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92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14篇
综合类   122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目的:探讨黄芪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及甚可能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株转板至细胞融合并同步后,分为空白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刺激组(5ng/ml)、TGF-β1加黄芪100μg/ml组、TGF-β1加黄芪1mg/ml组。作用24h后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纤维连接蛋白(FN)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mR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FN的含量;westernblot检测PAI-1的表达。结果:(1)HK-2细胞表达少量FN和PAI-1;(2)HK-2细胞在5ng/ml TGF-β1.刺激下分泌FN、PAI—1mRNA及FN、PAI-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HK-2细胞在TGF-β1和不同浓度的黄芪作用后,可使FN、PAI-1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与TGF-β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以黄芪1mg/mi组为甚。结论:TGF—β1可促进HK-2细胞分泌FN和PAI—1,黄芪可部分拮抗TGF-β1的上述效应。这可能是黄芪预防或改善肾小管间质病变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52.
目的:以β-半乳糖苷酶基因作为报告基因,探讨超声微泡介导在人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KCs)中的转染效率和安全性。方法:体外培养HKCs,分为单纯超声组、单纯微泡组、裸质粒组、超声+质粒组、微泡+质粒组、超声+微泡+质粒组以及VigoFect+质粒组。超声+微泡+质粒组应用微泡和Plenti6-LacZ质粒转导HKCs后,给予不同强度不同时间超声辐照。采用X-gal染色观察细胞基因转导效率,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存活率,Hochest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率。结果:超声+微泡+质粒组转染效率高于其他各组;与VigoFect+质粒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超声声强增加和辐照时间延长,HKCs存活率下降,凋亡率升高。声强为0.3W/cm^2时,辐照时间为60s时,细胞存活率和转导效率均较高,而细胞凋亡率较低。结论:在适当超声强度和辐照时间条件下,超声微泡可安全、有效地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基因转染,是一种较理想的基因转导方法,这为肾脏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53.
SARA是Smad锚着蛋白,可与Smad2/3直接结合,募集Smad2/3至TGF-β受体,是TGF-β信号通路中重要的衔接蛋白。SARA通过改变Smad2和Smad3的活化水平调节TGF-β信号转导,在Smad2的活化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SARA也能与蛋白磷酸酶1的催化亚单位(PP1c)相结合,参与Smad7介导的TGF-β I型受体(TβR-I)去磷酸化。SARA的表达水平与上皮细胞转分化及纤维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参与上皮细胞转分化的调控。靶向SARA的干预策略是治疗TGF-β介导的上皮细胞转分化及纤维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54.
目的检测腹膜透析(PD)患者PD流出液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细胞转换(EMT)的分子标志物蛋白及miR-200c的表达,初步探讨miR-200c与人腹膜间皮细胞(HPMCs) EMT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PD患者28例,将其分为新开管组(12例)和PD≥6个月组(16例),分离培养并鉴定2组患者PD流出液细胞;通过实时定量荧光(Realtime)PCR检测流出液细胞中miR-200 c的表达;利用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流出液细胞中E-钙黏素(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纤维连接蛋白(FN)、胶原蛋白(Collagen)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PD流出液细胞经鉴定为HPMCs,不同透析龄患者流出液细胞存在形态学改变。新开管组流出液HPMCs中miR-200c相对表达量为(7. 55±0. 34),PD≥6个月组流出液HPMCs中miR-200c的相对表达量为(1. 7±1. 1),较新开管组明显下降(P 0. 01); PD≥6个月组患者流出液HPMCs中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新开管组(P 0. 05),而在PD≥6个月组流出液HPMCs中Vimentin、Col-1及FN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新开管组(P 0. 05)。结论 PD患者腹透流出液细胞经证实为HPMCs,并表达miR-200c;随PD时间延长,miR-200c表达显著降低并同时伴有EMT发生,提示miR-200c与HPMCs的EMT相关,并可能参与了HPMCs的EMT的调控。  相似文献   
355.
急性肾损伤(AKI)的概念是由急性肾衰竭(ARF)衍生而来,与ARF概念比较,AKI涵盖的肾脏损伤范围更广,强调了早期诊断在AKI治疗中的重要性[1-3].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所有住院患者中,AKI的发病率为1%~7%,而ICU患者的发病率可高达30%,ICU的AKI患者的病死率超过50%,约14%AKI患者出院后需要继续接受肾脏替代治疗[4-5].诊治的及时性在AKI的转归及预后中具有决定作用.目前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肾功能评估指标是Scr及BUN,但两者对AKT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356.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衰竭(end-stage renal failure,ESRF)患者长期生存的一种有效肾脏替代疗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至少10万的ESRF患者应用PD,占透析人数的10%~15%。然而随着PD时间的延长,PD患者的腹膜因种种原因出现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导致超滤衰竭(ultrafiltration failure,UFF),以致PD治  相似文献   
357.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可引起急性肾衰竭(ARF)[1-2].PNH并发肾小管酸中毒(RTA)极罕见,经检索,仅国外报道过两例[3-4].我们曾收治1例,报道如下. 患者,女,38岁,因反复解酱油色尿17年、头面部及四肢麻木3个多月入住我院.患者于2000年3月因间歇性酱油色尿7年在我院第1次住院,诊断为PNH,予抗炎、激素、输血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出院后患者仍反复酱油色尿,伴头昏、乏力、活动后心悸,发作时自服泼尼松,症状缓解即停药,期间未复查血象.2010年2月再次酱油色尿,伴头面部及四肢麻痹,再次入住我院.  相似文献   
358.
腹膜透析其他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伏友 《中国医刊》2000,35(8):20-22
随着透析技术的不断改进 ,腹膜透析的主要并发症腹膜炎发生率逐渐下降 ,采用“Y”型或“O”型装置连接系统腹膜炎的发生率已降至 1次 /2~ 3病人年。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及生存率的其他并发症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和透析病人的重视。本文简要介绍腹膜透析除腹膜炎和腹膜透析导管相关并发症外的其他主要并发症。1 营养与代谢并发症1 1 蛋白质代谢障碍 CAPD营养与代谢并发症主要为蛋白质营养不良 ,蛋白质营养不良与腹膜透析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密切相关。有报道CAPD病人血浆白蛋白水平升高 1 0g/L ,其死亡率下降 60 % ,合并低蛋…  相似文献   
359.
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最常见的危重症之一,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所有住院患者中AKI的发病率为1% ~3%,在ICU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达6% ~ 30%[1].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重,AKI发病率逐年上升.美国近2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AKI的年增长率为11%[2].2005年AKIN会议提出AKI的定义为:48小时内Scr升高≥0.3 mg/dl(26.5 mmol/L),或较原水平上升50%和(或)尿量减少至每小时<0.5ml/kg×6小时(除外梗阻性肾病或脱水状态),其重要的临床表现与水钠潴留、容量超负荷、高血钾、酸中毒有关.少尿(尿量< 400 ml/d)或无尿(尿量<100ml/d)仅出现于半数患者.AKI的病因复杂多样,可分为肾前性(肾脏低灌注)、肾性(肾脏本身疾病)、肾后性(尿路梗阻),临床上常常是综合因素联合致病.  相似文献   
360.
目的: 比较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和免疫酶细胞化学染色2种方法检测IgA肾病(IgAN)
患者尿足细胞的效果,为尿足细胞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3 例确诊为IgAN
患者(实验组)和10例正常对照研究对象(对照组)活检前连续3 d的晨尿各200 mL,离心上
清制成涂片。IgAN患者按Lee分级分成LeeⅠ~LeeⅤ组。采用抗人足细胞表面标记蛋白Podo
calyxin(PCX)单克隆抗体对尿沉渣涂片分别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和免疫酶细胞化学染色,
荧光显微镜和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计数2组研究对象尿足细胞数;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2种方法检测IgAN患者尿足细胞数的相关性。结果:2种方法检测的对照组研究对象尿中未见足细胞,2种方法检测实验组研究对象尿中均可见足细胞;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足
细胞阳性率和检出中位数低于免疫酶细胞化学法,2种方法检测尿足细胞阳性率和中位数比较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检查患者尿足细胞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842,P<0.01)。结论:采用免疫酶细胞化学法检测同一份尿标本的效果优于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