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9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78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目的:探讨藏药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蛋白激酶C(PKC-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影响。方法:SD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内注射的方法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小檗皮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二甲双胍组、羟苯磺酸钙组、小檗碱组和对照组。成模后开始灌胃给药,小檗皮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按成人剂量的5、10、20倍给药,二甲双胍组和小檗碱组按成人剂量的10倍给药,模型组和对照组予灌服蒸馏水。所有实验大鼠于灌胃6周后处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PKC-β、VEGF和HIF-1α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HIF-1α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PKC-β、VEGF、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皮高、中剂量组视网膜PKC-β、VEGF和HIF-1α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PKC-β、VEGF和HIF-1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小檗皮低剂量组大鼠PKC、VEGF和HIF-1α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整体多点调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PKC-β、VEGF、HIF-1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62.
目的:应用ITS2 序列快速并准确地鉴定中药材苍耳子,为其药材质量、用药安全提供保障。方法:提取苍耳子药材及其混伪品的基因组DNA、扩增ITS2 序列并测序,采用软件CodonCode Aligner V 4. 2 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并对峰图进行质量控制。应用MEGA 5.0 软件计算种内种间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构建邻接(NJ)系统聚类树。结果:苍耳子药材基原物种种内K2P 遗传距离为0,药材基原物种与其他混伪品的K2P 遗传距离分布于0.009~0.542;NJ 树结果显示苍耳子药材与其混伪品均可明显区分。结论:ITS2 序列适用于中药材苍耳子及其混伪品鉴别,进一步验证了DNA 条形码技术鉴定中药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63.
基于ITS2序列鉴别牡丹皮药材及其混伪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研究应用ITS2序列鉴别牡丹皮药材及其混伪品,以期探索牡丹皮药材准确鉴别的新方法。提取牡丹皮及其混伪品的DNA,目标片段经PCR扩增后测序,通过CodonCode Aligner V3.7.1对测序序列进行质量分析和拼接,基于MEGA 5.0中的K2P模型计算牡丹皮与其混伪品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及构建系统聚类树。牡丹皮ITS2序列长度为227 bp,种内最大K2P距离为0,它与各混伪品的种间最小K2P距离为0.041,种间平均K2P距离为0.222。由NJ树可知:不同产地来源的牡丹皮药材个体聚为一支,自展支持率为99%,呈现出明显的单系性,能很好地与其混伪品芍药、川赤芍、白鲜皮、朱砂根区分开来。应用ITS2序列可以准确鉴别牡丹皮药材及其混伪品,该方法可以作为传统鉴别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264.
蒲黄、松花粉等花粉类药材及其混伪品的DNA条形码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市场上花粉类药材品种较多,由于在外观形态均呈粉末状,很难区分,加之市场价格较高等因素,故混用和掺伪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花粉类药材的准确鉴定对公众的用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蒲黄、松花粉及其混伪品的基原植物及药材共60份样本进行研究。通过primer premier 6.0设计出蒲黄ITS2特异性引物PhF-R,其扩增效率高达100%,实验结果表明蒲黄药材的ITS2序列长度为234~249 bp,种内K2P平均距离与同属种间K2P平均距离十分接近,但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的种间K2P平均距离;松花粉药材的ITS2序列长度均为247 bp,ITS2序列种内平均K2P遗传距离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种间平均K2P距离。利用ITS2序列构建的邻接(NJ)树表明蒲黄、松花粉及其混伪品可明显区分,并呈现出良好的单系性。因此,DNA条形码可对该实验材料准确鉴定,有助于花粉类药材的监管及市场流通。  相似文献   
265.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定性分析麝香保心丸挥发性入血成分的方法。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给予麝香保心丸混悬液灌服(剂量3.4 g/kg体重),于口服30 min后肝门静脉取血,蛋白沉淀法处理血浆样品进行GC-MS分析。分析条件:Thermo TR-5 ms色谱柱;Xcalibur色谱工作站;载气为氦气;载气流速为1.0 ml/min;进样口温度为220℃;离子源温度为250℃;梯度升温;进样体积为1μl;分析时间59 min。结果通过比较麝香保心丸提取液、空白组及给药组,及与在线NIST05数据库比对,共识别和鉴定10个化学成分,其中6个为麝香保心丸中原型成分,其余4个为代谢物。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筛选麝香保心丸中挥发性入血成分的方法,可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66.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手术要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70例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0例均行Ladd手术治疗,术中发现Ladd索带压迫55例,空肠上段膜状粘连36,盲肠压迫1例,肠扭转51例,肠坏死7例。伴发消化道畸形14例(20%),其中十二指肠闭锁3例,环状胰腺2例,空肠闭锁2例,异位胰腺2例,先天性短肠综合征1例,美克尔憩室1例,脐膨出1例,十二指肠异位甲状腺1例,十二指肠旁疝1例。治愈65例,治愈率92.9%。1例手术后近期症状改善不明显,因广泛肠坏死;术后放弃治疗4例。结论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表现为十二指肠不全梗阻,可反复发作,通过影像学检查大多可明确诊断。传统的Ladd术治疗效果满意,若无并发广泛肠坏死或其他严重的先天畸形,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67.
从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探讨医学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68.
向丽  康杰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1):77-78
目的:与西药对比,研究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18岁以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病人随机分成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20人,中药组采用内服白虎加桂枝汤,外敷醋调大黄粉;西药组采用艾托考昔口服120mg/天,并与治疗前,治疗后4小时、1天、2天、3天和7天评估患者关节的疼痛、压痛、肿胀、皮肤红晕情况,并记录每天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疼痛和炎症均有明显效果,但在治疗后4小时,中药组疼痛评分更优于西药组,P=0.01,其余4个时间点的比较,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异,在安全性的评估上,中药组的副反应明显低于西药组,P=0.038.结论:中药的内服外敷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疼痛和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与西药没有明显的差别,同时,使用中药的副反应明显少于西药.  相似文献   
269.
HPLC测定黄柏中的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和盐酸药根碱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测定黄柏中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和盐酸药根碱的含量,为完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结果与结论四川9个产区黄柏的盐酸小檗碱含量平均为50.5840 mg.g-1,关黄柏为6.8583 mg.g-1;其中荥经产黄柏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最高,为86.5381 mg.g-1,说明荥经是黄柏的道地药材产区;9个产区黄柏的盐酸巴马汀含量很低,平均为0.1296mg.g-1,而关黄柏为3.1310 mg.g-1;黄柏盐酸药根碱平均含量是0.2956 mg.g-1,关黄柏中是0.2883 mg.g-1,二者较接近。  相似文献   
270.
目的 分析冬虫夏草产地土壤中的耐砷细菌,为研究冬虫夏草砷超富集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西藏、四川五个冬虫夏草产地土壤中耐砷细菌进行分离、纯化,筛选出一批耐砷细菌,对其中两株优势菌株XB和XNQ进行形态、生理生化、16S rRNA鉴定,并利用硝酸银溶液(AgNO3)与三价砷As(Ⅲ)、五价砷As(Ⅴ)的颜色反应,检测两株细菌对砷的氧化还原性,最后对菌株的耐砷能力进行测定。结果 通过菌落形态特征分析,菌株XB和XNQ均为革兰氏阴性菌,主要脂肪酸均为C18:1 ω9c、C16:0、Summed Feature 3(C16:1 ω7c /C16:1 ω6c)和C12:0;通过16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菌株XB的16S序列与已知种Acinetobacter guillouiae 的序列APOS01000028相似性为99.72%,菌株XNQ与已知种Acinetobacter nosocomialis的序列APOP01000014相似性为99.86%;定性硝酸银染色实验证明菌株XB、XNQ具有砷还原性,都是As(Ⅴ)还原细菌;菌株XB和XNQ对As(Ⅲ)的耐受性为20 mmol?L-1,对As(Ⅴ)的耐受性为70 mmol?L-1结论 分离鉴定的两株优势细菌XB和XNQ分别为不动杆菌属的A. guillouiaeA. nosocomialis,均为革兰氏阴性菌,为砷还原细菌,对As(Ⅲ)和As(Ⅴ)的耐受性相同,对As(Ⅴ)的耐受性略高于As(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