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165篇
综合类   209篇
预防医学   5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6篇
  1篇
中国医学   89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31.
汪波  杨辉  宁洁  范征莉  刘智  邱建国  周建初 《重庆医学》2011,40(17):1677-1679
目的 研究三峡库区老年移民群体身心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三峡库区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按是否移民,将其分为移民组(n=376)与对照组(n=228),应用自编老年人状况调查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其一般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度进行研究.结果 移...  相似文献   
132.
目的 开展单一切口下的腓浅神经与腓骨短肌联合活体组织检查,通过回顾相关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联合活体组织检查的诊断意义.方法 共15例患者,女性7例,男性8例,年龄14 ~72岁,其中亚急性6例、慢性9例,均患有周围神经病,3例临床上合并肌肉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类型包括对称性感觉和运动性神经病7例、多发性单神经病5例、对称性感觉性神经病3例.在外踝前上方纵切口,取材腓浅神经与腓骨短肌.神经和肌肉病理结论的意义评价分为3级:(1)具有确诊意义;(2)对诊断有帮助:(3)对诊断无帮助.结果 活体组织检查病理结论有确诊意义者7例,包括血管炎5例、炎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1例和淀粉样变性1例.有帮助者5例:病理改变分别为:慢性髓鞘性神经病伴洋葱球样肥大纤维;小血管病变伴轻度炎性反应;轻度间质炎性反应;脂褐素沉积等.无帮助者3例.最终12例通过活体组织检查得以确诊.结论 联合活体组织检查的诊断阳性率较高,血管炎周围神经病和淀粉样变性等适用联合活体组织检查.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总结脊髓内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髓内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脊髓内表皮样囊肿中,3例位于胸腰段脊髓内,1例位于胸段脊髓内。结果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在显微镜下操作,2例囊肿完全切除,2例术中残留部分囊壁。术后3例病人症状及体征均明显好转,1例病人好转不明显。术后随访1~29月,3例病人恢复正常工作,半年后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1例病人能自动下床活动。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治是脊髓内表皮样囊肿治疗成功的关键。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完整切除囊肿,减少术后神经功能的废损率和囊肿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4.
目的利用3.0 T心脏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钆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技术评估巴马小型猪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模型左心室(left ventricle,LV)心肌纤维化,为评估COPD心肌组织学损伤提供影像学依据.材料与方法选用20头健康巴马小型猪,随机分成COPD模型组(16头,蛋白酶制备COPD模型)及正常对照组(4头).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不同阶段(4周、8周及20周)行多模态CMR扫描.对比各组小型猪之间常规心脏参数的差异;分析各组LV心肌LGE发生率、分布及类型.结果模型组共有14头小型猪COPD模型构建成功.造模早期及中期(4周、8周)模型组与对照组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造模后期(20周)呼吸频率及心率均明显加快(P分别为0.003、0.002);体质量降低(P=0.007).造模早、中期各组小型猪心功能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造模前及对照组比较,造模后期右心室前壁(right ventricular anterior wall,RVAW)(P均<0.001)均有所增厚,右心室舒张末横径(righ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RVDd)(P<0.001)及左心室后壁(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LVPW)(P=0.018)较造模前有所增厚,左心室舒张末横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P=0.05)及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P=0.005)较造模前有所减低.右心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较造模前及对照组均降低(P<0.001及为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造模后模型组有5头小型猪共23个心肌节段(23/85)发生LGE,与对照组及造模前比较均出现显著差异(P均<0.01).LGE主要位于左室基底部及中间部,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GE以肌壁间型最为多见.结论COPD早期即可出现RVEF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少部分LV心肌可出现心肌纤维化,但LVEF未见明确改变.基于CMR的LGE技术可为COPD患者早期干预、诊疗计划的制定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5.
正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寿命的普遍延长以及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使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是老年髋部骨折。据文献报道,至2050年全球预计有630万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我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人数将达到100万~([1-2])。半个世纪以来,在各国政府、学会和专家的努力下,制定老年髋部骨折专家共识和指南、建立老年髋部骨折医院绿色通道、创新多学科联合诊疗老年髋部骨折、规范早期、  相似文献   
136.
目的 探讨闭合性胭动静脉钝性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 本院近期收治闭合性胭动静脉钝性损伤2例,两例患者均有膝关节周围骨折,脑动静脉均系钝性损伤。结合受伤情况及临床检查以及多普勒超声检查,早期诊断,早期仔细修复损伤的血管,术中、术后抗凝治疗,以及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预防感染等综合治疗。结果 1例截肢,1例发生缺血性肌坏死虽保住了肢体,但遗留有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结论 闭合性胭动静脉钝性损伤应早期诊断,积极采取手术等综合治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截肢率。  相似文献   
137.
以羊膜为载体培养游离软骨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膜结构为载体培养游离软骨细胞修复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以兔羊膜为载体将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游离软骨细胞植于兔左侧股骨外踝软骨缺损区,分别于4、8、12周处死动物,整个膝关节被解剖,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评价、电镜观察及SRY基因性别鉴定,并以兔体的右膝关节做为对照。结果:术后4、8、12周大体、组织学、电镜观察显示软骨缺损区新生了透明软骨,SRY基因性别鉴定证明新生的软骨来源于移植的同种异体软骨细胞;而对照组则仅见纤维组织样的修复组织。结论:以羊膜为载体进行同种异体软骨细胞移植能够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38.
扫描电子显微镜(以下称扫描电镜)是观察细胞表面微细结构的良好工具,贫血性疾患红细胞为其适宜的观察对象。我们对13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DNH)患者,1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10例尿毒症患者,4例急性及慢性白血病患者及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病,骨髓硬化症等患者的红细胞表面结构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39.
老年患者不同部位的髋部骨折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骨折部位对老年髋部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髋部骨折患者667例,根据骨折部位将髋部骨折分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和股骨颈骨折组,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组304例,男96例,女208例,平均年龄(80.33±7.94)岁;股骨颈骨折组217例,男74例,女143例,平均年龄(79.82±9.33)岁。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资料、术后死亡率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合并症、ASA分级、麻醉方式差异不明显,但入院至手术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输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术后1、3、5 d白细胞计数较高,血红蛋白、白蛋白较低。股骨转子间骨折住院期间、术后1、3、6、12个月内死亡率较股骨颈骨折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存活患者中,出院时、术后1、3个月股骨颈骨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较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恢复更为满意,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相比,日常独立生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机体应激较大,但排除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的影响后,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率差异不明显。和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相比,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后早期功能恢复良好,但手术后1年,两者功能恢复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0.
目的 研究老年髋部骨折类型、治疗方法与死亡率的关系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 1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差异、病死率的差异,总结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时机、伤前健康状态、并发症、麻醉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等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获得1年随访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17例,男101例,女21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77例,股骨颈骨折140例,1年累计死亡5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股骨颈组(P=0.032),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待手术时间及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合并疾病数量、ASA评分、麻醉方式、术后并发症等因素在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充分认识老年转子间骨折、股骨颈骨折的不同临床特点,合理制定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麻醉方式,改善术前健康状态,有助于降低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