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78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颅内血管畸形是一类临床表现复杂的疾病,其中10%~15%为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硬脑膜动静脉瘘有一条或者多条供血动脉,这些供血动脉可以是硬脑膜动脉,也可以是脑动脉的脑膜支,引流静脉为静脉窦、软脑膜静脉或者脊髓静脉。供血动脉穿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聚己内脂-聚乙二醇二嵌段共聚物(m PEG-PCL)制备的辣椒碱纳米微球的理化性质,通过实验评价其抗胶质瘤效果。方法通过开环聚合法和溶剂分散法制备负载辣椒碱的纳米微球,应用负载荧光素纳米粒子的肿瘤细胞摄取实验以及辣椒碱纳米微球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实验显示载药微球具有缓释特性,细胞可通过胞吞作用将纳米微球摄入,负载NIR-797纳米微球可以很好地透过血-脑屏障,辣椒碱纳米微球对U251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m PEG-PCL为载体的辣椒碱纳米微球能够有效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为脑胶质瘤药物治疗提供了一条极有前途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临床类型及病理免疫组化分型的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患者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垂体GH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GH平均值为40.79mIU/L,术后为19.48mIU/L。侵袭性腺瘤40例,非侵袭性腺瘤35例。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腺瘤的术后症状缓解率分别为72.5%和88.6%,复发率分别为42.5%和14.3%。结论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对垂体GH腺瘤具有较高的临床症状和内分泌缓解率。侵袭性垂体GH腺瘤,缓解率较低,复发率高,单纯GH腺瘤侵袭性明显高于其他类型GH腺瘤。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从腹腔游离癌细胞中分离胃癌干细胞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随机选择35例胃癌患者,术中发现有腹膜转移5例,无腹膜转移3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腹腔灌洗液中CD44和CK20的表达,并比较有、无腹膜转移两组之间差别是否有差异。结果:⑴有、无腹膜转移组之间腹腔游离癌细胞中CD44+CK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⑵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6.8%,胃癌组织中CD44阳性表达率与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等病理因素有关;该两因素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从胃癌腹腔灌洗液游离癌细胞中分离胃癌干细胞是可行的,这种可行性为人胃癌干细胞的分离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制定胃癌腹膜转移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融合技术与电生理技术在颅底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1例颅底肿瘤患者进行术前CT、MRI、MRA等影像多模态融合,对病灶进行三维重建,术中实时导航指导手术切除范围;15例颅底附近贴附5个MARK,分别在开骨瓣前及切除病灶后检查是否发生移位,探讨术中持续导航的精确性;对后组颅神经进行全程电生理监测,保护相关颅神经。结果:神经导航具有良好的持续精确性,肿瘤及其周围结构定位准确,在综合的电生理监测下,手术全切除16例(76.2%);次全切3例(14.3%),大部分切除2例(9.5%),术后所有病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32个月,远期生活质量KPS评分80~100分,2例复发。结论:颅底肿瘤与颅底组织结构位置相对固定,术中脑移位不明显,对于导航的定位精确性影响较小;术中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及时反馈肿瘤的切除深度,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的同时加快手术进程,避免脑重要结构的副损伤,两者的联合应用在颅底肿瘤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自制卡氮芥(BCNU)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缓释微球的体内外药物释放过程以及在大鼠脑组织的分布与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BCNU在磷酸盐缓冲溶液和脑组织内自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释放的药物含量;应用3H标记BCNU,检测3H—BCNU缓释微球在正常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的分布;BCNU缓释微球植入大鼠脑组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生物相容性。结果BCNU-PLGA-MS在PBS和大鼠脑组织中均可持续释放药物2周以上;缓释剂植入侧脑组织药物浓度比对侧高6.70倍;大鼠脑组织表现为小胶质细胞反应。结论BCNU—PLGA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功能,而且安全性、生物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7.
邵君飞  惠国桢  张岩松 《江苏医药》2004,30(5):329-331,F003
目的 研究鞍区及其相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鞍区解剖间隙在鞍区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国人成年尸体头颅标本38具,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采用手术显微镜(8~40倍)观察和测量鞍区及其相邻结构。结果 对鞍区解剖间隙I~V等手术常用间隙内血管和神经的结构及直径、长度进行了描述和测量。结论 熟悉鞍区解剖间隙的显微结构,联合多间隙完成手术,保护穿通支是鞍区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8.
血管内介入辅助巨大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大型脑动脉瘤的安全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5例:眼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动脉瘤最大径:1例眼动脉瘤2.0cm,其余2.5~3.5cm;2例大脑中动脉瘤及1例眼动脉瘤术前均有出血。术前将带内套管的球囊导管置于颈内动脉处,术中显露部分瘤体后充盈球囊阻断供血动脉血流,经内套管逆向抽吸导管远端的动脉内血液,在瘤内压下降后安全夹闭瘤颈。结果1例大脑中动脉瘤术后对侧肢体肌力减退,经锻炼后基本恢复,其余均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结论大型脑动脉瘤显微手术中联合应用血管内球囊导管阻断血流、逆向抽吸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瘤内压,为安全地夹闭瘤颈、防止瘤体早破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铁石棉颗粒粉尘的致癌作用。方法 将铁石棉研磨成颗粒状粉尘对Wistar大鼠进行气管注入染尘,自然死亡后,偏光显微镜观察粉尘分布,光镜下比较肺部纤维化与肿瘤病变的关系。结果 肺部肿瘤检出率为15.38%,癌发部位;中央型1例,周围型3例。组织学类型;腺鳞癌,腺癌,鳞癌,胸膜间皮瘤各1例。肺瘤均发生在尘性纤维性较重的部位。染尘组与对照组相比,支气管上皮,肺泡上皮和胸膜间皮细胞的增生,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检出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有2例见到癌变的移行过程。结论 颗粒状铁石棉粉尘具有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110.
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发现肺结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研究降低电流对发现肺结节,尤其是直径≤5mm结节的影响,并观察低剂量CT在胸部初步应用的影像效果。方法 对6例病理证实为肺内多发结节的尸检离体肺脏制成充气固定的肺标本,分别行多层螺旋CT的常规剂量(130mA)和低剂量CT(50、30、10mA)扫描。对40例体检者和60例转移瘤近期复查的患者行低剂量CT(30mA)扫描。记录直径≤5mm的结节的数目并判断影像有无伪影。根据诊断的把握度将结节分为肯定是结节、不能确定和肯定不是结节。对40例体检者及60例转移瘤仅评价影像的伪影情况。结果 肺标本研究中,低剂量各组(50、30、10mA)的Kappa值为0.515、0.242、0.154。经U检验,低剂量50mA组与常规剂量组结节的发现一致性较好。50、30、10mA组的敏感度分别为88.0%、78.4%、75.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94%、93%,准确度分别为85%、73%、69%。标本影像仅在10mA组中21幅(70%,21/31)图像的椎体旁的肺区见到细小条状伪影。100例病人的影像中仅在3例的肺尖可见到能影响小结节发现的条状伪影。结论 低剂量CT有望提高肺癌的早期发现。低剂量50mA组对直径≤5mm的结节能可靠发现。研究显示30mA可得到满意的影像质量。有条件者应开展低剂量CT筛查肺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