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冠心病辨证与血凝纤溶系统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与冠心病(CHD)辨证的关系。方法:在对269例冠心病人临床辨证的基础上,检测分析CHD各证型病人及健康对照组的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仅颗粒膜蛋白(GPM-140)、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血凝纤溶系统指标。结果:较之健康对照组,冠心病的各证型组的异常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各证型组之间比较,心血瘀阻证和痰阻心脉证的5项指标异常的程度最明显,尤以心血瘀阻证为著。结论:①抗凝血指标(AT11I)的变化与冠心病临床辨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②GMP-140显著升高可作为冠心病监测和血栓前状态评价的有效指标。③冠心病各证型均存在纤溶活性(t—PA与PAI—1)低下状态,心血瘀阻和痰阻心脉证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血瘀证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心血瘀阻证候度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的相关性。方法对CHD心血瘀阻证组112例、非心血瘀阻证组108例、非CHD心血瘀阻证组110例和健康对照组100名检测分析FⅦ基因型(M1M1、M1M2、M2M2)和等位基因(M1、M2)及FⅦc。结果CHD心血瘀阻证组在基因型M1M1和等住基因M1频率分布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FⅦ-M1M1基因型的各组受检者FⅦc值的变化呈CHD心血瘀阻证组〉非CHD血瘀证组〉CHD非血瘀证组〉健康对照组递减趋势;而FⅦ-M1M2基因型各组受检者FⅦC值的变化相反,呈现健康对照组〈CHD非血瘀证组〈非CHD心血瘀阻证组〈CHD心血瘀证组的趋势;在三个病变组内,FⅦ基因M1M1型的FⅦC检测值均较M1M2型显著增高。结论FⅦ基因M1M1多态性和M1等住基因与CHD心血瘀阻证相关:FⅦ基因多态性与血浆ⅦC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养心通脉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冠状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养心通脉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冠状微循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对养心通脉注射液治疗组、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组、CIRI模型组和假手术组4组的心肌毛细血管墨汁灌流数、大鼠冠状微循环荧光变化时间及心肌组织MDA、NO、Na -K ATPase、Ca2 -ATPase、血清CK活性、血浆TXB2和6-K-PGF1α含量进行检测和相关分析.结果与CIRI模型组比较,养心通脉组大鼠显示:①原缺血部位心肌毛细血管墨汁灌流数有明显增加,其荧光饱和时间(ST)和荧光出现时间(AT)均明显缩短(P<0.05或P<0.01);②心肌组织MDA含量下降,Na K -ATPase、Ca2 -ATPase活性均提高,血清CK水平下降,心肌组织NO的含量升高,血浆6-K-PGI2/TXA2平衡亦得到改善(P<0.05或<0.01);③养心通脉组在改善CIRI大鼠冠状微循环及生化指标上优于复方丹参组(P<0.05或<0.01).结论养心通脉注射液能有效地改善CIRI冠状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养心通脉片防治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IRS)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主要是检测分析该药对IRS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C -myc基因和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A (PDGF -A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设养心通脉片组( 3 3例 )、二甲双胍片组 ( 3 4例 )。两组病例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的第 10天采空腹血液 ,用常规方法定量检测血糖(FPG)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胰岛素(FINS) ;用半定量RT -PCR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 -myc基因和PDGF -A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养心通脉片组病人服药后FPG、FINS含量与服药前比较明显下降 (P <0 .0 1) ,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与服药前比较明显上升(P <0 .0 1) ;养心通脉片组病人服药后外周血单核细胞C -myc基因、PDGF -AmRNA的表达水平与服药前比较明显下降 (P <0 .0 1) ,其中C -myc基因mRNA表达下降的幅度大于二甲双胍片组 (P <0 .0 1)。结论 :养心通脉片能通过改善机体胰岛素敏感性 ,抑制C -myc基因mRNA的表达 ,而下调PDGF -AmRNA的表达水平 ,有利于进一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 ,防止IR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痰瘀病理临床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临床证型分布规律及痰瘀病理实质。方法 :运用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观察中医证型分布 ,通过对血糖、胰岛素、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分析 ,阐明其相关性。结果 :痰凝心脉、痰瘀痹阻是冠心病的主要证型 ,血脂的异常是痰凝心脉的物质基础 ,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是痰瘀痹阻的物质基础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存在于冠心病的各证型 ,且由非痰非瘀到痰凝心脉到痰瘀痹阻有逐渐加重的趋势。结论 :痰凝、血瘀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 ,IR可作为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心血瘀阻证遗传倾向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性心脏病心血瘀阻证的遗传倾向。方法运用家系分析法对 5 4例心血瘀阻证患者和 5 4例健康人的家族进行了遗传分析 ,检测一级亲属发病率、遗传率 ,及 3种父母婚配类型子女发病的相对危险度 (RR)及其 95 %可信区间 ( 95 %CI)。结果心血瘀阻证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病率为 7.62 %,健康对照组为 0 .95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 ;心血瘀阻证的遗传率为 ( 67.4±6.89) %;以“双亲均正常”组为对照 ,“亲代一方患病”组的RR值为 3 .46,“亲代双方患病”组的RR值为 5 .84,提示子女患心血瘀阻证与亲代双方患病有因果关系。结论心血瘀阻证可能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多基因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PTS)分子与冠心病血瘀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分为家系冠心病血瘀证组、家系冠心病非血瘀证组、家系非冠心病血瘀证组、家系健康人组、非家系冠心病血瘀证组、非家系健康人组6组,运用ELISA试剂盒检测外周静脉血血浆(或血清)中血栓调节蛋白(TM)、血小板P-选择素(P-Selectin)、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等分子水平。结果家系人群研究中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与健康人比较TM、t-PA、P-Selectin、F1+2、TAT水平增加,SFMC、PAI-1水平无差异;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与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比较TM、t-PA、P-Selectin、TAT、SFMC水平增加。非家系冠心病血瘀证与非家系健康人比较各PTS分子均无差异。结论家系人群中PTS分子与冠心病血瘀证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抗凝血、促凝血等相互拮抗的分子水平变化趋势一致值得进一步探讨;非家系冠心病血瘀证与健康人比较PTS分子均无差异;且PTS分子水平在家系和非家系人群中有明显区别,这种差异是否与遗传因素有关也值得后续研究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apr-YTF)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归巢梗死心肌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随机分成apr-YTF注射液、rhG-CSF注射液和PBS缓冲液3组,测量各组大鼠干预后在体心功能、心室肌瘢痕面积、瘢痕毛细血管数、心肌CD34+细胞、Brdu与cTn I双染阳性细胞数、Ⅷ因子、VEGF、bFGF、Flk-1、外周血CD34+细胞数,分析组间差异。结果:①与PBS组比较,apr-YTF组和rhG-CSF组的LVSP、LVEDP、+dp/dtmax、-dp/dtmax均有显著改善,心室肌瘢痕面积显著减小,心室肌毛细血管数、心肌边缘区和外周血液CD34+染色阳性细胞数、心肌梗死边缘区中Brdu与cTn I双染阳性细胞数及Ⅷ因子、Flk-1、VEGF、bFGF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P0.05);②与rhG-CSF组比较,apr-YTF组的LVSP显著升高,心肌组织CD34+染色阳性细胞数、心肌梗死边缘区中Brdu与cTn I双染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apr-YTF能促使BMSCs动员入血、定向归巢并转化为心肌细胞,且优于rhG-CSF。  相似文献   
20.
茵陈五苓散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肌动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茵陈五苓散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肌动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茵陈五苓散组、胶股蓝组。采用高脂饲料喂饲法复制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1个月后抽样检测大鼠主动脉,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造模成功指标。治疗1个月后分别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用HE染色观察主动脉组织学变化,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主动脉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主动脉VSMC肌动蛋白的变化。结果茵陈五苓散对动AS模型大鼠有明显的降脂作用,能改善血液流变性、消退斑块、维持主动脉组织结构及功能,使细胞肌动蛋白表达趋于正常。结论茵陈五苓散具有良好的抗AS作用,它可能是通过调整细胞肌动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