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94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2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双源CT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7例临床急性胸痛的患者行双源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采用急性胸痛的扫描参数,应用高浓度的对比剂,注射流率为5ml/s,注射对比剂总量80~90ml,扫描时间15~17s,将原始数据利用Circulation软件对冠状动脉、肺动脉和主动脉进行曲面重建(C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等图像重组。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利用轴位图像及各种后处理图像对疾病进行诊断。5例主动脉夹层和2例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7例主动脉夹层和4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并与双源CT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双源CT心胸联合造影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并管腔狭窄9例,其中4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动脉栓塞的7例,主动脉夹层的10例(其中伴有冠状动脉多发斑块并管腔狭窄的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复发的2例,主动脉夹层并壁间血肿形成的1例),降主动脉瘤并冠状动脉狭窄1例。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的患者两者的诊断结果一致,但1例主动脉夹层伴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双源CT一次造影能同时对两种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但选择性血管造影分多次造影才作出正确的诊断。7例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的患者,5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CDFI诊断正确,但3例没发现破口,2例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CDFI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双源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不但能对肺动脉、主动脉等大血管疾病作出正确诊断,而且能同时发现冠状动脉疾病,因此双源CT是急性胸痛的一种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2.
一、材料与方法本文共收集分析了50例脑内转移瘤共计130个病灶,其中31例计74个病灶为手术后病理证实,其余为已确定原发灶后(大部分原发灶已手术或个别有活检病理及痰检证实)又发现脑内病灶。再随机抽样取89例胶质细胞瘤共计101个  相似文献   
33.
腹部钝伤并不少见,且常导致腹部脏器损伤,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死亡率很高。近10年来,由于CT已成为创伤性病人临床评价不可缺少的方法,并得到广泛应用,以及采取及时的和正确的急救措施,死亡率正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34.
双能CT成像在显示膝关节韧带中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初步探讨双能CT成像在显示膝关节韧带中的价值.方法 对 12 例志愿者行膝关节双能CT 扫描,并均行容积显示(VRT)和多平面重建(MPR)等二维及三维图像后处理,用以显示膝关节的韧带.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膝关节部分韧带(膑韧带、前、后交叉韧带和腓侧副韧带)亦可清晰的显示;而较薄的韧带(胫侧副韧带)、横行的韧带(如膑内、外侧支持带)和后方的韧带(如恫斜韧带)显示欠佳.结论 双能CT是一种能够多方位、立体、直观地显示膝关节韧带的新方法,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5.
3D-CISS序列MR成像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神经血管解剖关系。方法 应用 3D -CISS序列并结合 3D -TOF血管造影及MPR重建技术对 4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MR检查并部分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1) 13例手术患者中 ,10例 3D -CISS和 3D -TOF序列均显示血管压迫的患者经手术证实为动脉压迫 ,另 3例仅在 3D -CISS序列显示的压迫血管 ,手术证实为静脉压迫。 (2 ) 2 0例伴有上颌神经症状的病人有 18例 (90 % )在三叉神经根部内侧有压迫点 ;19例伴有下颌神经症状的病人有 15例 (79% )在三叉神经外侧有压迫点 (经 χ2 检验 ,P <0 .0 0 1)。结论  3D -CISS序列对显示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神经血管关系、三叉神经的压迫部位与三叉神经痛区域相关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6.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51例患者同时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SCTA)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 检查,分析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51例患者[平均心率(77.7±5.8)次/min]均成功完成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并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各主干及部分分支,51例患者的166支冠状动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150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CAG诊断结果相同,得出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0%,90.4%,100%,94.8%.结论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7.
目的:评价颌面部肿瘤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PI)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对19例颌面部肿瘤行CT灌注扫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Ⅷ因子,检测病灶的MVD,分析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颌面部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增高,且与肿瘤恶性程度明显相关。CTPI灌注参数中灌注量(Perfusion)、峰值时间(TTP)及灌注曲线类型与MVD明显相关,而增强峰值(PEI)及血流容积(BV)则相关不明显。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反映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有助于对颌面部肿瘤血管密度及其预后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8.
颞骨CT影像检查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综述了颞骨的现代影像学检查技术,HRCT是颞骨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颞骨解剖及病变的显示有很大优势。螺旋CT有多种后处理技术可应用于颞骨检查:MPR能对颞骨进行多方位观察,CPR对面神经等结构全貌显示,SSD、CTVE能够立体全方位显示解剖及病变并可进行模拟手术,VR显示内耳膜迷路及神经。MRI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区分病变的病理性质,水成像技术清晰显示膜迷路。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MSCT扫描斜轴位MPR在面神经管膝状窝及其周围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行颅中窝面神经减压手术证实的面神经管膝状窝或鼓室段近端骨折患者33例,回顾分析其术前CT图像,将术中所见与常规轴位、冠状位及斜轴位MPR图像所见对比。比较2种诊断模式(常规轴位及冠状位联合应用,常规轴位、冠状位及斜轴位MPR联合应用)对面神经管膝状窝及其周围骨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术前CT显示骨折线累及膝状窝或鼓室段近端22例(66.67%),其中常规轴位显示8例(24.24%),冠状位显示6例(18.18%),斜轴位显示20例(60.61%)。常规轴位或冠状位及斜轴位图像均能显示骨折线累及膝状窝或鼓室段近端10例,仅斜轴位显示12例,常规轴位、冠状位或斜轴位均不能显示11例。斜轴位MPR显示面神经管膝状窝或鼓室段近端局限性扩大26例(78.79%)。统计分析表明2种不同的诊断模式对膝状窝及其周围骨折诊断符合率有统计学差别。结论斜轴位MPR与常规轴位、冠状位图像联合观察可提高术前面神经管膝状窝及其周围骨折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40.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optimal reconstruction window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rate (HR) over 91 (beats per minute) bpm, and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prospective ECG-gated DSCT coronary angiography.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hirty-two patients[body mass index (BMI):23-25 kg/m2, with stable HR, and average HR ≥91 bpm]with suspected or know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underwent retrospective ECG-gated DSCT coronary angiography.They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A-C) 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HR of scanning.Images were reconstructed from 29% to 80% of the R-R interval in 3% increments.Two independent readers assessed the overall image quality by a five-point scale and determined the optimal reconstruction windows of each coronary segment and the ranges.Coronary arteries were segmented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The degree of interobserver agreement was determined by Kappa statistics.Results Three thousand three hundred and fortythree segments were considered to have diagnostic image quality in 232 patients.The ranges of optimal reconstruction windows of images were concentrated on 81%-61% and 51%-31%.In group A(91-95 bpm), there were 1183 segments in 83 patients, and the according proportions were 5.49%, 94.51%,respectively; In group B(96-100 bpm), there were 986 segments in 68 patients, and the according proportions were 0.20%, 99.80%, respectively; In group C(≥ 101 bpm), there were 1174 segments in 81 patients, and the according proportions were 0.17%, 99.83%, respectively.The optimal construction windows in 3274 segments out of 3343 segments in 232 patients were concentrated in 41%, ranged from 51%-31%.The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in 3343 segments in 232 patients have a high inter-observe agreement (Kappa=0.883,P <0.05).Conclusion The optimal reconstruction windows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HR(≥91 bpm) was concentrated in 41%, ranged from 51%-31%.When nothing except the window of data acquisition is considered, the prospective ECC,-gated DSCT coronary angingraphy can be used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HR(≥91 bp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