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E-PLIF)置入可撑开钛合金材质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行PE-PLIF治疗7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资料;其中术中置入可撑开钛合金材质融合器(可撑开组)39例、静态PEEK融合器(静态组)33例。随访2年以上。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和影像学数据,并最终通过Bridwell标准椎间融合分级及融合器沉降程度Marchi分级,计算腰椎椎间融合器融合率及沉降率。结果 可撑开组与静态组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个时间段的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各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随访的影像学指标中,两组的骨盆入射角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椎间隙的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及患者对降低术中损伤的要求不断提高,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呈现逐渐复兴态势。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包括观察通道和工作通道两个独立通道,其具有手术视野更广、减压范围更大、适应证更广泛、成本较低等多种优势,同时学习曲线更为平缓。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已从最初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逐渐扩展到颈椎退行性疾病、胸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有关该项技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高级别证据仍然不足,尚需开展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研究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在人椎间盘的蛋白质组特性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椎间盘疾病寻找有效途径。方法取人的正常椎间盘组织(包括纤维环和髓核),针对细胞外基厦分子蛋白进行蛋白萃取,通过氯化铯梯度离心去除蛋白多糖,通过固相pH梯度(IPG)等电聚焦和梯度聚丙烯酰胺双向电泳分别分离纤维环和髓核的蛋白质.分析电泳图像.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仪对蛋白质点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双向电泳显示。纤维环和髓核的细胞外基质小分子蛋白无明显差异.纤维环和髓核中的小分子蛋白在pH3~10、分子量16~250kd范围内能被很好地分离。对各蛋白质点行质谱仪鉴定.分别确定了萁中相同的19种蛋白质。结论双向电泳可有效地分离准间盘组织中细胞外基质小分子蛋白,通过质谱仪鉴定可以确定其组成成分,为进一步研究椎间盘软骨细胞外基质小分子蛋白的功能及在准间盘病变中的改变和所起的作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川芎嗪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中药川芎嗪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无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家兔14只 ,随机分对照组、实验组 ,每组 7只。应用家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 ,在恢复血流再灌注当时 ,实验组静脉输注川芎嗪注射液 ,对照组静脉输注 0 9%生理盐水。测定缺血前、缺血后、再灌注后血浆丙二醛 (MDA)、乳酸脱氢酶 (LDH)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含量。制备骨骼肌标本进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实验组在恢复血流并注射川芎嗪后 1小时 ,其血浆MDA、LDH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1) ,而SO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可见实验组骨骼肌损害轻于对照组。结论 实验表明中药川芎嗪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的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59例伴有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55例获得随访。依据颈椎后凸Cobb角大小并结合影像学特点,分为轻度后凸(Cobb角5°但20°)、中度后凸(Cobb角20°~40°)和重度后凸(Cobb角40°)3组。依据致压因素和颈椎后凸角度采用前路或者后路手术治疗,其中轻度组29例,前路手术11例,后路手术18例;中度组18例,前路手术14例,后路手术4例;重度组8例,均行前路减压重建手术。比较各组内前路和后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后凸矫正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的差异,比较组间前路手术后凸矫正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轻度后凸组与中度后凸组间后路手术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轻度组和中度组中前、后路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后路手术大于前路手术(P0.05)。重度组1例术后6h发生颈部血肿,中度组1例术后12h发生硬膜外血肿;喉返神经牵拉伤4例,其中轻度组1例,中度组1例,重度组2例;11例出现术后四肢麻木、无力症状加重,轻度组2例,中度组5例,重度组4例;9例术后1周左右出现颈肩部疼痛症状加重,轻度组4例,中度组3例,重度组2例。3组间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组中,末次随访时前路手术后凸畸形矫正率高于后路手术(P0.05),JOA评分改善率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度组中,末次随访时后凸畸形矫正率前路手术高于后路手术(P0.05),JOA评分改善率前、后路手术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轻度组的前路手术后凸畸形矫正率为223.1%,明显高于中度组(135.1%)与重度组(120.4%)(P0.05)。末次随访时,3组间前路手术JOA评分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组与中度组后路手术JOA评分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伴有轻、中度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依据脊髓受压情况而定,后凸畸形不影响神经功能的改善;而重度后凸畸形,则应当兼顾减压和矫形,前路手术可同时达到减压和矫形的目的,获得较为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6.
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具有较单纯寰椎或枢椎骨折更高的神经损伤发生率和早期病死率。目前, 对于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式选择仍存在争议且缺乏相关规范。非手术治疗存在较高的骨不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而手术治疗易导致椎动脉、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对于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 目前我国尚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诊疗指南。为给骨科医师提供关于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处理方面最新和最有效的信息,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相关专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借鉴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学会(AANS)/神经外科医师大会(CNS)在2013年发布的《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处理指南》, 并基于有关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治疗的中英文文献, 制订《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临床诊疗循证指南(2023版)》。针对影像学诊断、稳定性判断、治疗原则、治疗方式选择和相关并发症等问题提出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10条推荐建议, 为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的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LDH)为临床常见病之一,是指椎间盘的髓核或部分软骨板通过它周围环状韧带的薄弱点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导致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综合征。椎间盘组织退变被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基础[1],研究表明大约23%的腰腿痛患者的病因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有关。人们常常把LDH所出现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定量PCR观察TGF-β1因子对人髓核细胞表型CD24表达变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了解髓核细胞特性提供支持.方法采用机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髓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联合免疫组化方法鉴定髓核细胞. TGF-β1持续刺激髓核细胞24 h、72 h、6 d后,流式细胞术观察CD24表达变化;RT-PCR检测不同作用时间CD24、SOX9、Ⅱ型胶原、蛋白多糖mRNA表达变化.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第2代髓核细胞表现为多边形或三角形,此类细胞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比例为33%~60%,部分细胞表现为梭形,其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为弱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CD24表达比例介于25%~56%,两种鉴定方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27,P>0畅05);TGF-β1刺激人髓核细胞24 h后CD24阳性细胞比例为33畅9%,刺激72 h后CD24阳性细胞比例为76畅2%,刺激6 d后阳性细胞比例为99%;RT-PCR结果显示TGF-β1刺激后CD24、SOX9、Ⅱ型胶原、蛋白多糖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并且存在时间依赖性.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髓核细胞CD24表达,在鉴定髓核细胞和检测成熟髓核细胞比例时,具有快速,操作简单,细胞需求量少,结果可靠的优点;TGF-β1可上调CD24基因表达和基质蛋白的合成,促进髓核细胞成熟.  相似文献   
19.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及颈部软组织慢性损伤或退行性改变引起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压迫或刺激颈部血管、神经和脊髓,引起头、颈、肩臂、上肢、背中部、胸部疼痛及其他症状,甚至合并肢体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轻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颈肩疼痛、上肢麻木、耳鸣、胸闷、心悸等,重者还可导致肢体瘫痪、大小便障碍,甚至危及生命。颈椎病不包括急性外伤所致的颈椎骨折脱位、骨肿瘤等。  相似文献   
20.
背景:慢病毒作为基因载体感染椎间盘髓核细胞的感染效率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目的:测定不同滴度慢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感染人髓核细胞的感染条件及感染参数.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髓核细胞,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高滴度慢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按照不同感染复数感染第2 代人髓核细胞.结果与结论:第2 代髓核细胞在慢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感染复数为1,10,50,100 时,感染后第4 天荧光显微镜观察,流式细胞术测定其感染效率分别为32.1%,41.1%,54.2%和86.8%,继续传代培养3 代,第5 代椎间盘髓核细胞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仍能保持在60%以上.表明慢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人髓核细胞中可以持续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