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分别在本体及超临界CO2介质中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接枝到多壁碳纳米管(MWNTs)表面,通过GPC、拉曼光谱、TGA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聚合产物的GPC结果表明,体系中的PMMA存在游离和接枝两种状态;拉曼光谱中峰的红移以及D峰与G峰强度比值的增加证明PMMA与MWNTs之间存在化学键作用;TGA结果表明PMMA在本体和超临界CO2中的接枝率分别为39%和27%。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Braden评分法预警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褥疮发生的护理疗效。方法根据Braden评分法所评分值进行预警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41例妊高征患者均未发生褥疮。结论应用Braden评分法预警干预,能有效地防止妊高征患者褥疮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髓上皮瘤(Medullo—epithelioma)又称视网膜胚瘤(Diktyoma)多发生于睫状体无色素上皮,故有人称之为睫状体髓上皮瘤。睫状体上皮细胞来自视网膜生发细胞,未分化为视网膜,但保留其分化能力,其所形成的肿瘤似胚胎视网膜,故称视网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中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与直肠受照剂量、体积以及受照时间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IMRT照射的51例宫颈癌病例,根据RTOG/EORTC毒性分级标准分为1~4级。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标准计划下不同放射性直肠炎分级组的患者直肠受照剂量体积。分析直肠DmaxDmeanD1 cm3D2 cm3D40V40和出现症状时直肠受照剂量。结果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的平均时间为放疗后(23.06±12.01)d。与发生放射性直肠炎3~4级组相比,放射性直肠炎2级组的直肠Dmax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8,P<0.05);与发生放射性直肠炎3~4级组相比,放射性直肠炎1级、2级组的直肠D1 cm3D2 cm3值均低于放射性直肠炎3~4级组(F=4.893、4.406,P<0.05),而直肠D40V40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IMRT放疗20 d左右较易发生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且较多发生轻度到中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重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低。在宫颈癌IMRT放疗时,尽量减小直肠DmaxD1 cm3D2 cm3的值,对降低重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前列腺癌大分割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我院21例局限在盆腔的中-高危前列腺癌,接受前列腺加精囊腺放疗以及盆腔淋巴结引流区域预防照射。同步加量大分割调强放疗的剂量给予方式为前列腺及精囊腺2.5Gy/f,盆腔淋巴结引流区1.8Gy/f,共给予28次同步完成放疗。其中10例患者有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或者PET-CT(18 F-FDG或11 C-CHO)提示的较为明确的前列腺生物靶区,给予2.7Gy/f。21例均采用了CBCT或者3D超声图像引导放疗,均同时接受内分泌治疗。观察前列腺癌同步加量大分割调强放疗的疗效和近期不良反应。结果 21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619个月),平均前列腺特异抗原由治疗前11.90ng/mL(4.5075.00ng/mL)降至放疗后的0.78ng/mL(0.087.40)ng/mL。2例患者生化复发,2例患者生化及临床复发。消化道急性放疗反应发生2级为7例(33.3%),晚期反应发生2级为2例(9.5%)、未观察到3级及以上反应。泌尿道急性放疗反应发生2级为5例(23.8%)、未观察到3级及以上反应及晚期反应患者。结论中-高危前列腺大分割同步加量调强放疗近期疗效较为满意,严重不良反应少见,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有待更长时间随诊评价。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Raf是Ras-Raf-MEK-ERK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在多种人类肿瘤中存在高度活化,然而其生物学功能和详细调节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本研究旨在构建人Raf基因全长(Raf-1),氨基端(N-Raf)及羧基端(C-Raf)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PCR方法扩增Raf-1,N-Raf和C-Raf目的片段,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CMV-Tag2b-Raf-1,pCMV-Tag2b-N-Raf和pCMV-Tag2b-C-Raf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鉴定正确的克隆瞬时转染293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酶切和测序结果均证实pCMV-Tag2b-Raf-1,pCMV-Tag2b-N-Raf和pCMV-Tag2b-C-Raf真核表达载体的序列和编码框均正确无误,转染后的293T细胞经Western Blot检测可正确表达目的蛋白。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CMV-Tag2b-Raf-1,pCMV-Tag2b-N-Raf和pCMV-Tag2b-C-Raf真核表达载体并可在293T细胞中表达,为今后进一步研究Raf基因的生物学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低分割模式的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美容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76例分期为TisT1~2N0M0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行低分割同步加量调强适形放疗(IMRT)/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的患者,放疗剂量分割方式为患侧全乳2.65 Gy/次,42.4 Gy/16次,共22 d,瘤床区给予同步加量3.1 Gy/次,49.6 Gy/16次,共22 d。乳房美容效果评估依据哈弗系统,不良反应评估采用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3.0标准。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发生2级及以上放射性皮肤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 中位随访29(16~40)个月,随访率为100%。1、2、3年的生存率均为100%,无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1、2级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2/76(68.4%)和6/76(7.9%)。放疗后晚期1、2级皮肤及皮下组织晚期反应发生率为10/76(13.1%)和2/76(2.6%)。美容优良率为61/74(82.4%)。瘤床的平均剂量与2级及以上放射性皮肤反应相关。结论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全乳同步瘤床加量调强放疗的近期疗效、美容效果及急性/晚期不良反应均可接受,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来进一步证实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人肺癌EGFR基因突变与Gefitinib耐药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 以人肺癌细胞株PC9及其耐药子系细胞PC9/AB2、PC9/AB11、PC9/BB4为模型,观察4株细胞对Gefitinib的耐药差异及耐药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细胞测定耐药指数,对4株细胞EGFR基因exon18-21进行测序并在mRNA水平上的测定表达量差异.结果 PC9及其3株耐药子系细胞均存在耐药性差异.PC9及其3株耐药子系细胞均存在19外显子15 bp缺失突变并且耐药细胞株PC9/AB11外显子20存在A→G的点突变.敏感细胞株PC9的EGFR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3株耐药株.结论 PC9、PC9/AB2、PC9/AB11和PC9/BB4肺癌细胞株对Gefitinib的耐药性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4株肺癌细胞株EGFR基因突变和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与其与Gefitinib获得性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19.
胆道蛔虫症为较常见的急腹症,特别是农村较多,通过治疗多能取得较好效果。但因剧痛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为了尽快止痛,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手针疗法,取得较满意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张××,女,26岁,1982年5月12日诊。上腹部突然发生剧痛,经服止痛药无效,而来我院就诊,经西医诊断为“胆道蛔虫症”入院。该患已怀孕8个多月,发病急骤,上腹剑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绝大多数患者炎症反应失控首先打击肺,导致急性肺损伤(ALI) ,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目前,急性肺损伤炎症反应失控所致的系统代谢紊乱尚不明确。方法:本研究从整体代谢组入手,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NMR),检测分析创伤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ALI和ARDS患者的血清氢谱。结果:对于创伤致SIRS与ALI/ARDS患者的血清NMR氢谱,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可区分SIRS在发生ALI、甚至ARDS后的代谢模式迁移过程。对应的代谢物指认表明:SIRS患者以低化学位移区段的信号增强为主,其中主要包含酪氨酸、赖氨酸等生酮氨基酸谱峰;而ALI/ARDS患者则在δ1.02-2.50和δ3.02-4.14积分区段,其中主要含有乳酸、缬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等多种生糖氨基酸、丙酮酸、肌酸、脂质的脂肪酸、甘油等谱峰。代谢通路富集显示:ALI/ARDS的发生主要与糖酵解、糖异生、丙酮酸代谢、甘油酯代谢、精氨酸代谢、初级胆汁酸合成等通路的激活有关。这表明:急性肺损伤炎症反应失控所致的系统代谢紊乱以缺氧状态下高分解代谢为特征。结论:危重患者血清的整体代谢组能够反应肺局部器官损伤的代谢改变,这不仅能够监测炎症反应失控导致肺损伤的进程,也有助于阐明肺损伤代谢紊乱发生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