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2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86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35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50篇
内科学   4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277篇
预防医学   96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01篇
  2篇
中国医学   48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环酯红霉素中的3种杂质。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 Eternity-5-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25 mol·L-1磷酸氢二铵溶液(磷酸先调p H6.2,再用三乙胺调p H7)(50∶50),柱温7℃,流速1.0m L·min-1,检测波长210 nm。结果环酯红霉素中3种杂质的分离较好,与主峰均能有效分离,线性范围为0.01~0.2 mg·m L-1(r=0.9999);3种杂质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9.2%、99.1%、97.1%,RSD分别为2.62%、2.81%、0.82%。结论所用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环酯红霉素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2.
目的比较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eneral movements assessment,GMs)不安运动阶段和Gesell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Test Scales,GDS)对早产儿运动发育结局的预测效度,及对两种评估方法和发育结局的一致性检测。方法对2011年6月-2013年6月共226例在本院儿童保健科随访的早产儿,在纠正5个月内采用GMs和GDS进行评估,在纠正12个月时临床诊断是否为脑瘫,并使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 Motor Scale 2,PDMS-2)确定其运动发育结局。对比分析两种评估方法的预测效度(包括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及与发育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226例早产儿发育结局中运动发育正常176例,运动发育迟缓22例,脑瘫28例。不安运动阶段评估结果为正常者168例,异常为58例;GDS评估结果为正常者140例,异常为86例。不安运动及GDS预测脑瘫敏感度92.9%、71.4%,特异度83.8%、66.7%,阳性预测值44.8%、23.3%,阴性预测值98.8%、94.3%。不安运动及GDS预测运动发育结局敏感度88.0%、68.0%,特异度92.0%、70.4%,阳性预测值75.9%、39.5%,阴性预测值96.4%、88.6%。GDS和PDMS-2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0.306,P0.05,GMs和PDMS-2评估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0.757,P0.05,提示GMs、GDS对运动发育预测与发育结局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GMs中不安运动阶段的预测与发育结局的一致性更高。结论 GMs的不安运动阶段能够超早期预测脑瘫等不良运动发育结局,在预测预后方面要优于GDS,能更早期的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重型药疹的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对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27例重症药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引起重型药疹的致敏药物有抗菌药物、解热镇痛药、抗痛风药物及抗癫痫药物,易造成患者皮肤损害、黏膜损害、肝肾损害等。结论对重型药疹患者治疗时,应尽早停用致敏药,采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及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控制住病情,同时做好全面的抗感染与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腮腺主导管结扎后层粘连蛋白、整合素α6β1、黏着斑激酶在腺体萎缩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初步探寻腮腺组织萎缩的信号机制.方法:对54只Wistar雌性大鼠建立左侧腮腺主导管结扎动物模型,分别于结扎后0(对照组)、1、3、5、7、10、14、21、30 d获取大鼠新鲜腮腺组织(n=6).HE染色观察萎缩腮腺的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层粘连蛋白、整合素α6β1、黏着斑激酶在萎缩腮腺组织中的分布以及表达量变化.结果:主导管结扎后,腮腺逐渐萎缩.层粘连蛋白、整合素α6β1表达量在导管结扎后前3d内均逐步下调,在结扎第3天表达量达到最低值(P<0.05),且两者在腺泡细胞基底部染色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后表达量连续升高到第14天到达峰值(P<0.05);随后缓慢降低(P<0.05).黏着斑激酶表达量在腮腺萎缩过程中持续减低(P<0.05).结论:层粘连蛋白/整合素α6β1/黏着斑激酶可作为腮腺萎缩过程中信号传导通路而发挥作用,该通路能够对导管结扎产生的机械力刺激作出反应并将机械力信号传递到细胞内,参与调控腮腺组织萎缩进程.  相似文献   
35.
高红  郑剑  宋启发  周伟艳 《疾病监测》2015,30(9):717-722
目的 了解宁波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临床株肠毒素基因分布和多位点序列分型特征。方法 收集宁波市各医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株,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sec)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D基因(sed),对肠毒素基因阳性菌株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2006、2008和2011-2013年共收集临床株155株,其中肠毒素基因阳性株为45株,阳性率为29.03%;4种基因阳性率依次为16.77%、5.81%、11.61%和3.87%;形成8种基因组合,以sea(14株)、sec(9株)和sea+sec (8株)三种组合为主。45株菌株可分为15个ST(sequence type,ST),ST1有14株,占31.11%;ST5有6株,占13.33%; ST1121和ST15的菌株均为4株,各占8.89%。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在宁波地区临床株中发现ST12、ST573和ST1121三种新的ST。45株菌株在系统进化树上形成7个主要分支。在ST1克隆群中,sea阳性率为72.73%(16株),sec阳性率为54.55%(12株),以sea+sec组合为主(8株)。结论 宁波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株肠毒素基因阳性率较高,以携带sea和sec为主, 形成8种基因组合。有15种ST型,发现ST12、ST573和ST1121三种新的ST。ST1克隆群为流行优势菌株,其次为ST5克隆群。ST1克隆群以携带sea和sec为主。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择期行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病例分为三组,每组30例。其中A组患者给予舒芬太尼负荷剂量0.5μg/m L,B组给予0.75μg/m L,C组给予1.00μg/m L。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2h,三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h,C组患者疼痛明显缓解,且疼痛评分低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选用舒芬太尼负荷剂量1.00μg/m L,维持2μg/m L是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静脉镇痛的理想剂量。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丙泊酚静脉麻醉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我院择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60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和七氟烷吸入麻醉。记录患者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90 min(T1)、150 min(T2)以及进入PACU30 min(T3)四个时间点的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T1、T2和T3三个时间点,观察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变率、中切变率、低切变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变形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与T0时比较,观察组患者在T2时的HR、SPB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DBP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结直肠癌手术具有良好的效果,不断能够降低患者血液黏度,而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辅助生殖技术 (ART)助孕妊娠后患者发生晚期自然流产的相关因素,阐明引起晚期自然流产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310例行ART助孕后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妊娠结局不同分为足月产组(248例)和晚期流产组(62例)。记录2组患者一般情况、不孕症发病主要原因及相关因素、临床情况和妊娠结局情况,并将单因素回归分析中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进一步分析患者晚期流产的危险因素。 结果 2组患者既往晚期流产或早产次数、既往宫颈LEEP或锥切史、既往宫腔镜下电切史、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病史、体质量指数(BMI)、周期类型、内膜厚度、是否双胎妊娠和排卵障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 BMI(OR=1.194,95%CI:1.088-1.311,P<0.01)、既往有晚期流产或早产史(OR=5.673,95%CI:1.189-27.069,P=0.029)、宫颈LEEP或锥切史(OR=5.113,95%CI:1.025-25.496,P=0.047)和双胎妊娠(OR=5.129,95%CI:2.377-11.067,P<0.01)是晚期自然流产的危险因素;与新鲜移植周期比较,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OR=0.422,95%CI:0.219-0.814,P=0.010)是晚期流产的保护因素。 结论 既往早产或晚期流产史、宫颈手术、高BMI和双胎妊娠是ART助孕妊娠后晚期自然流产的危险因素,而FET是晚期自然流产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9.
目的:总结经阴道宫颈剖开取胎术治疗宫颈妊娠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32例宫颈妊娠,均采用经阴道宫颈剖开取胎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平均时间为(56.3±9.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16.1±5.8)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1±1.3)d。术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4~6周降至正常水平;月经在术后5~7周后复潮。术后2个月随访复查发现:32例患者宫颈愈合良好,无宫颈粘连及感染发生。结论经阴道宫颈剖开取胎术是治疗宫颈妊娠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