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59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0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颅内动脉瘤的尸检发现率为0.2%~9.0%,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51%~70%)。动脉瘤破裂后病死率和致残  相似文献   
22.
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并不少见,约占14%,多数发生在异网样新生血管和扩张的侧支循环上。笔者报告2例烟雾病合并脉络膜后动脉的假性动脉瘤。例1:男,36岁。2个月前突然头痛、跌倒,不省人事约12h。外院检查脑膜刺激征阳性,腰穿为血性脑脊液。按蛛网膜下腔出血对症处理,病情稳定后转来我院。血压16.5/9.3kPa,全身体检无特殊发现。头颅 CT 在增强后显示右侧脑室三角部有一直径约1.0cm 的圆形高密度影。全脑血管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大脑前、中动脉细小,脑底有异网形成,眼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增粗,右侧脉络膜后动脉上有0.5×0.8cm 的动脉瘤影。左侧颈内动脉也有类似改变。诊断为烟雾病合并脉络膜后动脉瘤。在全麻下经右顶叶进入侧脑室三角  相似文献   
23.
本文采用两种基因型不同的兔进行相互脑垂体移植,以观察移植于中枢神经系统正中隆起下方的垂体组织学改变。结果首次从组织学上证实,植入受体的组织相容性不同的垂体组织,存在明显的以细胞免疫反应为主的排斥现象,在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下,植入的幼兔垂体能够克服排斥反应而成活;但植入的成年兔垂体,即使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也不能克服排斥反应,最终导致移植失败。  相似文献   
24.
目的:寻找垂体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探讨复发的本质。方法:经长期随访证实的复发和未复发的病人各45例,对两组病人的临床、病理、细胞动力学三方面资料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垂体肿瘤大小,手术切除的程度,肿瘤组织有无坏死、囊变、卒中以及有无向鞍外扩展等因素中,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病理学特点对判断垂体瘤手术预后无指导意义(P>0.05)。细胞动力学研究表明:两组病人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有显著差异,高增殖指数与术后复发显著相关(P<0.05)。结论;肿瘤的增殖动力学对判断垂体腺瘤的手术预后是一项客观而准确的指标,对临床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5.
国外自70年代起应用慢性小脑刺激(CCS)治疗癫痫获得成功以来,已成为治疗癫痫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我院近年来用自行研制的慢性小脑刺激器,治疗顽固性癫痫3例,效果尚满意,现报告如下。例1:男,31岁。因癫痫发作20年,长期用各种抗癫痫药无效入院治疗。脑电图检查以慢波为背景。具频繁棘慢波。智商(IQ)71。于1988年6月4日在全麻下行颅后窝开颅术,将电极置于两侧小脑前、后叶,将接收器埋藏于右侧锁骨下皮下部。同年6月24日开始启动刺激器,刺激参数:6.5Hz,4.2V_(pp),脉  相似文献   
26.
颅内同部位不同胚层起源的混合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多发性和/或混合性肿瘤从病理学角度,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单一细胞类型的多发肿瘤,如多发性脑膜瘤;细胞呈不同组织学结构但为同胚层起源的混合性肿瘤,如星形细胞瘤合并少技胶质细胞瘤;少见的是不同胚层起源的多发性肿瘤,如脑膜瘤伴发胶质瘤。在后一种情况中,颅内同部位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胚层起源的肿瘤罕见,本文报告3例。病例报告例1;男,52岁,因头痛、呕吐伴左侧肢体乏力1个月于1986年10月24日来我院就诊。入院时,神清,消瘦,双侧视乳头水肿,左侧轻偏瘫伴病理反射阳性。CT示右额预叶广泛低密度区,中线结构左移。注…  相似文献   
27.
随着神经影像学、微导管技术、超声技术、激光技术和各种光学技术以及计算机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应用,使得神经外科医师仅通过微小的神经系统损伤即可治疗某些神经外科疾病。于是在20世纪末叶诞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即微侵袭神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相似文献   
28.
新西兰幼兔垂体移植到切除垂体的青紫兰成兔正中隆起下方,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治疗1个月。术后抽血测定血清 T_4,PRL,LH 水平。半年后杀死动物。研究发现:用环孢素治疗的垂体移植动物存活良好。动物的 T_4,PRL,LH 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动物相似。这表明移植垂体具有正常的内分泌功能,而且与下丘脑建立了功能联系。不用环孢素治疗的垂体移植动物,内分泌激素测定结果提示移植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29.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步,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的发现率也相应提高。由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30d的死亡率为45%,大约半数生存者均有不可逆的脑损害,这就给神经外科医生提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对待这种目前无症状但可能发生危险的病变。预防出血是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方式,因此有理由考虑对UIAs在破裂前进行治疗。然而,手术治疗和栓塞治疗并非没有危险。目前UIAs患者是应该保守治疗还是应该尽早进行外科处理尚存在着争论。  相似文献   
30.
患者男性,60岁。因头颅CT示第四脑室以上明显扩大,导水管处梗阻住院,因曾有腹部手术史,故在全麻下行右侧脑室心房分流术治疗。术中显露右颈内静脉和面总静脉后结扎面总静脉远心端,近心端剪一小口,将中等压力型脑室心房分流装置心房端经面总静脉、颈内静脉向右心房插入,但造影示导管异位于右锁骨下静脉。经调整头位、体位及切断面总静脉,再多次插入导管,造影仍示导管异位。遂采用向内下推压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向内推移颈内静脉的手法协助,再行插管,结果导管顺利进入右心房,造影示管端位于T5、6椎体之间。最后将分流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