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55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6 毫秒
101.
目的用靶浓度控制输注法(TCI)与按4个成串刺激监测(TOF)调控持续增长静脉泵入法,对罗库溴铵的药效学进行比较,探讨罗库溴铵TCI的可行性和优劣性。方法选择30例ASAⅠ~Ⅱ级,无神经肌肉疾患,拟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成罗库溴铵靶浓度控制输注组(Ⅰ组,15例)和按TOF监测调控输注组(Ⅱ组,15例),以TOF刺激方式,监测拇内收肌的颤搐反应作为肌松效果的判定指标。Ⅰ组应用TCI技术,诱导时效应室靶浓度为9 mg/L,达最大阻滞时将效应室靶浓度调至4 mg/L,维持期依据临床指标调节靶浓度,同时记录TOF监测结果,但不作为调整肌松药用量的指标;Ⅱ组应用TOF监测技术诱导时采用单次推注0.6 mg/kg(2ED95)罗库溴铵,待肌松恢复至T1/Tc达10%时开始持续泵注,调节泵注速度使T1/Tc在10%~20%之间。记录2组神经肌肉阻滞监测的显效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恢复指数,并记录罗库溴铵在各阶段的用量,插管条件以及TOF监测情况。以全凭静脉麻醉(TIVA)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全部病例在肌松恢复期不予拮抗,使其自然恢复。当TOF恢复至T1/Tc≥75%时结束肌松监测,呼吸恢复满意后拔管。结果2组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分别为(73.3±26.6)s和(88.7±36.2)s,没有统计学差异,但I组稍快于Ⅱ组。诱导用药量分别为(0.86±0.09)mg/kg和(0.60±0.00)mg/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的单位时间维持用药量为(6.48±2.28)μg/(kg.min),Ⅱ组为(8.23±2.35)μg/(k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的平均维持靶浓度为4.47 mg/L(4~5.5 mg/L)。维持阶段的TOF监测,I组T1/Tc(%)在0~2之间2例,在2~20之间7例,在20~50之间6例,T4/T1(%)均在0~25之间;Ⅱ组T1/Tc(%)均在10~20之间,T4/T1(%)均在0~25之间。停药后2组的肌松恢复过程无明显差异。2组的总平均用药量无明显差异。结论靶控输注罗库溴铵可安全用于临床,在效应室靶浓度为9 mg/L时诱导可以在70 s左右顺利进行气管插管,应用4.5 mg/L效应室靶浓度可使60%的患者维持满意的肌松效果。停药后恢复指数为(19.6±8.4)min。由于仍未解决个体差异问题,尚不能完全取代TOF监测给药。  相似文献   
102.
妊娠足月合并双侧卵巢巨大囊肿1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长民,宋艳君,张景权,岳云患者,女,26岁,身高155cm。因停经385/7周,腹部下坠感于1995年1月24日入院。查体:一般状态尚可,意识清楚。T36.7℃,P80次/min,BP16/...  相似文献   
103.
认知(cognition)科学是在心理科学、信息科学、神经科学、科学语言学、比较人类学以及其它基础科学交叉后涌现出来的高度跨学科的新兴科学.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和人脑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认知过程包括外在物理世界如何产生知觉,知觉信息如何输入、如何表达,乃至问题的求解.认知科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动作、语言、推理、思考、意识乃至情感在内的各个层面的认知活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研究腰麻及硬膜外麻醉在老年人经尿道手术麻醉中的选择应用。方法 采用普鲁卡因腰麻及硬膜外麻醉 ,根据统计资料进行卡方检验比较。结果 腰麻组术中辅助用药的病例明显少于硬膜外组 ,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术中血压波动小 ,P值为 0 0 51。结论 腰麻以往曾作为老年人麻醉相对禁忌证 ,我们认为普鲁卡因腰麻具有毒性小 ,显效快 ,麻醉平面易于调节 ,效果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5.
106.
岳云  贺赛琳 《当代医学》2000,6(7):28-31
脑内微透析技术 (brain microdialy-sis)是一种新型的研究神经递质活动的在体方法,可精细测定动物在清醒状态或麻醉状态下的特定脑区内的神经递质浓度变化情况,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动物实验中全麻深度监测的研究。作者认为微透析效率主要与灌流速度、灌流时间、温度及透析灌流液的成分等因素有关,此外动物的意识变化及麻醉深度的变化对此也有很大的影响。微透析技术的应用使神经递质与全麻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评价状态熵指数(SE)监测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诱导时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7例,年龄21~64岁,ASAⅠ级或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行全麻诱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设定为1.5μg/ml,效应室靶浓度达到设定浓度后1 min以0.5μg/ml的浓度梯度递增,靶控输注开始后每30秒进行1次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直至患者意识消失(OAA/S评分≤1分),记录每次OAA/S评分即刻的SE及BIS。分析SE和BIS与OAA/S评分的相关性,计算SE和BIS的镇静深度预测概率(P_K)、患者意识消失时SE_(50)、SK_(90)、BIS_(50)、BIS_(9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BIS、SE与OAA/S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6(P<0.05)和0.824(P<0.05);BIS与SE的相关系数为0.855 (P<0.05);SE的镇静深度P_K(0.874±0.021)高于BIS(0.820±0.028)(P<0.05)。SE_(50)和BIS_(50)分别为59(48~65)、62(53~67),SE_(90)和BIS_(90)分别为39(16~49)、44(23~53)。结论SE监测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诱导时镇静深度的准确性高于BIS。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通过研究丙泊酚和异氟醚麻醉对青、老年大鼠Morris水迷宫训练成绩及海马CA1区脑神经元FOS核蛋白(c-Fos)和EGR-1核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麻醉后脑神经元分子水平变化与行为学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雄件SD大鼠3月龄(青年组)和20月龄(老年组)各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不麻醉)、训练组(不麻醉,行Morris水迷宫训练)、丙泊酚组(丙泊酚100 mg·kg-1·h-1,ip;分别于麻醉2 h/4 h后的2 d/2周行Morris水迷宫训练:P2d,P4d,P2W,P4W)、异氟醚组(异氟醚1.2%;分别于麻醉2 h/4 h后的2 d/2周行Morris水迷宫训练:I2d,I4d,I2W,I4W).Morris水迷宫实验连续进行5 d,每天2次,记录逃避潜伏期变化,用以测试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实验后立即分离海马组织CA1区,应用免疫组化法和酶标法半定量检测c-Fos和EGR-1核蛋白的阳性表达.结果 4 h异氟醚麻醉后,大鼠的认知功能损害均可持续至麻醉后2周,尤以老年大鼠常见且程度严重,表现为学习速度和记忆质量均有所下降(P<0.05),青年组大鼠学习速度略有下降(P<0.05);4 h丙泊酚麻醉后,老年组大鼠认知功能改变可持续至麻醉后2周,但与异氟醚麻醉相比程度较轻,主要表现为学习速度减慢(P<0.05).免疫组化法和酶标法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orris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CA1区c-Fos和EGR-1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I4d,I4W组老年大鼠和P4d组青年大鼠c-Fos阳性细胞率与单纯训练组大鼠相比有所下降(P<0.05);I4d组老年大鼠EGR-1阳性细胞率与单纯训练组大鼠相比有所下降(P<0.05).结论 麻醉可能会引起大鼠行为学改变,可持续至麻醉后2 d至2周;随着麻醉时程的延长和年龄的增加,改变更为明显,且异氟醚作用较丙泊酚显著.麻醉对大鼠海马CA1区c-Fos和EGR-1表达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大鼠行为学改变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序贯法测定胸段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下使50%病人入睡的异丙酚的剂量(催眠ED50)。并监测复合麻醉下BIS值的变化,分析其能否反映镇静深度。方法20例行开胸手术的病人及30例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病人。分别予2%利多卡因15ml行硬膜外麻醉和丁卡因(10mg)腰麻。以半数效量序贯法测定异丙酚的催眠ED50:将异丙酚的首次剂量等比分为五阶梯:0.56mg/kg,0.68mg/kg,0.84mg/kg,1.02mg/kg,1.25mg/kg。按序贯法给药。以呼之不应和睫毛反射消失作为入睡指标,并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胸段硬膜外麻醉下异丙酚的催眠ED50:0.82mg/kg(95%置信区间:0.71mg/kg~0.94mg/kg)。腰麻下异丙酚的催眠ED50:0.8095mg/kg(95%置信区间为0.7295mg/kg~0.8974mg/kg)。异丙酚诱导后入睡和未睡病人BIS值相比P〈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序贯法计算半数效量简单有效。BIS值可以有效反映椎管内麻醉合用异丙酚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10.
岳云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6(11):972-972
世界麻醉医师协会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of Anesthesiologists,WFSA)下属亚澳地区分部(Asian & Australian Regional Section,AARS)于2006年11月6日-10日在新加坡召开了第12届亚澳地区麻醉学术会议(12th Asian & Australasian Congress of Anesthesiology,AACA 2006),会议期间召开了两次亚澳地区全体会员国家的代表大会(AARS General Assemb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