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5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1.
 目的 探讨硼替佐米(BTZ)对人类皮肤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系的细胞毒作用及其与吡柔比星(THP)联合应用的抗肿瘤效果。方法 采用MTT法观察BTZ、THP单药及两药联合不同给药顺序对Hut-78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利用中效方程分析两药是否存在协同效应。结果 BTZ、THP单药均能有效抑制Hut-78细胞的生长,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培养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8.53 nmol/L和2515.27 μg/L。两药联合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当增殖抑制率>50 %时,THP序贯BTZ呈现拮抗效应,而BTZ与THP同时及BTZ序贯THP均具有协同效应,后者的抗肿瘤作用更为显著。结论 BTZ单药及其与THP联合体外可有效抑制T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BTZ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靶向药物,为BTZ与THP联合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PCBCL)的高发年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197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天津市肿瘤登记中心共记录PCBCL 31例,其中26例临床资料完整。收集该26例患者的性别、年龄、首发部位、病变范围、病理类型、转移部位、治疗方法、生存期等资料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处理,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预后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预后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运用Forward LR法对变量进行筛选。结果 1970-2010年间资料完整的PCBCL 26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病理类型以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12例)和原发性皮肤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8例)最为常见,其次是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4例)。随访显示,8例出现淋巴结受累,其中颈部4例,腹股沟4例;3例出现脏器受累,包括肺及胸膜1例、骨髓1例和中枢神经系统1例;多数患者经手术切除联合化疗或放化疗, 5年生存率为80.8%。统计分析显示,病理类型、乳酸脱氢酶、球蛋白与预后有关,而性别、年龄、首发部位、病变范围、内脏的受累、B症状、治疗方法、复发次数、β2微球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绝对值与预后无关。结论 PCBCL是一组罕见的结外淋巴瘤,高发年龄为39 ~ 66岁;临床表现不典型;5年生存率为80.8%;病理类型、乳酸脱氢酶、球蛋白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PBL)患者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 1964—2014年本中心收治PBL患者40例,其中单纯化疗10例、放化疗10例、术后化疗10例、术后放化疗9例、单纯手术1例。放疗剂量中位数36 Gy。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100%,3年样本数36例。全组1、3年OS率分别为60%、42%,1、3年PFS率分别为45%、34%。单因素分析显示确诊时无病理性骨折、LDH正常、国际预后指数评分≤1分、临床分期较早(ⅠE期)、首次治疗疗效达CR、化疗周期≥6周、放疗剂量≥40 Gy、放疗后照射野外无进展、治疗过程中骨髓抑制<3级为预后影响因素(P=0.027、0.037、0.000、0.016、0.000、0.000、0.022、0.014、0.030)。结论 PBL发病率较低,通过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Ann Arbor作为PBL分期系统有一定局限性,应根据局部骨破坏范围及转移情况探讨更适合此类患者的分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Bcl-2、Ki-67在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transplantation,AHSCT)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33例行AHSCT治疗的患者组织切片中Ki-67,Bcl-2的表达.并探讨Ki-67,Bcl-2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2)生存率统计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结果:1)33例AHSCT治疗组,Bcl-2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移植后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5.71%和88.89%(P<0.05);Ki-67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3.75%和85.71%(P<0.05),提示Bcl-2和Ki-67的表达与AHSCT的预后相关.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和Bcl-2是影响ML患者AHSCT后无病生存的相关因素(P=0.043 7).结论:Bcl-2、Ki-67蛋白阳性表达的ML患者,AHSCT后易复发,可作为移植后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Ki-67和Bcl-2是影响ML患者AHSCT无病生存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人参皂甙Rh2致MCF-7/ADM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Rh2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以进一步阐述Rh2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方法:Rk作用于MCF-7及MCF-7/ADM细胞,应用邮法确定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分析Rh2导致MCF-7和MCF-7/ADM细胞坏死及凋亡的作用,及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检测Rh2对MCF-7和MCF-7/ADM细胞内Caspase3活性的影响。结果:Rh2可以显著抑制MCF-7和MCF-7/ADM的增殖(P〈0.05),并有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对MCF-7抑制作用更强。Rh2可以导致MCF-7坏死,通过Caspase途径诱导MCF-7/ADM凋亡(P〈0.05),对两种细胞周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结论:人参皂甙‰通过不同机制抑制了MCF-7和MCF-7/ADM细胞的增殖,Rh2促进耐药细胞系MCF-7/ADM凋亡的研究结果显示其在抗肿瘤作用方面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含长春地辛(VDS)的CTVP方案与含长春新碱(VCR)的CTOP方案治疗初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两种方案治疗初治NHL患者共280例,CTVP组162例,CTOP组118例.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指标相似(P>0.05).可评价疗效272例,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3.13%和72.32%,临床获益率分别为91.88%和90.18%(P>0.05).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乏力、外周神经毒性和脱发为主要不良反应.CTVP组外周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低于CTOP组(14.81%:31.36%,P<0.05).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2~71个月),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3.2%和22.3%(P<0.05).结论:采用含VDS的CTVP方案治疗初治NHL疗效较好,毒性较低,远期生存率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每3年1届的世界淋巴瘤大会于2011年6月15日至18日在风景如画的瑞士南部小镇卢加诺(Lugano)举行。本次会议仍是人头攒动,讨论热烈,内容涉及淋巴瘤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亮点和共识。现就本次盛会关于T细胞淋巴瘤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探讨原发骨恶性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09年5月本院收治的37例PT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以评估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37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1(18~85)岁,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骨痛,局部软组织肿胀、肿块形成和病理性骨折。78%患者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化疗和/或放疗,18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13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3例稳定(stable disease,SD),2例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中位随访时间32(7~171)个月,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5%和43.2%。患者接受4周期以上化疗,B细胞淋巴瘤加用利妥昔单抗者疗效较好。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B症状、年龄和结外受侵数是PBL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BL应采取综合治疗,同时给予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全身化疗,B细胞淋巴瘤首选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给予帕米膦酸盐治疗骨病变。Ann Arbor分期、B症状、年龄和结外受侵数为PB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选择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 100 μg/kg皮下注射一次,对照周期每日一次皮下注射rhG-CSF 5 μg/kg,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在低谷后连续两次检查≥5.0×109/L。结果:入组78例患者,在76个试验周期和74个对照周期中,ANC<1.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0.26%和21.16%,持续时间分别为2.34 d和2.31 d;ANC<0.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8%和3.0%;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11.59%和9.60%(P均<0.05)。试验药和对照药的不良反应均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等,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相似。结论:PEG-rhG-CSF一次给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rhG-CSF多次给药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