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75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探讨输卵管妊娠的血供特征及子宫动脉一次性灌注氨甲喋呤(MTX)及栓塞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24 例输卵管妊娠(未破裂者10例,发生流产或破裂者14例)行子宫动脉造影并灌注MTX50~80rg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 术后定时监测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及肿块变化。6例未破裂者,治疗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宫旁肿块血流 特征。结果宫旁肿块为富血管染色,具有较低血流阻力指数(RI0.37)。21例治疗成功,成功率为87.5%。3例失败,其 中2例术前尿β-hCS>10×103IU/L。影响治疗成功的主要因素为术前尿β-hCG水平,而与孕龄、包块大小及破裂与否无 明显关系。结论经子宫动脉一次性灌注氨甲喋呤及栓塞治疗输卵管妊娠安全有效,且可预防和控制破裂大出血。  相似文献   
42.
肝癌化疗栓塞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肝硬化的形成作用。材料与方法 动态观察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前后血清中HA(透明质酸),HPC-Ⅲ(人三型前胶原、Ⅳ-C(四型胶原)、LN(层粘蛋白)4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含量变化,并经疗栓塞导管端位置分为2组,一组30例导管端位于肝固有动脉,另一组16例导管端位于肝节段动脉。结果 肝固有动脉组,首次TACE前后上述4项指标含量无明显差异(P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大出血的原因及介入栓塞治疗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1287例,术后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血尿患者8例,外院PCNL术后出血转院5例。均为男性。年龄27~79岁,平均45.1岁。13例患者均行介入治疗。对介入治疗时机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肾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肾动静脉瘘2例,肾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肾动静脉瘘者8例。13例患者栓塞15min后,复查肾动脉造影显示病变均完全栓塞。术后3d肉眼血尿均消失。13例患者栓塞前后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4~60个月,平均29个月,患者血肌酐、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均正常,无再发出血,1例患者49个月后右肾结石复发。结论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术中肾血管损伤致假性动脉瘤和(或)动静脉瘘。保守治疗无效者,及时行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应用四维CT灌注(4D-CTP)技术研究不同比例肝切除(PH)术后大鼠残肝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将144只SD大鼠随机分入假手术(sham)组及50%、60%、70%、80% PH组,每组24只,余24只做补充实验。术后1 h、1、3和7天,sham组和手术组各取6只大鼠行4D-CTP检查,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之后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共21只大鼠符合小肝综合征(SFSS)表现,70% PH组1只,80% PH组20只。各PH组PVP、TLP均于术后1 h达峰值,术后1天下降,术后3、7天趋于稳定;50%、60% PH组HAP、HPI术后1 h、1天降低,3天和7天略增高;70%、80% PH组HAP术后1 h最高,术后1、3、7天逐渐下降,HPI于术后1 h显著降低,术后1天进一步轻度降低,术后3、7天稍增高。术后1 h,80% PH组PVP、TLP高于50%、60% PH组和sham组(P均<0.05),HPI低于sham组(P<0.05);术后1天,80% PH组PVP、TLP高于sham组(P均<0.05),HPI低于sham组(P<0.05);术后3、7天各组PVP、TLP、HPI、HAP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4D-CTP技术可定量分析大鼠PH术后残肝血流动力学变化,有效区分肝动脉、门静脉血流灌注异常。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应用转基因技术将肝细胞核因子4 alpha(HNF-4α)转导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内,使其连续过表达HNF-4α并促进MSCs向肝样细胞分化。方法 HNF-4α基因通过慢病毒表达载体pLV/Final-puro-hHNF4α-hrGFP转入人MSCs(UE7T-13细胞)内,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及分选后,收集hrGFP阳性的UE7T-13细胞进行扩增。体外成肝诱导一周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过表达HNF-4α基因的UE7T-13细胞(E7-hHNF-4α细胞)的白蛋白(ALB)和细胞角蛋白(CK18)的表达情况,糖原染色检测UE7T-13细胞及E7-hHNF-4α细胞的糖原储存功能。结果 建立稳定、过表达hHNF-4α基因的E7-hHNF-4α细胞,持续过表达HNF-4α促进MSCs向肝样细胞分化,经过7天体外成肝诱导,E7-hHNF-4α细胞具有成熟肝样细胞表达ALB和CK18蛋白及糖原储存功能。结论 利用Gateway 技术可将HNF-4α高效转导入人MSCs细胞中,并有效促进MSCs向肝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46.
覆膜支架成形术治疗癌栓性门静脉狭窄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覆膜支架成形术治疗癌栓性门静脉狭窄的技术要点及早期疗效。方法5例原发性肝癌和1例胆总管癌患者,增强CT显示门静脉癌栓形成致门静脉主干狭窄超过75%(2例闭塞)。采用经皮、经肝与经皮、经脾途径介入治疗,在狭窄部位放置直径10mm FLUENCY^TM覆膜支架,术后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栓塞曲张胃冠状静脉及穿刺通道。支架置入前、后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支架成形前门静脉压力平均50.7cmH2O(1cm H2O=0.098kPa),术后平均41.3cm H2O,平均降低9.4cm H2O。1个月后复查,2例支架内栓子形成,再狭窄,出现呕血、大量腹水症状,其余4例患者未发生门静脉高压导致的严重症状。结论覆膜支架成形术治疗癌栓性门静脉狭窄安全可行,选择合适的适应证能有效控制门静脉高压的症状。  相似文献   
47.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TIPS)最初主要用于控制或预防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 ,然而 ,在临床上常可观察到TIPS在有效控制上消化道出血同时 ,对缓解肝硬化腹水也具有重要作用。顽固性腹水是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严重合并症 ,其临床预后极差 ,1、2年病死率分别超过 5 0  相似文献   
48.
目的阐述改良式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的技术步骤和评价其对肝静脉闭塞型Buddi-Chiari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11例被诊断为Buddi-Chiari综合征的患者,经影像学证实为肝静脉广泛狭窄和闭塞后,接受改良式TIPS技术治疗,TIPS改良技术的关键在于假想肝静脉通道的设计与建立;术后对其门脉系统压力变化、分流道血流改变及内支架开通状况进行了24个月的随访.结果 11例患者全部成功地建立肝内门静脉-下腔静脉分流通道,临床症状得到改善;门静脉主干压力由分流前的平均(4.62±0.52) kPa (1 kPa=10.2 cm H2O)下降至分流术后的(2.16±0.21) kPa;术后24个月随访,分流道血液最大流率(Vmax)为(56.2±3.50) cm/s,内支架通畅7(7/11)例.结论改良式TIPS技术具有高技术成功率,为肝静脉闭塞型Buddi-Chiari综合征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9.
目的描述超顺磁氧化铁(SPIO)颗粒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后对细胞的影响及MR成像特点,评价其标记效果。方法分离、纯化并培养大鼠BMSCs,使用多聚赖氨酸(PLL)对细胞进行SPIO(50μgFe/ml,48h)标记,采用普鲁士蓝染色、细胞内铁含量检测等评定SPIO标记BMSCs的效率;通过台盼蓝染色、二甲基亚砜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和增殖情况,通过Hoechst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评价SPIO是否影响BMSCs的生物学特性;并对标记的BMSCs进行MR成像(序列:T1SE、T2FSE及T2*GRE)。结果细胞标记率达100%,标记细胞铁含量明显高于未标记细胞;细胞活力、增殖、周期和凋亡检测显示标记细胞与未标记细胞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MR成像显示标记细胞数目大于5×103个细胞时,3个序列图像均能够观察到信号变化,以T2*WI最为明显。结论大鼠BMSCs可以被SPIO(50μgFe/ml,48h)有效标记,且对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影响;1.5TMR能够在体外观察到标记后的细胞。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合成具备MR显像和基因传输功能的纳米载体,探讨载体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基因传输功能及其联合生物发光成像(BLI)和MRI对MSCs双模态示踪的能力。方法 合成三元共聚物聚乙二醇-聚天冬氨酸(聚乙烯亚胺)-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载体(PAI/SPION);利用凝胶阻滞实验分析载体携带质粒(pDNA)的能力;电位及粒度测定仪测量载体复合pDNA后的粒径和电位;采用大鼠股骨骨髓分离培养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评估PAI/SPION/pDNA对MSCs的基因转染效率;联合BLI和MRI双模态示踪MSCs。结果 成功合成了载体PAI/SPION。氨基与质粒磷酸根的摩尔比(N/P)=3.0时,PAI/SPION可完全复合pDNA。N/P=12时,粒径趋于稳定,为(74.8±8.1)nm,电位为(12.2±1.5)mV,载体对MSCs的基因转染率为(71.2±2.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胞浆内可见大量表征PAI/SPION的绿色荧光和表征pDNA的红色荧光,且MSCs生物发光强度最高,T2*WI标准化信号强度最低。结论 本研究成功合成了MRI可视的基因传输载体PAI/SPION;载体可高效传输pDNA至大鼠MSCs,且可成功联合BLI和MRI双模态示踪MS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