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6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0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1神经修复时间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神经损伤后何时进行修复,修复时间的延迟对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影响如何,文献报告的很少。研究表明,修复时间延迟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要比对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严重得多。Scarff认为这和失神经的骨骼肌存活时间有关。通过对二战中神经损伤患者的研究发现,损伤到修复之间每延迟陇望蜀6d,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恢复能力丧失,平均为最大功能的1%;  相似文献   
62.
扫描电镜下观察液压扩张对动脉内皮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压力的液压扩张对动脉内皮细胞的分布、排列与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免24只,对其颈总动脉用不同压力「(300、600、900mmHg),1mmHg=0.133kPa」的生理盐水进行液压扩张,分别在液压扩张后3、7、14d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压力为300mgHg时,扩张后即刻检测,10%内皮细胞脱落与内皮层裸露;扩张后7d,内皮细胞修复完整。压力为600mmHg时,扩张后即刻检测,近1/3摧皮细胞有脱落与内皮下层裸露;扩张后3d内皮细胞开始再生;扩张后7d内皮细胞再生活跃。压力为900mgHg时,扩张后即刻检测,内皮细胞丢失严重,残余内皮细胞排列不齐;扩张后2周内皮细胞才有明显恢复,新生内皮细胞体积小于正常。结论 (1)内皮细胞的脱落随着液压扩张压力的增加而进一步加重,内皮  相似文献   
63.
应用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 1992年 5月~ 1998年 6月 ,应用 7种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48例 ,皮瓣全部成活。体会 :(1)彻底的清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2 )重视术前皮瓣设计 ,尤其血管蒂的长度与皮瓣大小 ;(3)手术操作细致轻柔 ,对蒂部的解剖和游离必要时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应用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王文刚$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骨科 @郭世杰$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骨科 @范存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  相似文献   
64.
65.
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小头骨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报告双极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严重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自2002年8月~2005年6月采用双极人工桡骨小头假体(浮动杯假体)置换的方法治疗MasonⅢ、Ⅳ型桡骨小头骨折10例,新鲜骨折9例,陈旧性骨折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40个月,平均14.9个月,肘关节屈伸平均133.5°/9.0°,前臂旋前/旋后平均78.5°/84.0°,3例遗留肘关节轻度疼痛,1例肘关节轻度外翻不稳,3例肘关节轻度乏力。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3分,优6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0%。结论双极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难以重建的桡骨小头骨折的近期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6.
足背动脉及其分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非侵入性检测方法检测足背动脉及其分支 ,为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术前血管的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超声多普勒对 1 6例病人的足背动脉及分支的口径、走行、离皮肤的距离进行研究并分析。结果 :(1 )足背动脉及分支的口径、行径与离皮肤的距离均可以显示。 (2 )与术中结果的相关分析 :第 1跖背动脉起始部距皮肤距离 >1 5mm ,内径在 0 .5mm以下或显示不清者 ,为GilbertⅢ型 ;GilbertⅠ、Ⅱ型者根据第 1跖背动脉起始部与终末部离皮肤的距离分别可作出判断。结论 :通过彩色多普勒可以对足背动脉的分支、走向、口径及跖背动脉分型作出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真臼重建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4月~2003年3月利用股骨头结构植骨、颗粒植骨重建真臼加真臼内移植填补假臼造成的骨缺损、解决股骨头的覆盖,治疗56例由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及原发性股骨头坏死造成髋臼移位的患者。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17个月,平均13.6个月。按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2.5分,术后平均82.6分。X线片示2例异位骨化,2例植骨后密度减低,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髋关节脱位、坐骨神经损伤及骨折等并发症。结论利用真臼重建技术较好的解决了全髋置换中恢复正常旋转中心及骨储量不足的技术难题,具有稳定髋臼、恢复正常传递负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8.
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的治疗与功能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与康复的研究近况,综述臂丛损伤功能重建及康复方面的研究进展。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0-01/2005—7相关臂丛损伤功能重建及康复的文献,检索词“brachial plexus injury,reconstr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1998-01/2005—7相关臂丛损伤功能重建及康复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臂丛损伤,功能重建及康复”,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臂丛损伤功能重建及康复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臂丛损伤功能重建。②臂丛损伤后康复方法。排除标准:①臂丛神经肿瘤及产瘫。②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臂丛损伤功能重建的文献46篇,纳入2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9篇文献对涎腺组织工程的方法及材料进行评价。 资料综合:臂丛神经损伤可引起上肢肌肉的完全或部分瘫痪,治疗是将一些相对不很重要的神经移位至重要的神经远端,称为神经移位或神经转移,是臂丛神经损伤的重要治疗方法。术后综合性康复治疗包括感觉训练和运动功能的训练。康复的具体方法:①促进神经再生。②防治肌萎及关节囊挛缩。⑧主动收缩的意识训练。保持锻炼的主动性极其重要,周围神经的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活动紧密相关,除了通过手术恢复周围神经连续性及综合治疗,加速神经再生外,大脑皮层的积极活动,是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结论:治疗效果取决于精确的术前诊断、损伤及手术的时间间隔和移位动力神经的选择及术后早期、积极恰当的功能训练。术后有意识、积极地加强功能锻炼,有利于防止肌肉萎缩,有利于大脑可塑性的形成和自主运动的产生,可对重新支配的肌肉形成再教育,明显提高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将小肠黏膜下层粘接交联制作小口径血管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04/12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小肠黏膜下层膜按Abraham法制备;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2.8~3.2kg。②实验过程:以胶原蛋白-硫酸软骨素共混溶液将猪小肠黏膜下层膜粘接成小口径(内径3.0mm)管型支架,并用碳化二亚胺交联,得到粘接交联小肠黏膜下层管。取24只兔,手术造成颈总动脉缺损,随机平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缝制小肠黏膜下层管桥接修复缺损;实验组采用粘接交联小肠黏膜下层管桥接修复缺损。③实验评估:通过爆破压测定检测支架的粘接强度、通过体外溶血试验和细胞毒性试验检测支架的生物相容性;于术后1,2周和1,2个月做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通畅性;以组织学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组织生长情况,评价支架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再生能力。结果:①粘接交联的小肠黏膜下层血管支架爆破压:在湿润状态的爆破压可达22.1kPa;溶血率为1.4%;细胞毒性评级为0~1级。②支架溶血率和细胞毒性:体外溶血及细胞毒性试验均表明碳化二亚胺交联小肠黏膜下层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完全符合医用生物材料的应用要求。③植入兔体内后支架通畅性和组织学表现:植入替代兔颈总动脉缺损后2个月,粘接交联支架的通畅率为83.3%(10/12),明显高于缝制支架的33.3%(4/12)(P<0.05);在通畅血管中动脉瘤样扩张的发生率,缝制支架为100%(4/4),粘接交联支架仅为20%(2/10)。所有通畅的血管在术后1个月时均有完整平滑的内膜形成和平滑肌细胞长入;2个月时平滑肌细胞增多,小肠黏膜下层的胶原纤维也明显减少;无炎症反应、血管破裂发生。结论:粘接交联法可用于小肠黏膜下层小口径血管支架的制作,可保持支架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并改善血管重建过程中小肠黏膜下层的力学性质,从而显著提高小肠黏膜下层用于修复小口径血管缺损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0.
目的: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与康复的研究近况,综述臂丛损伤功能重建及康复方面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5-7相关臂丛损伤功能重建及康复的文献,检索词“brachialplexusinjury,reconstructionandrehabilitatio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1998-01/2005-7相关臂丛损伤功能重建及康复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臂丛损伤,功能重建及康复”,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臂丛损伤功能重建及康复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臂丛损伤功能重建。②臂丛损伤后康复方法。排除标准:①臂丛神经肿瘤及产瘫。②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臂丛损伤功能重建的文献46篇,纳入2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9篇文献对涎腺组织工程的方法及材料进行评价。资料综合:臂丛神经损伤可引起上肢肌肉的完全或部分瘫痪,治疗是将一些相对不很重要的神经移位至重要的神经远端,称为神经移位或神经转移,是臂丛神经损伤的重要治疗方法。术后综合性康复治疗包括感觉训练和运动功能的训练。康复的具体方法:①促进神经再生。②防治肌萎及关节囊挛缩。③主动收缩的意识训练。保持锻炼的主动性极其重要,周围神经的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活动紧密相关,除了通过手术恢复周围神经连续性及综合治疗,加速神经再生外,大脑皮层的积极活动,是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结论:治疗效果取决于精确的术前诊断、损伤及手术的时间间隔和移位动力神经的选择及术后早期、积极恰当的功能训练。术后有意识、积极地加强功能锻炼,有利于防止肌肉萎缩,有利于大脑可塑性的形成和自主运动的产生,可对重新支配的肌肉形成再教育,明显提高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