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8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2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仲恒高  范志宁  缪林  刘政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1):1133-1135
目的初步探讨内镜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患者,共行ERCP124次,其中行ERCP次数最少为1次,最多为17次,平均为3.54次。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扩张、EST、取石、鼻胆管引流、内支架置入等治疗。结果13例为单纯的胆道吻合口狭窄,经胆道扩张后胆道梗阻症状解除,其中1例术后4个月因肝癌远处转移死亡;3例为单纯吻合口胆瘘,经EST及支撑管,胆瘘愈合;7例胆道狭窄合并胆瘘,经EST及胆道扩张后放入支撑管,胆瘘愈合;12例胆道狭窄合并狭窄上端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结石,经胆道扩张后取出部分结石。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酶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对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安全而有效,避免了患者再次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诊断性和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高危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2004年8月~2007年9月行ERCP检查和治疗1713例患者进行研究.结果 1713例患者中,49例(2.9%)并发ERCP术后胰腺炎(PEP),其中2例为诊断性ERCP,47例为治疗性ERCP,2例为重症,47例为轻症,均经内科综合治疗后痊愈出院.与PEP相关的主要因素有既往有胰腺炎病史、术中有与内镜操作无关的腹痛、女性、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胰管多次显影、胆总管直径不增加、插管困难、疑有oddi扩约肌功能障碍、胆道扩约肌气囊扩张术、服用糖皮质激素史等.结论 PEP与患者自身因素及医师操作技术有关,提高操作技术、术后鼻胆管引流、药物预防、术后积极治疗能有效预防或减轻PEP的发生.  相似文献   
43.
葛贤秀  曹鹏  缪林  李全鹏  汪婷婷  于泓  季国忠 《江苏医药》2013,39(11):1241-1244
目的探讨重组东亚钳蝎镇痛抗肿瘤肽(rAGAP)对胆管癌细胞化疗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胆管癌细胞株HuCC-T1、QBC939和胆管上皮细胞HIBepic,单独用药:不同浓度的rAGAP、顺铂(DDP)和5-氟尿嘧啶(5-FU)处理三株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观察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及半抑制浓度(IC50)。联合用药:选用rAGAP(5μg/ml)、DDP(4μg/ml)、5-FU(50μg/ml)处理三株细胞,分为对照(A)组、rAGAP(B)组、DDP(C)组、rAGAP与DDP联用(D)组、5-FU(E)组、rAGAP与5-FU联用(F)组。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多药耐药基因1(MDR-1)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的mRNA表达。结果单独用药结果显示rAGAP抑制细胞增殖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且对癌细胞具有一定的选择性;rAGAP组的IC50值明显小于DDP组和5-FU组(P<0.01)。联合用药结果显示,胆管癌细胞株HuCC-T1和QBC939中,D组较B、C组以及F组较B、E组细胞存活减少;而且MDR-1和MRP-1表达下调(P<0.01)。而在胆管上皮细胞HIBepic细胞系里,联合用药并未表现明显的增加化疗药效果的作用。结论 rAGAP可选择性抑制胆管癌细胞,与化疗药DDP和5-FU联用可增强化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44.
曹友红  缪林  文卫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1):1462-1463
目的:分析鼻胆管引流负压吸引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LC术后胆漏的疗效。方法:对该组资料中11例LC术后并发胆漏患者行B超引导下经皮腹腔置管引流术及鼻胆管负压吸引治疗。结果:11例胆漏患者经鼻胆管引流负压吸引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后均成功治愈;发现胆漏后经积极治疗后住院时间为10~15d,平均12.1d,随访3个月,未见再发胆漏情况。结论:鼻胆管引流负压吸引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手术后胆漏是一种微创、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口服香砂六君子汤每日200 mL,对照组口服三九胃泰冲剂20 g/次2次/d。2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均加用西药治疗,3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香砂六君子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管状腺瘤的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肝外胆管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病灶均位于胆总管中下段,分别行胆总管下段切除术+空肠胆总管Roux-en-Y吻合术、胆道镜下圈套器套扎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均恢复良好。病理检查结果为两例为胆总管绒毛状腺瘤,一例为胆总管管状腺瘤。其中一例患者有轻-中度不典型性增生。结论:肝外胆管腺瘤外科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应用食管型柱状大气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治疗既往曾行EST术的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安全性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9月~2011年7月我院16例既往有EST史的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EPLBD使十二指肠乳头扩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疗。结果 16例患者中,6例患者(37.5%)伴有乳头旁憩室,3例患者(18.8%)有高血压,1例患者(6.3%)有肝硬化,其中3例患者应用了碎石器碎石,13例患者仅一次就取净结石,其中单发结石7例,多发结石8例,术后合并有胰腺炎1例,合并有穿孔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治愈,未合并有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气囊的大小为12~15mm,扩张的持续时间为30~40s。结论对于既往曾行EST术的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患者,EPLBD是有效而安全的,尤其是多发及较大的胆总管结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8.
目的 介绍和探讨应用前视镜对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后胆道疾病患者的内镜下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2007年1月~2010年12月两院消化内镜中心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26例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后合并胆道疾病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价前视镜对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后胆道疾病患者的内镜下治疗的价值.结果 26例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后合并胆道疾病患者中行治疗性ERCP成功21(80.8%)例,失败5(19.2%)例.在21例成功插管中,使用柱状球囊扩张法10例,胆道支架加针形刀切开十二指肠乳头5例,小切开加大气囊扩张法4例,未进行括约肌处理2例.内引流4例,鼻胆管外引流4例,成功取石13例.术后轻中度发热2例,高淀粉酶血症2例,胰腺炎1例,无出血和穿孔发生.结论 前视镜是治疗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后胆道疾病患者的安全有效手段,可以提高成功率和避免穿孔严重并发症发生,但操作具有难度,可在有技术条件的医院选择性开展.  相似文献   
49.
转化生长因子 β是一个结构和功能相关的多功能肽家族 ,由三个同功型组成 ,人体内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含量最丰富 ,它是肝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外基质合成的重要递质 ,近年有关它在肝癌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也受到普遍关注。我们用酶联免疫法 (EL ISA法 )测定了 191例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血清 TGFβ1 含量、现对其临床意义加以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测定对象  1998年 10月~ 1999年 3月我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患者 191例 ,其中慢性病毒性肝炎 2 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 5 2例、原发性肝癌 48例、其他消化…  相似文献   
50.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的累及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异常与其发病密切相关。通过分析UC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及其特异性标志物Foxp3的表达特点,探讨CD4+CD25+Treg和Foxp3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0例UC活动期患者,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和经电子肠镜活检肠黏膜组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和肠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amina propria mononu-clear cell,LPMC)中CD4+CD25+T细胞和CD4+T细胞比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肠黏膜中Foxp3的表达,并检测血清中IL-10的水平。结果 UC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肠黏膜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和Foxp3+T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PBMC和LPMC中CD4+T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血清IL-10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D4+CD25+Treg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外周血Treg数量减少可能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