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62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摘要】目的:探讨双能量CT电子云密度/等效原子系数(Rho/Z)鉴别小肾癌(1~4cm)中肾透明细胞癌(ccRCC)和非透明细胞癌(nccR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0月行术前双能量CT增强扫描的87例肾细胞癌患者,其中ccRCC 70例,nccRCC 17例。选取增强扫描皮髓质期图像,并应用双能量CT Rho/Z对所有图像进行评估,记录Z、Rho和双能量指数(DEI)值。比较Z、Rho和DEI值在ccRCC和nccRCC组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Z和DEI在ccRCC和nccRCC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在ccRCC和nccRCC的鉴别诊断中,Z的最佳诊断阈值为9.69,总体正确率为88.5%,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87.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5;DEI的最佳诊断阈值为0.044,总体正确率为83.9%,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0%,AUC为0.953。结论:在增强扫描皮髓质期中,双能量CT的Rho/Z应用中的参数有助于小肾癌(1~4cm)中ccRCC和nccRCC的鉴别。  相似文献   
32.
造口旁疝治疗较为复杂,总体疗效不如腹壁切口疝。腹腔镜手术治疗造口旁疝有较多的获益,但目前难以形成适用于所有病人和所有医师的临床解决方案。早期Keyhole手术开展较多,近年来Sugarbaker手术开展比例增高。现有“弱证据”指向的初步共识是Sugarbaker优于Keyhole,但在修补材料有待改进的情况下,Sugarbaker替代Keyhole尚为时过早,二者均有各自的临床适应证。腹腔镜修补结合造口原位重建技术在恢复造口功能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于无明显重建指征的造口旁疝,也可在全腹腔镜下游离肠管、关闭缺损、缩小疝囊,既可将感染、造口相关并发症等风险降至最低,又可获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各类腔镜腹膜外修补技术(EER)逐渐兴起,在造口旁疝领域,EER目前处于探索阶段,适应证有限。由于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RCT的匮乏,临床决策推荐尚缺乏高级别的证据支持,腹腔镜造口旁疝修补手术的术式选择争议还将持续。随着更多高质量文献的发表,相信外科医师一定能够在共识中解决争议,在争议后达成共识,为造口旁疝病人提供最佳的微创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33.
34.
老年腹股沟疝病人建议择期手术治疗。老年病人腹横筋膜松弛薄弱,腹膜前修补术是合理的选择。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是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腹膜前修补,对于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1~2级的老年病人安全可行。老年病人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疗效与总群体相似,术后在轻微并发症方面略有差异,如尿潴留比例升高、血清肿比例可能升高等;在慢性疼痛、舒适度评分、满意度等方面可能略有优势。高龄老年病人(>80岁)在选择TEP时需考虑腹膜外CO2气腹对病理生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分析老年腹股沟疝病人的临床特点,探讨腹腔镜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的5050例病人(6047侧)的临床资料。其中<65岁组2279例(2622侧),65~80岁组2332例(2883侧),>80岁组439例(542侧)。结果 老年病人(65~80岁组和>80岁组,下同)的男/女比、手术史、双侧疝、直疝、复合疝、Ⅲ型疝、Ⅳ型疝(复发疝)比例高于中青年病人(<65岁组,下同)(P=0.000)。>80岁组的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比例最高,65~80岁组的TEP比例最高。重量型补片(HWM)的使用和机械性固定的比例在>80岁组最高,<65岁组最低,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随访时间18~60个月(中位时间36个月)。三组在单侧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2周和4周恢复非限制性活动病例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病人双侧手术时间长于中青年病人(P=0.001),三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比较,>80岁组最长,<65岁组最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共有13例复发(0.021%)病例,老年病人的复发率高于中青年病人(P=0.006)。并发症依次为血清肿、尿潴留、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和肠麻痹,其中,病人的尿潴留发生率>80岁组最高,<65岁组最低,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对于术前评估合格的老年腹股沟疝病人,LIHR是安全、有效、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在复发性腹股沟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采用TAPP治疗的245例(262侧)复发性腹股沟疝病人的临床资料。262侧复发疝分为4种类型:缝合修补术后复发疝78侧(29.8%),平片修补43侧(16.4%),网栓平片修补107侧(40.8%),腹膜前修补34侧(13.0%)。结果:缝合和平片修补术后复发疝均通过TAPP完成治疗,无中转;网栓平片修补术后复发疝中有2侧TAPP中转为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1.9%);腹膜前修补术后复发疝中有12侧中转为IPOM(35.3%)。平均手术时间为(38.7±13.7)min(含对侧初发疝修补时间),术后无病人应用镇痛剂,术后第1天平均疼痛分数为2.5±0.9,术后平均住院(1.6±1.2)d,2周内全部恢复非限制性活动。1例于术后6个月复发(0.4%)。术后累计并发症发生27例(11.0%),依次为血清肿17例(7.0%),尿潴留6例(2.4%),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3例(1.2%),麻痹性肠梗阻1例(0.4%)。结论:TAPP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有效术式,具体操作可根据前次手术方式,对肌耻骨孔或腹壁缺损进行修补。对于腹膜前修补术后复发疝,术前需做好行IPOM的准备。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1 998年 2月~ 2 0 0 3年 6月本院行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病人 ,收集手术、术后病理学结果及术后并发症和恢复情况的临床资料 ,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共有 76例接受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为 1 78.6± 4 9.9min(90~ 35 0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为 77.4ml(1 0~ 6 0 0ml) ,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 1 7.7± 1 2 .0d(6~ 6 7d) ,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平均为2 .8d。肿块距下切端平均为 3.35 2± 1 .0 6 2cm(2 .0~ 5 .0cm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1 8.4 %。无手术死亡率。中转开腹手术 7例 (9.2 1 % )。总保肛率为 6 3.1 6 %。结论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能够达到和符合TME的原则 ,治疗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切口肿瘤种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切口肿瘤种植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诊治LC术后切12肿瘤种植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LC 10 865例术后发生切口肿瘤种植4例(0.037%),表现为剑突下戳孔处质硬肿块,病理证实为转移性腺癌,但无法找到原发病灶。行肿块扩大切除后辅以局部放疗及全身化疗,分别随访40、20、10、1个月,1例在发现切口种植后3月因肿瘤远处转移死亡,1例在发现剑突下肿块后4月脐孔戳口处又见转移性腺癌,手术探查可见腹膜肿瘤种植,另2例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LC术后切口肿瘤种植发生率低,但预后差,传统胆囊病理检查可漏诊原发癌灶。认识其临床表现与发病机制,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中γ-synuclein基因的表达与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修饰之间的关系,以及γ-synuclein基因去甲基化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30例结直肠癌和相应癌旁组织中γ-synuclein基因的表达及去甲基化试剂5-杂氮-2'-脱氧胞苷(5-Aza-C)干预对结直肠癌细胞COLO205、LoVo和SW480的γ-synuclein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亚硫酸氢盐修饰测序(BSP)法检测5-Aza-C处理前后CpG岛的甲基化情况.采用巢式甲基化PCR(NMSP)及实时荧光定量MSP法检测67例结直肠癌组织和30例相应癌旁组织中γ-synuclein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γ-synuclein mRNA的表达水平0.66±0.34,高于相应癌旁组织的0.45±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Aza-C处理后,COLO205、LoVo和SW480细胞γ-synucle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同时γ-synuclein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80.0%(24/30)的结直肠癌组织和50.0%(15/30)的相应癌旁组织的γ-synuclein基因被去甲基化,结直肠癌组织中γ-synuclein基因去甲基化的趋势明显强于相应癌旁组织(P=0.030).γ-synuclein基因的去甲基化水平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及远处转移有关.结论 结直肠癌中γ-synuclein基因的上调表达与启动子区CpG岛的去甲基化状态有一定关联,γ-synuclein基因的去甲基化水平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患者判断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和进展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04年2月至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收治的209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胃癌病人的临床和手术资料。结果: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170例,近端胃切除术9例,全胃切除术30例;腹腔镜下D1+α淋巴结清扫37例,D1+β淋巴结清扫32例,D2淋巴结清扫140例。手术时间为(218.3±54.4)min,术中出血量为(201.2±188.1)mL。手术近、远端切缘距离为(4.5±2.0)cm和(4.6±2.1)cm,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9.1±9.7)枚。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获取数分别为(16.4±8.4)枚和(21.9±10.2)枚。25例(11.9%)病人发生吻合口漏、腹腔内出血、小肠梗阻等并发症。根据术后病理分期:ⅠA期病人100例(47.8%),ⅠB期病人21例(10.0%),ⅡA期病人8例(3.8%),ⅡB期病人31例(14.8%),ⅢA期病人13例(6.2%),ⅢB期病人18例(8.7%),ⅢC期病人18例(8.7%),中位随访时间31(2~60)个月,死亡率15.8%(33/209),肿瘤复发率16.3%(34/209),病人5年总体生存率80.9%,5年无病生存率79.6%。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与早期胃癌一样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能达到肿瘤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