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1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9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观察分析血清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抗体水平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00例冠心病患者及31例正常健康者血清抗ox-LDL抗体水平;用31例正常健康者血清抗ox-LDL抗体水平平均值作为标准,将这100例患者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并对这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血清抗ox-LDL抗体水平高水平组(1.42±0.53)明显高于低水平组(0.64±0.14,P<0.01)。在随访期间,高水平组有21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2.31%;低水平组有1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33%;经X2检验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抗ox-LDL抗体水平(P<0.01)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结论:血清抗ox—LDL抗体水平对冠心病患者预后有一定的评价意义。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观察代谢综合征 (MS)患者血清氧化 抗氧化指标及血小板聚集性的改变。方法 :选择 34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病例 ,根据ATPⅢ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分为MS组和非MS组 ,分别测定其血清丙二醛 (MDA)、超氧化歧化酶 (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血清MDA水平在MS组明显高于非MS组 ,而血清SOD、GSH Px水平在MS组则明显降低 ;血小板聚集率在MS组也明显升高。结论 :MS患者机体脂质过氧化作用加强 ,血小板聚集率升高 ,抗氧化能力却减弱。  相似文献   
93.
目的:通过分析腰围、腰臀比、腰身指数三种腹型肥胖测量指标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之间的相关性来探讨哪种指标与冠脉病变关系更密切。方法:选择进行冠脉造影的患者162名,按冠脉Gensini积分对所选病例进行四分位分组。对各组分别进行基本特征及生化指标对照分析,对各腹型肥胖指标与冠脉Gensini积分的关系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估各指标与心脑血管病危险的相关性。结果:(1)与Gensini积分最低分位组相比,积分最高分位组的腰围[(83.41±8.22)cm比(92.20±8.49)cm]、腰臀比[(0.90±0.07)比(0.97±0.06)]、腰身指数[(0.52±0.06)比(0.56±0.06)]、人体质量指数[(23.48±2.59)kg/m^2比(25.94±3.26)kg/m^2]均显著升高,P均〈0.01,吸烟比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及尿酸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0.01),HDL显著降低(P〈0.05);(2)简单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腰围、腰臀比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22,P〈0.01;r=0.27,P〈0.01)。多元直线回归分析显示,腰臀比与Gensini积分呈明显正相关(标准偏回归系数-1.31,P=0.005),而腰围、腰身指数与Gensini积分无显著相关性;(3)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尿酸等干扰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腰臀比与心血管事件危险仍具有显著关联[Or=1.13(1.04—1.23),P=0.005]。结论:与腰围、腰身指数相比,腰臀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病事件危险的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表面VSTM1的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或疑诊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21例,依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冠脉造影堵塞50%者;实验组为冠脉造影堵塞≥50%者;实验组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组,根据病变情况又分为单支、两支及三支病变组。比较各组VSTM1水平,并计算Gensini积分,探讨VSTM1水平与Gensini积分和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VSTM1水平显著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均P0.05)。②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间的VST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VSTM1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无明显相关关系(R=0.15)。结论:单核细胞表面VSTM1表达的降低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动态监测单核细胞表面VSTM1表达水平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进展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抢救办法。方法:分析60例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心电图表现缓慢性心律失常24例,快速性心律失常36例(含致命性心律失常2例),经应用阿托品、盐酸戊乙奎醚等治疗后,全部好转或治愈出院。结论:乌头碱中毒通常会引起心律失常,有时可出现致命性严重的心律失常。早期及时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盐酸戊乙奎醚,必要时使用利多卡因等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6.
心肌疾病的诊治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长谦  王彬尧 《新医学》1999,30(8):475-476
进修医生 教授,请问“心肌疾病”是一类什么样的疾病?“心肌疾病”与“心肌病”是否同一概念?教授 心肌疾病是指除心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体循环或肺循环高压、心包疾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以外的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学会和协会关于心肌疾病定义和分类的建议,本病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称原发性心肌病,简称心肌病;另一类为病因明确或与其他全身疾患相关的心肌疾病,称特异性心肌病或继发性心肌病,其病因包括感染性(如病毒)、代谢性(如糖尿病)、中毒性(如酒精性)、浸润性(如淀粉样…  相似文献   
97.
<正>患者,男性,84岁,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脑梗死病史;2009年明确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012年4月因为咳嗽伴双下肢水肿、胸闷加重1月余入院。心电图提示:右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住院期间肌钙蛋白升高并且有动态变化。NT-proBNP:1988pg/ml,肌酐(Cr)165μmol/L。TIMI评分5分,CRUSADE评分62分,缺血和出血风险都很大。在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症状稳定后行冠脉造影提示严重的冠脉3支病变(图1~3)。SYNTAX评分30分以上。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在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抢救中的地位。方法:60例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在催吐、洗胃、导泻等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使用盐酸戊乙奎醚1~4 mg肌内注射,发生心室颤动者给予非同步电除颤,复律后仍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注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60例患者(轻度中毒54例,重度中毒6例)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烦躁、亢奋,其余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轻度中毒患者盐酸戊乙奎醚用量仅1 mg,重度中毒患者盐酸戊乙奎醚用量不超过4 mg。结论:催吐、洗胃、导泻等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早期及时使用盐酸戊乙奎醚,必要时加用利多卡因等可提高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9.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硫化氢(H2s)对体外培养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6d后收集贴壁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达CD34、CD13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VE—Cadherin,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吞噬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和异硫氰酸荧光素-荆豆凝集素-1(FITC—UEA-1)来鉴定EPCs。以不同浓度的H2S(0、10μM、50μM、100μM或500μM)孵育EPCs(每天1h),分别培养4d观察细胞集落及6dEPCs数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2S在一定浓度下(〈100μM)呈浓度依赖性促进EPCs增殖及细胞集落形成(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硫化氢可能通过抗氧化发挥对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高血压并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观察其靶器官损害的改变及糖尿病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及靶器官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人选190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114例)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76例)。分析两组间左室舒张功能指标的差异,包括,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E/A,E峰下降时间(DT),等容舒张期(IVRT),室间隔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a)、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a),Ea/Aa,E/Ea。同时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血清肌酐(Scr),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相关分析表明,E/Ea与收缩压(r=0.356,P〈0.001),左房内径(r=0.238,P=0.001),IMT(r=0.141,P=0.047),cf—PWV(r=0.290,P〈0.001),LVMI(r=0.346,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比较,合并有糖尿病组的E/Ea明显升高[(12.37±3.21)比(13.73±3.34),P=0.011],Ea明显下降[(5.42±1.42)cm/s比(4.99±1.05)cm/s,P=0.011],其它舒张功能指标E,A,E/A,DT,IVRT,Ea/Aa等均无显著差异。结论:E/Ea是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良好指标,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明显相关。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是加重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