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MIGRAINE AND PLASMA CGRP AND SP CONTENT CHANG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undant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acupuncture can regulate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the body. The authors of the present paper haveachieved a fairly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in treat-ment of migraine using acupuncture therapy.Here is the rePOrt.1 GENERAL DATA AND METHODSl. 1 Clinical data:A total of 186 cases of migraine including7l males (38. 2l % ) and 1l5 females (61. 83 % )were subjected into this study. Among them,147 cases were outpatients and 39 inpatients.Their ages were from l…  相似文献   
22.
针刺肝胆经穴治疗偏头痛207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针刺肝胆经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8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及对照组,按各组方案针刺或服药,并在治疗前后检测颈静脉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P物质(SP)含量。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针刺组治疗前偏头痛患者颈静脉血中CGRP及S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针刺治疗后CGRP及SP含量较治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针刺肝胆经穴不仅对偏头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CGRP及SP的释放。  相似文献   
23.
24.
针刺肝胆经穴治疗偏头痛: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针刺肝胆经腧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将253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针刺组以针刺肝胆经腧穴治疗,穴取太冲、阳陵泉、风池、曲泉为主;西药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片剂口服治疗,共4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3月和6月总体疗效和治疗前后头痛积分,1年后随访观察两组疗效稳定性.结果:两组治疗后头痛平均发作次数和平均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针刺组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均P<0.05).针刺组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止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3.0%、93.0%、87.7%,优于西药组的85.6%、86.5%、69.2 9/6(均P<0.01);1年后疗效稳定性针刺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肝胆经穴治疗偏头痛是安全、有效的,且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电针对单纯性肥胖大鼠下丘脑瘦素和神经肽Y表达的影响,探索电针减肥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06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完成。①取1月龄刚断乳SD雄性大鼠,随机取6只饲以普通饲料为正常对照组,其他大鼠饲以高脂饲料,喂养3个月后,选择体质量超过正常对照组20%的单纯性肥胖大鼠1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2组,每组6只。②电针组大鼠电针双侧足三里、天枢、三阴交穴,采用疏密波,电流强度0.3~0.6mA,留针20min,1次/d,共20次;其他2组不电针。实验期间均饲以普通饲料。③观察实验大鼠体质量、体长、Lee's指数及体脂,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下丘脑组织中瘦素、神经肽Y表达的变化。结果:18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和Lee’s指数高于正常对照组[(451.8±14.8),(323.6±6.8)g;324.25±1.4,305.14±1.5;P均<0.01];电针组电针后体质量和Lee’s指数低于电针前[(372.2±20.4),(454.7±19.7)g;307.71±1.5,323.56±1.6;P均<0.01]。②模型组大鼠心包、肾周和附睾脂肪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组电针后心包、肾周和附睾脂肪量低于电针前(P<0.01)。③模型组下丘脑组织中瘦素蛋白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0.62±0.11,0.88±0.15,P<0.01),电针组高于模型组(0.85±0.13,P<0.01);模型组下丘脑组织中神经肽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2.42±0.27,1.75±0.24,P<0.01),电针组高于模型组(1.87±0.21,P<0.01)。结论:电针有良好的减肥效果,其作用可能与电针增强下丘脑组织瘦素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下丘脑组织中的神经肽Y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40例不同年龄、不同病因的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应用不同剂量的促红素治疗、观察血色素、血粘度、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心排出量、外周血管阻力以及血压变化等临床指标,发现促红素对肾性贫血的疗效为90%,但高血压的发生也达37.5%。高血压的发生与促红素的剂量、患者的年龄;以往有无高血压等有关。高血压发生的时间大部分随着血色素的增加而增高,但少数与此无关,血粘度和心排出量的增加,血浆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的变化在这类高血压的发生中不占主要地位。高血压发生的主要机理是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27.
目的:从蛋白质组角度探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丘脑差异蛋白质表达的改变.方法: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空白对照组(n=10)及脑外伤组(n=15)大鼠的总蛋白质,经考马斯亮兰染色,PDQuest 7.0软件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匹配,脑外伤组大鼠丘脑图像匹配率为95%,且重复性较好,其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等电点pI 3~8,分子质量14.4~75.0 kD范围.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脑外伤组中蛋白质点表达上升的点有16个,下降的点有18个.结论:脑外伤可引起丘脑中蛋白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28.
针刺三焦经对偏头痛大鼠模型脑组织G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针刺三焦经穴对偏头痛大鼠模型脑干组织G蛋白α亚基含量的变化。方法 通过皮下注射硝酸甘油 (10mg/kg)建立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 ,将动物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 ,运用免疫印迹法 (Westernblot)检测脑干组织Gia和Gsa的含量。结果 针刺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脑干组织中Gsa蛋白含量明显降低 (P <0 0 1) ,Gia蛋白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 ,Gsa/Gia蛋白比值降低。结论 偏头痛发作可能与大鼠脑干组织G蛋白信号转导系统功能障碍有关。针刺三焦经穴治疗偏头痛可能是通过介导G蛋白信号传导通路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寻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大鼠相关蛋白。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及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组(简称模型组)。通过对肾上腺组织蛋白质的提取,经双向电泳,Pdquest软件分析,蛋白质点原位酶解及质谱分析。结果发现模型组与正常组大鼠肾上腺总蛋白质的分布模式非常相似,以PI3-8,分子量Mr14.4~75kD范围的蛋白质斑点分布最多。经PDQuest7.0软件分析后得出,在相同条件下识别的蛋白质斑点数分别为正常组(584±25)个,模型组(686±27)个。选取表达有显著差别的12个蛋白质斑点进行酶解和质谱分析,所得结果在网上搜寻,其中有9个点的蛋白质与之匹配。结论表明模型组与正常大鼠肾上腺蛋白质的表达具有差异,经质谱鉴定的9个蛋白质可能与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形成有关.这为进一步研究偏头痛发病机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寻找急性脑外伤组织的特异蛋白质。方法提取脑外伤患者伤灶组织及正常组织的总蛋白质,通过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经生物质谱鉴定由图像分析软件所得出的具有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点。结果2组蛋白斑点总体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在等电点p13—8,分子量Mr14.4—75kD,分析发现脑外伤组与正常组相比,有18个蛋白质上调和20个蛋白质下调,进一步质谱鉴定,其中7个蛋白质分别为NSFL1辅助因子、硫氧还蛋白、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同工酶L1、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基水解酶IB—r亚单位、谷氨酸脱氢酶前体、二氢嘧啶酶相关蛋白2和微管蛋白。结论脑外伤组与正常组相比蛋白质的表达具有差异。推测,这些蛋白质的变化可能与脑外伤的发展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