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肥胖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肥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以及PubMed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肥胖的临床文献,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8月1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IBM SPSS Moder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7.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50篇,提取出83组腧穴处方。描述性分析提示,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肥胖干预措施主要为穴位埋线、电针和针刺耳穴结合运用;使用频次前7位的腧穴是三阴交、足三里、肾俞、天枢、关元、中脘、气海;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是最常选取的经脉;特定穴方面,主要选取交会穴、募穴、背俞穴,腧穴分布以胸腹、下肢、腰背为主。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针灸治疗更年期肥胖的核心穴对为“足三里-三阴交”,核心腧穴处方为“足三里、三阴交...  相似文献   
22.
柯超 《腹部外科》2010,23(2):117-118
肠血管畸形临床少见,但却是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普外科自2001年5月至2008年8月收治肠血管畸形致消化道出血17例,现将我们的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总结后颅窝肿瘤骨瓣成形术的手术操作技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后颅窝肿瘤的临床资料,本组采用枕下正中/旁正中入路10例,枕下外侧乙状窦后入路22例,所有病例均采用骨瓣开颅,术后骨瓣复位固定.结果 肿瘤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1例;术中3例乙状窦损伤经修补后恢复良好;术后切口部位轻度疼痛2例,皮下积液1例,无脑脊液漏及假性脑膜膨出.结论 后颅窝骨瓣开颅安全、有效,能明显减少后颅窝骨缺损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4.
非小细胞肺癌同步脑转移的治疗(附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积极处理原发灶能否使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同步脑转移患者受益,以寻找合理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9例NSCLC同步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 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4.5个月,1年生存率为52.6%,2年生存率为17.5%.肺原发灶的处理不同,患者生存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32,P=0.005),其中脑转移瘤术后行肺叶切除+化疗组、化疗组和姑息治疗组患者生存率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脑转移瘤患者生存率高于多发脑转移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82,P=.049).结论 NSCLC同步脑转移,尤其是单发脑转移患者,在处理转移灶的同时,积极处理原发肿瘤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时血IL-1、IL-6、IL-8、TNF-α水平及B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方法 将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n=25)开腹后仅轻揉胰腺及十二指肠.SAP组(n=25)开腹后向大鼠胰管注射牛磺胆酸钠建立SAP动物模型.于实验前和实验后2、4、6、12 h 经颈静脉取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 (IL-1)、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8 (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单克隆抗体致敏花环法测定淋巴细胞悬液中B淋巴细胞的百分比.结果 造模术后SAP组IL-1、IL-6、IL-8、TNF-α水平均升高 (P<0.01); 术后SAP组B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并随SAP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P<0.01).结论 SAP时血IL-1、IL-6、IL-8、TNF-α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加重SAP病情的损伤性因子;B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提示SAP时大鼠体液免疫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GTP结合蛋白(GTPBP)2对CD133阳性结直肠癌干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3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利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出人结直肠癌SW480细胞的CD133阳性肿瘤干细胞,将其分为Con组、si-NC组、si-GTPBP2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GTPBP2 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GTPBP2表达、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及增殖、细胞周期、迁移、侵袭、凋亡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GTPBP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沉默GTPBP2可明显抑制结直肠癌干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明显阻滞细胞周期进程,并明显促进凋亡,结直肠癌干细胞存活率、S期细胞比例、迁移、侵袭细胞数及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B细胞淋巴瘤(B...  相似文献   
27.
背景与目的:室管膜瘤与少突胶质瘤混合十分罕见,本文报道我们收治的一例儿童间变性混合型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中枢神经系统间变性混合型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其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该例患者首次发病年龄为10岁,首发部位为右额叶,在5年内原位复发一次,颅内远隔部位复发3次,先后接受5次手术,3程放疗和多程不同方案的化疗。病理诊断为间变性混合型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与一般胶质瘤反复在原手术区域局部复发不同,本例患者多次出现颅内新的远隔部位转移病灶,经过反复手术+局部放疗及化疗等综合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病理为间变性混合型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病例十分罕见,而其生物学特性和治疗预后明显区别于单一成分的间变性室管膜瘤或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临床上应予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8.
NF-κB与PCNA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超  陈坚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9):493-495
目的:探讨NF-κB与PCNA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以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病理分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7例不同级别的星形细胞瘤及正常脑组织标本NF-κB p65与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除了在星形细胞瘤Ⅲ、Ⅳ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PCNA在其余各级别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阳性率随着肿瘤级别的增高而升高.尽管NF-κB的表达总体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NF-κB在星形细胞瘤相邻各级别之间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高度恶性组(Ⅲ~Ⅳ级)阳性率显著高于低度恶性组(Ⅰ~Ⅱ级)阳性率,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NF-κB异常表达可能通过PCNA影响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联合检测NF-κB与PCNA的表达情况能客观反映星形细胞瘤的增殖恶性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构建APOC3表达抑制剂筛选模型,并从中药单体化合物中筛选APOC3表达抑制剂。方法 利用PCR方法扩增APOC3基因启动子,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启动子驱动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通过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筛选APOC3表达抑制剂;利用RT-qPCR方法检测APOC3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POC3的蛋白表达水平;利用oxLDL诱导肝细胞中的脂质沉积,之后利用油红O染色法检测细胞内的脂质沉积情况。结果 APOC3表达抑制剂筛选模型构建成功,用该筛选模型筛选中药单体化合物,发现千层纸素A可抑制APOC3基因启动子活性,并进而抑制APOC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千层纸素A可抑制oxLDL诱导的肝细胞中的脂质沉积。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筛选模型可用于APOC3表达抑制剂的筛选,且筛选到的化合物千层纸素A可抑制脂质沉积。  相似文献   
30.
神经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脑瘤。它生长速度快,侵袭性强、对放化疗不敏感,预后极差。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胶质母细胞瘤这些特性与细胞内多种信号通路异常、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相关,而作为原纤维蛋白家族中的Fibulin-3参与胶质瘤细胞的黏附、迁移、侵袭和新生血管的生成,在胶质瘤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病人的预后。因此研究Fibulin-3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调节规律和作用机制,可能发掘到潜在的治疗靶点,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