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87篇
内科学   47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98篇
预防医学   6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1篇
  1篇
中国医学   7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比较小剂量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对患儿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患儿。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芬太尼组、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组,气管插管前采用盲法分别应用9g/L盐水0.2mL/kg、芬太尼2μg/kg、瑞芬太尼组1μg/kg和舒芬太尼0.2μg/kg。静脉麻醉诱导后采用直接喉镜实施经口气管插管。监测麻醉诱导前、后,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5min内血压(BP)和心率(HR)及观察期收缩压(SBP)和HR的变化率,并记录观察期SBP和HR达最大值时间及其气管插管后恢复至麻醉诱导后值时间。结果BP和HR基础值及气管插管时间在4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气管插管致BP和HR较基础值显著升高,且是以对照组最为明显,芬太尼组次之,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组最轻。对照组气管插管时BP和HR及其观察期最大值均显著高于芬太尼组、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组;瑞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气管插管时的血压和HR及其观察期最大值均显著低于芬太尼组(Pa<0.05)。瑞芬太尼组观察期出现SBP和HR最大值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Pa<0.05);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组气管插管后SBP和HR恢复至麻醉诱导后值时间显著短于对照和芬太尼组(P<0.05)。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组观察期SBP和HR增加大于基础值30%发生率较芬太尼组显著降低。结论与小剂量芬太尼比较,小剂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能更有效预防患儿经口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32.
近年来,针对吗啡镇痛耐受已经开展了许多研究,通常认为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许多生物因子和神经传导通路,并且其中的许多因素和环节尚未被完全阐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细胞间和/或细胞内的一种递质,研究发现它在吗啡镇痛作用及其镇痛耐受中发挥着重要调制作用.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上解决吗啡镇痛耐受这一难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3.
许多试验结果提示组织损伤包括实验性心肌损伤与自由基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但目前尚缺乏直接的证据。我们利用大剂量VD造成大鼠心肌损伤,L-甲硫氨酸作为心肌  相似文献   
34.
马春会  于玲 《临床医学》2000,20(3):42-43
抽取感染性疾病病历232份,统计应用抗感染药物情况。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应用了抗菌药物,47.41%的病例应用了抗病毒药物;常用的抗菌药物是青霉素类和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及氨基糖甙类应用较少;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以二联多见。调查表明临床应用抗感染药物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以经验用药为主,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开展较少,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护理中的应用,使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更积极地、乐观地、舒适地接受治疗。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1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实验组)实施舒适护理;2005年7—12月在我科诊治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所有病人出院前进行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比较两组病人的舒适度、满意度和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结果实验组患者均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改善,病人的舒适度为95.8%,满意度为96.2%,治疗、护理依从性达到94.5%;对照组病人舒适度为62.0%,满意度为71.5%,治疗护理依从性为78.0%。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舒适护理模式在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不适症状,减轻病痛,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内涵。  相似文献   
36.
目的:评估未经诱导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于兔的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后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并观察移植后细胞的存活情况。方法:采用结扎日本大耳雄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40只存活兔随机分为2组:移植组、对照组,每组各20只,其中移植组于术后第7天在梗死区及周边区注射0.7mL含3.4l&#215;10^7个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细胞悬液移植,而对照组仅在相同的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心梗前后以及细胞移植后6周,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评价心脏功能的改变,然后收集动物心脏,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心肌梗死前后,移植组与对照组的心脏功能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细胞移植后,移植组的心脏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壁运动幅度、左室壁收缩末期厚度及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壁增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2.98~6.50,P&lt;0.01),心室率[(249.08&#177;28.52)次/min]明显低于对照组[(269.75&#177;5.21)次/mm](t=2.24,P&lt;0.05)。移植组梗死心肌及周边区内可以观察到移植细胞的存活。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发生了急性梗死的心脏功能并在心肌的梗死区及周边区存活。  相似文献   
37.
目的 为使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运作更加规范,提高为临床服务的质量.方法 通过对16个临床科室和配置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分析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结果 对34份调查表进行归纳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医嘱下达后配置时间较长、重复配制药物、遗漏配置药物、医嘱录入错误、临时医嘱核对困难等.结论 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实施相应对策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最佳的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38.
目的:外周血干细胞趋向成熟细胞,分化为其他细胞的潜能较小,需在动员剂参与下移植发挥其干细胞分化作用。观察将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移植细胞,在动员剂参与下的成心肌样细胞形成和促进微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3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动物实验中心和病理科完成。选用6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移植组和动员剂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移植组和动员剂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而后连续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7d,移植组在模型建立后1周,将5-溴-2'-脱氧脲苷标记的细胞悬液心外膜注射到心肌梗死及邻近区,动员剂和对照组只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以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5-溴-2'-脱氧脲苷阳性细胞和肌动蛋白表达阳性(为移植后成活为心肌样细胞的标志)。以Masson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移植的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存活及分化情况,评估移植后细胞成活的组织学变化,并测定含梗死区心肌的毛细血管密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的白兔60只,每组20只。①移植后4周,移植组免疫组化染色在梗死区可发现5-溴-2'-脱氧脲苷阳性细胞,且表达肌动蛋白阳性。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对照组梗死区结构紊乱,而动员剂和细胞移植组梗死区细胞排列有序,同时动员剂和细胞移植组可见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其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犤(58.2±11.5),(52.3±6.0),(21.6±4.9)个/高倍视野,P<0.01)犦。结论:在动员剂参与下,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后4周可以在梗死区检测到5-溴-2'-脱氧脲苷阳性细胞,且心肌特异性蛋白肌动蛋白表达阳性,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植入的细胞可存活并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同时促进了心肌局部的毛细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39.
张磊  于玲 《山东医药》2004,44(19):47-47
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我院以低分子量肝素钙(LMWH)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3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0.
肾损伤是农药中毒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病早,持续时间长,轻度农药中毒性肾病通过临床治疗大多可以痊愈,而中、重度农药中毒性肾病往往病死率高,预后差。不同种类的农药所引起的中毒性肾病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通过文献复习,对常见的肾脏损伤机制进行了回顾分析,认为其机制包括:横纹肌溶解致肾小管堵塞,肾小管细胞线粒体损伤导致脂质过氧化应激反应,乙酰胆碱积聚致血管强烈收缩-缺血缺氧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毒物蓄积对肾小管细胞的损害,继发性水、电解质、酸碱失衡致间质性肾炎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