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17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72.
偏头痛为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疾患,是一种可造成劳动能力丧失的常见原发性头痛.人群患病率约为5%~10%,多在儿童期或青春期起病,中年期达患病高峰.女性比男性多见,近半数患者有家族史.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cute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APCI)患者各期病程中外周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erum 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胞核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表达率的变化及灯盏生脉胶囊的干预作用。 方法 将起病24 h以内的100例APC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患者,选择同期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对照组,所有病例均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灯盏生脉胶囊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常规组和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hina Stroke Scale,CSS),常规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梗死灶体积、外周血清sCD40L水平及PBMC胞核NF-κB p65表达率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CSS和梗死灶体积的进展程度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和试验组患者各期病程中外周血清sCD40L水平及PBMC胞核NF-κB p65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各期病程中外周血清sCD40L水平及PBMC胞核NF-κB p65表达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轻微。 结论 CD40-CD40L信号通路及PBMC胞核NF-κB表达的过度上调而介导的炎症、凋亡机制可能是APCI的分子生物学因素,灯盏生脉胶囊能通过下调此分子生物学因素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灯盏生脉胶囊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cute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APCI)的干预作用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趋化因子受体1(CX3C-chemokine receptor 1,CX3CR1)、锌指蛋白A20表达的变化。方法:将起病7 d以内的100例APC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患者,所有病例均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灯盏生脉胶囊治疗。分别于入院时、病程d 7,d 14和d 30检测两组患者Scandinavian卒中量表评分(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PBMC CX3CR1及锌指蛋白A20表达的变化;于入院时、病程d 30检测两组患者梗死灶体积。结果:对照组病程d 7,d 14及d 30 SSS均明显低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病程d 30梗死灶体积及病程d 7,d 14及d 30 PBMC CX3CR1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灯盏生脉胶囊可通过下调PBMC CX3CR1的表达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中风早期失语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相关机理。方法:将58例中风早期失语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28例),治疗组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Schuell氏刺激法语言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Schuell氏刺激法语言训练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 in,30日为1疗程。并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经颅多普勒(TCD)、事件相关电位(P300)进行检测评定。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程后5项言语功能得分提高率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明显改善、中度改善者的言语功能得分提高率与针刺前后(即刻)脑血流变化呈高度正相关。治疗组(随机选择10例)病人疗程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变化比较,其中潜伏期在疗程后明显缩短(P<0.01);波幅虽有一定改善,但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中风早期失语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针刺能够明显改善左侧大脑的血流速度,可作为临床评价和预测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失语症的疗效指标之一;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的缩短可能是治疗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6.
神经节苷脂又名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是唯一能透过血脑屏障的神经节苷脂,国外临床研究证实该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7.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和复发的重要原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是其传统危险因素.其中,有症状ICAS是临床干预的重点,治疗方法包括强化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脑硬脑膜动脉联合成形术和体外反搏术等.  相似文献   
78.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为加深对脑血管痉挛的认识,提高防治意识,文章综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病理变化和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79.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主要大动脉的管腔狭窄,是全球范围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和复发的重要原因[1]。尽管采用强化药物治疗和积极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但由ICAS所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仍然较高[2]。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中风病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缺血性中风病人120例,按照卒中单元治疗模式给予相应处理。发病后1年给予SF-36健康调查量表、功能独立量表(FIM)、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进行人口学调查。结果发病1年后中风病人的生活质量除躯体疼痛外,其他各项得分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除情感职能和躯体疼痛外,卒中后躯体功能与SF-36各项呈明显正相关;除躯体疼痛外,卒中后抑郁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明显负相关;除躯体疼痛和精神健康外,病人认知功能与SF-36各项呈明显正相关。FIM亚项目中病人的大小便控制障碍与生活质量明显相关。结论影响老年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因素有躯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卒中后抑郁和二便控制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