和外周血象均有明显改善 ,未见明显药物毒性及不良反应。结论 :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后在患者的血清和腹水中均有分布并可形成高峰浓度 ,有效药物浓度持续时间长达 12 h以上 ;治疗 SBP特别是对轻中度患者疗效明显 ,并具有口服吸收好、给药次数少、无明显毒性及不良反应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