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对晚期胃癌一线化疗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 寻找影响该组患者生存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1年7月32例一线化疗后接受手术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的资料, 分析多种临床病理因素对生存的影响。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 并以Log-rank法比较组间差异, 应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年龄46岁(22~74岁), 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4~59个月)。生存分析显示化疗疗效(PR, SD患者分别为23个月和14.5个月, P=0.045)和原发灶是否切除(切除, 未切除患者分别为23个月和5.5个月, P=0.017)与总生存相关。多因素分析未显示单一的因素与患者的生存相关。  结论  化疗有效、原发病灶可切除的经过选择的晚期胃癌患者, 可以尝试进行原发病灶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制剂对胃腺癌高转移MKN45细胞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仪、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细胞侵袭实验分别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制剂对胃腺癌MKN45细胞的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制剂可抑制MKN45细胞的增殖,阻滞其G1期到S期的演进;并且可明显抑制该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降低其恶性程度,是腹腔免疫化疗胃癌腹水、腹腔脱落癌细胞及腹腔种植转移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63.
甲状旁腺囊肿2例报告忠县人民医院(634300)袁兴华甲状旁腺囊肿罕见,我院近期遇到2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63岁。发现左侧颈部包块3个月。无疼痛、呼吸困难、手中搐搦等症状,亦无其他不适症状。查体:营养发育正常,无突眼。左侧颈部们及一直径3cm肿...  相似文献   
64.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75mg/d)与阿司匹林(100mg/d)对降低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等危险性的相对疗效和相对安全性。方法:计划入选120例病人,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一临床组各入选60例,在随机化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组(60例)口服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阿司匹林组(60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随访3 ̄6个月,研究终点为致命或非致命的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和其他血管性死亡。统计两组治疗后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总结两药物的副作用。结果:分析显示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治疗组51例中显效34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2%;对照组48例中显效29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3.3%。治疗结果分析显示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氯吡格雷为7.84%,而阿司匹林为16.67.%。结论:长期应用氯吡格雷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且氯吡格雷的总体安全性至少等同于中等剂量的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氢氧化钙根尖诱导术对保存年轻恒牙及外伤牙的作用。方法观察93个牙进行牙根尖诱导术治疗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仅出现早期牙髓炎症状77个牙中,牙根继续发育3个牙,根管变细7个牙。根尖出现炎症5个牙中,仅有根管变细3个牙。结论用氢氧化钙进行根尖诱导术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6.
例1:患者男,50岁。因中上腹包块进行性增大10天入院。既往无外伤或结核史。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中上腹隆起,可扪及30×30cm光滑、无压痛、略可活动的包块。B超:中上腹囊性占位性肿块。诊断为肠系膜肿瘤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肿块位于横结肠系膜,表面光滑,无粘连,腹腔淋巴结不肿大。完整切除后关腹。术后8天痊愈出院。病检:囊性肿块,大小为28×25×19cm~3,剖开后见囊内含淡黄色液体,囊壁厚薄不均,0.3cm至0.6cm,呈多房性,但各房之间互通。镜下观察:大小及形状不规则的囊腔,衬以单层扁平上皮,内有不规则粉红色物,囊壁由纤维组织构成。病理诊断:横结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  相似文献   
67.
68.
胰腺癌术后近距离治疗初步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癌迄今仍是难治的恶性肿瘤,首选治疗是手术,但切除率仅5~10%,术后平均生存期仅17~20个月,以往对不能切除的胰腺癌缺乏进一步治疗措施。我院1989年10月对部分不能切除的胰腺癌应用近距离放射治疗,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9.
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29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生物学特性和根治性外科手术在治疗该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自1965年至1995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29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女19例,男10例,平均年龄50岁。29例患者中,接受了根治性手术(Miles手术)23例。术后复发17例,复发率为74%(17/23),主要复发部位为远处转移。以性别,癌灶体积,色素产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为变量分析与预后的关系,仅淋巴结转移与术后复发的关系非常密切(P<005)。其余6例接受姑息性手术治疗。全组病例术后总5年生存率为29%。根治性手术病例术后5年生存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7%和28%。未切除的6例全部死亡。中位生存期为135个月。结论肛管恶性直肠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即使施行根治性外科手术治疗预后亦不佳。术中见到有淋巴结转移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70.
目的:人假想蛋白FLJ22349基因位于染色体22q13.2上,编码一个229个氨基酸的蛋白.表达谱分析发现多种肿瘤组织中有FLJ22349的表达,预测该基因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旨在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FLJ22349的结构和功能,并初步研究兀222349在HEK293及乳腺癌细胞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各种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初步分析兀J22349的结构和功能.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析FLJ22349基因在小鼠正常组织,人癌症细胞株及HEK293中的表达情况.将载有FLJ22349的基因的质粒转染入HEK293,MCF-7,MDA-MB 231中,观察该基因的亚细胞定位.MTT检测细胞的生长变化.结果:FLJ22349基因在人类、猩猩、恒河猴、褐家鼠、小鼠和狗中有很高的同源性,但与其它已知的基因无同源性.小鼠正常组织中有FLJ22349表达;乳腺癌细胞株MDA-MB 231,肝癌细胞株Bel-7402也有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转染FIJ22349的HEK293,MCF-7细胞株生长曲线显示促进细胞生长(P<0.05).FLJ22349转染120h后,MTT实验观察到HEK293,MCF-7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299%,456%;而对照组分别为233%,272%.结论:FLJ22349基因过表达促进HEK293和MCF-7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