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2 毫秒
11.
目的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方法根据靶酶活性位点的空间特征、各种力场和关键残基分布,设计并合成了N-[2-(2,4-二氟苯基)-2-羟基-3-(1H-1,2,4-三唑-1-基)丙基]-N-′(4-取代苯基)-3(2H,4H)-1,2,4-三唑酮类化合物,并测定了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体外抑菌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8种致病真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抗真菌活性,对深部真菌的活性明显优于浅部真菌。结论目标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均显示有较强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化合物1具有广谱、高活性的优点,值得进一步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高分辨率CT表现。材料和方法:收集接受高分辨率CT扫描的17例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患者,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CT表现包括病变形态、病变分布、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结果:骨髓移植术后3周内发生者3例,3~14周内发生者12例,14周后发生者2例。中心肺野和周围肺野同时都有者10例。所有病例均双侧分布,其中对称分布3例,不对称分布14例。磨玻璃密度7例,实变影4例,网状改变2例,树芽征1例;多发结节性病灶3例。3例出现淋巴结肿大,3例病人出现胸腔积液。结论:骨髓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没有特征性CT征象,多表现为双侧不对称分布的混合性病变,综合分析病变形态、分布以及移植术后出现时间有助于与其他并发症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团注(Bolus)技术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最佳延迟时间设定中的作用和意义。材料和方法:随机选取患者326例分三组进行比较,第一组87例采取经验值设定延迟时间;第二组109例运用智能跟踪技术启动扫描;第三组130例采取Test Bolus技术,根据测得目标血管的时间一密度曲线设定延迟时间。结果:第一组图像质量优22例、良38例、差27例;第二组图像质量优62例、良44例、差3例;第三组图像质量优120例、良8例、差2例;Test Bolus技术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经验值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与智能组,腹主A组无显著差异(P〉0.05),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用Test团注测试扫描技术设定延迟时间能得到优质的CTA原始图像,有利于多层螺旋CT取得更好的三维血管重建图像。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的评价及其成像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多层(16层)螺旋CT(multi slice spiral CT,MS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临床意义,并分析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MSCT对32例冠状动脉支架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以多种方式重建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位置、形态、术后再狭窄等.其中7例经X线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证实.将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三级予以评价,分析其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 MSCT显示所有32例患者41个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其中5个支架术后出现再狭窄;7例患者9个支架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诊断符合率为88.9%;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7.5%(28/32例),心率<60/min、61~70/min和>71次/min图像质量优良率分别占94.7%、88.9%和50.0%,三种不同心率对图像质量显示有显著性差异(χ2=16.354,P<0.01).结论 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较可靠的冠状动脉支架无创性评价方法,对支架开通性显示较好,但对支架内情况显示受限,图像质量受心率等因素影响,质量控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0T MR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乳腺导管原位癌和乳腺腺病中的价值。方法:研究纳入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38例导管原位癌和40例乳腺腺病患者,对两组病变的MR多期动态增强表现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评价指标包括:强化形态、内部强化特点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对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的影像学征象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导管样强化、节段样强化和肿块样强化多见于导管原位癌(P=0.04,0.04,0.02)。区域性强化和弥漫性强化多见于乳腺腺病(P=0.03,0.02)。点簇样强化及边缘强化多见于导管原位癌(P=0.02,0.03)。不均匀性强化多见于乳腺腺病(P=0.04)。速升缓降型曲线和速升平台型曲线多见于导管原位癌(P=0.03,0.02),持续缓升型和缓升平台型多见于腺病(P=0.03,0.04)。病变强化形态的鉴别诊断价值要高于内部强化特点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9.2%、71.2%和70.4%。结论:3.0T MR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导管原位癌和乳腺腺病,病变强化形态的鉴别诊断价值要高于内部强化特点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飞行员颅底动脉环形态的完整性及变异情况. 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在空军总医院住院、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的104例飞行员的病例资料和颅底动脉环图像,排除既往有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排除有神经功能缺损且头颅MRI有明显异常者.统计颅底动脉环的完整性和变异情况. 结果 51例病历资料完整着入选,均为男性,年龄22~56岁.歼击机飞行员29例,轰炸机或运输机飞行员19例,直升机飞行员3例.飞行时间100~8000 h.41例因病入院,10例改装体检入院.51例中37.3%(19/51)颅底动脉环完整,23.5%(12/51)前交通动脉缺如,7.8%(4/51)A1段发育不良,2.0%(1/51)一侧A1段缺如,51.0%(26/51)后交通动脉缺如,7.8%(4/51)P1段发育不良,3.9%(2/51)一侧或双侧P1段缺如. 结论 本组飞行员颅底动脉环存在变异,有半数以上者不完整,其航空医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7.
余河  宋云龙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4):331-331,334
患者 女性 ,5 2岁。无腹部不适 ,无发热、黄疸 ,皮肤、粘膜无损伤。体检 :血常规及生化全套正常。腹部无压痛、反跳痛 ,肝脾不大。膜菲氏征阴性。B超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CT所见 :平扫示脾脏略大 ,脾中部实质内似见一类圆形稍低密度影 ,大小约 4 .0cm× 4 .8cm ,密度不均匀 ,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飞行员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原因和发病机制.方法:招飞学员中3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研究组)采用CR、DR机行立位拍摄腰椎正、侧位及双斜住X线片,其中9例并行腰椎CT扫描.分析合并腰骶部隐裂发生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L5峡部及椎板结构特点,并与k进行对照.结果:(1)研究组腰骶部隐裂发生率为56.67%(17/30),与对照组26.00%(26/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X线斜位片示L5峡部裂隙形态呈多样性如线型、尖角型、缺损型、星型.(3)L5峡部及裂隙两端骨质发育细小、变尖甚至呈缺损改变.(4)CT检查二、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峡部裂断端立体形态和骨质结构.结论:本组腰椎峡部裂的发病原因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19.
《仪器分析》理论课教学心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仪器分析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发展性和前沿性的学科,近年来在药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仪器分析》课程已成为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但是,由于该课程融合了化学、物理学、光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再加上新仪器和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各章节之间的关联性又不强,因此在《仪器分析》的教学中,容易出现讲授内容越来越多而授课效果不佳,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现象。作者在近年的《仪器分析》理论课教学中,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飞行员腰椎峡部裂(1umbar spondylolysis,L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5例改装体检的歼击机飞行员按年龄(23~28岁;29~34岁;35~40岁;41~46岁)及飞行时间(≤800 h;801~1600 h;1601~2400 h)分组;进行腰椎CT容积扫描.利用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多方位观察飞行员腰椎峡部裂情况,并比较MPR图像、MIP图像及VR图像.结果 ①飞行员不同年龄分布LS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飞行时间LS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x2=7.57,P<0.05),随着飞行时间延长LS检出率增高.②385例飞行员中共检出峡部裂16例(33处),9例伴滑脱;其中双侧峡部裂13例(30处),7例伴滑脱;单侧峡部裂3例(3处),2例伴滑脱.MPR图像LS检出率为100%(33/33),斜矢状(沿椎弓峡部走向)位及斜轴(平行于椎弓)位可清楚地显示峡部断裂情况,分别表现为"猎狗项圈征"和"双关节征",正中矢状位可清楚地显示椎体滑脱情况.MIP图像LS检出率100%(33/33),但对周边软组织显示不清楚.VR图像LS检出率为75.76%(25/33),可立体观察峡部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的后处理技术MPR、MIP、VR可以全方位地评价飞行员的腰椎峡部情况,其中斜矢状位及斜轴位的MPR图像可作为首选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