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电针对Aβ25-35导致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应用电针刺激后cAMP/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方法48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D模型组、电针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各12只。模型组与电针组采用Aβ25-35建立AD模型后电针组给予电针刺激,模型组未给予电针刺激;假手术组双侧海马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4组均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记忆与空间探索能力,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与丙二醛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海马cAMP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5-羟色胺1A受体、蛋白激酶A与p-CREB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blot检测海马总Tau蛋白表达水平及Tau蛋白Ser396位点磷酸化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假手术组与对照组逃避潜伏期缩短、跨越平台次数增多、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P〈0.05),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5-羟色胺1A受体、蛋白激酶A及p-CREB水平增高(P〈0.05),丙二醛、总Tau蛋白、pTau—Ser396、c—los蛋白水平降低(P〈0.05);电针组总Tau蛋白、c—los及PKA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明显提高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空间探索能力,可能是通过拮抗cAMP/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的异常改变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莉  陈悦  柯昌征  刘国华  李东  马德强  穆敬平 《肝脏》2007,12(5):346-350
目的应用荟萃分析评价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国内文献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12月在国内生物医学期刊有关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纳入8个RCT(n=578)研究拉米夫定100mg/d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纳入文献的总体方法学质量较高,4篇Jadad评分为3分以上,但在随机化方法、分配隐藏和盲法的使用方面重视不够。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拉米夫定可明显促使ALT复常,对Child-Pugh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内使用拉米夫定对HBVDNA转阴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长期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米夫定治疗组的HBeAg转阴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是安全的,它可使ALT复常,降低Child-Pugh评分,但对远期HBVDNA和HBeAg阴转率尚无足够证据说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技术联合激光针刀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激光针刀组、体外冲击波(EWST)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激光针刀组采用激光针刀治疗,EWST组采用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治疗组采用激光针刀和体外冲击波联合治疗。三组患者在治疗1个疗程后1、3、6个月采用Maryland评分表,进行足部疼痛及功能评分比较。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Maryland疼痛及功能评分比较,联合治疗组分数高于激光针刀组及EWST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针刀疗法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频电针对脊髓损伤致急性自发痛模型大鼠急性痛超敏和自发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低、中、高频电针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低、中、高频电针组建 立急性脊髓 L2节段损伤模型。低、中、高频电针组分别用低频(2 Hz)、中频(50 Hz)、高频(100 Hz)电刺激 T8~T12节段夹脊穴和双侧“昆仑”和“足三里”,25 min/次,1 次/d,共14 d。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自发疼 痛行为,用足底热辐射测痛仪检测各组大鼠热缩足潜伏期(PWL)和50%机械性缩足阈值(PWT);记录L1段 体感诱发电位(SEP)潜伏期及N波、P波的波幅。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自发疼痛行为学动作的发 生次数增多(P<0.05);痛阈值降低(均P<0.05),急性痛超敏发生率增高(P<0.05),PWL和PWT降低(均 P<0.05),SEP潜伏期及N波、P波波幅均增加(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3个电针组的自发疼痛行为学 动作的发生次数降低(均 P<0.05),痛阈值升高(均 P<0.05),急性痛超敏发生率降低(P<0.05),PWL 和 PWT降低(均P<0.05),SEP潜伏期及N波、P波波幅降低均P<0.05),且低频电针组的疗效优于中、高频电 针组(均P<0.05)。结论:低频电针可提高脊髓损伤大鼠的痛阈,减轻急性自发痛超敏,改善自发痛引起的 行为学变化。  相似文献   
15.
海洛因海绵状脑病是指通过烫吸或静脉注射海洛因后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疾病,以脑白质发生海绵状变性为病理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言语迟缓﹑小脑性共济失调﹑假性延髓麻痹等,严重者可致死亡。海洛因海绵状脑病是吸毒所致神经系统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才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1982年荷兰的Wolters等[1]首次报道本病。随后国外陆续有所报道。台湾第一例报告于1997年, 中国大陆第一例报告于2000年。近年来随着毒品在我国的泛滥和吸毒人数的增加,本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现将近几年来有关本病的研究概况作一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大鼠模型肠黏膜TRPV1表达和肥大细胞变化,以及二者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用Morris法制备炎症性肠病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TRPV1蛋白表达,RT-PCR检测TRPV1 mRNA表达,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正常组肠黏膜无或弱阳性TRPV1表达,IBD组肠黏膜TRPV1 mRNA和蛋白表达较正常组增强,肥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1)。TRPV1蛋白及mRNA水平与肥大细胞数量之间呈正相关(r1=0.528,r2=0.62,P<0.01)。结论:IBD发生发展与TRPV1过度表达及肥大细胞数量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性眩晕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主症为头晕、恶心、呕吐等,多因动脉硬化、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所致,近年来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发生率也在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高压氧是改善VBI不足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是由右旋结晶葡萄糖与左旋结晶果糖按1∶1混合制成的复方制剂,适用于需要非口服途径补充水、能量及电解质的患者。笔者采用高压氧联合转化糖静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针夹脊穴干预海洛因依赖者心理渴求的临床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海洛因依赖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针刺1组穴取T5-T7夹脊穴、肾俞,予电针治疗;针刺2组取四肢穴位内关、神门、足三里等,予电针治疗;模拟组于足三里、三阴交行模拟电刺激;空白组不予任何干预治疗。采用心理渴求程度视觉类比量表(VAS)评定心理渴求程度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β-内啡肽(β-EP)和强啡肽-A(Dyn-A)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针刺1组复吸率为77.3%(17/22),低于针刺2组的88.5%(23/26)、模拟组的90.5%(19/21)和空白组的95.7%(22/23)(均P0.05)。治疗8周、治疗10周时,针刺1组、针刺2组心理渴求程度VAS积分明显低于空白组和模拟组(均P0.01),针刺1组低于针刺2组(P0.05),模拟组低于空白组(P0.05);治疗10周后,针刺1组、针刺2组血浆β-EP、Dyn-A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0.05,P0.01),模拟组和空白组Dyn-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均P0.01),两个针刺组较空白组和模拟组明显上升(均P0.01),针刺1组较针刺2组上升更明显(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可明显抑制海洛因依赖者心理渴求,降低复吸率,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血浆β-EP的含量,尤其是促进血浆Dyn-A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针刺配合超声波治疗增生性疤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超声波治疗增生性疤痕的疗效。方法 80例94处疤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针刺配合超声波治疗,对照组给予美宝疤痕平均匀涂于疤痕处,配合超声治疗仪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超声波治疗软组织外伤增生性疤痕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 ,电子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手工检索相关中医学术期刊,有关学术会议已发表与未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治疗组采用针刀治疗、对照组采用非针刀疗法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独立选择试验、提取资料、交叉核对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统计分析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结果共13个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仅有2篇高质量研究文献。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汇总:OR=3.17(95%CI:2.58~3.90),Z=10.93,P0.00001。远期疗效汇总:OR=6.48(95%CI:4.64~9.06),Z=10.95,P0.00001。复发率汇总:OR=0.56(95%CI:0.31~1.01),Z=1.91,P=0.06。结论目前有限的纳入研究初步显示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在改善症状、提高整体功能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效,但因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低,例数较少,且诊断标准、随访时间、结果测量指标和判效标准等均不一致,因此需要开展设计合理、执行严格的大样本、多中心和方法科学、规范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