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1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9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在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抢救中的地位.方法:分析55例使用盐酸戊乙奎醚的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结论:催吐洗胃、对症支持等治疗基础上早期及时使用盐酸戊乙奎醚,必要时使用利多卡因控制心律失常,可提高乌头碱中毒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不同类型间斑块稳定性相关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比较血清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LDL)抗体、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VCAM 1)和E 选择素水平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了 10 0例冠心病患者 (17例急性心肌梗死 ,4 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4 2例稳定性心绞痛 )及 31例正常健康对照者血清ICAM 1、VCAM 1、E 选择素和血清抗oxLDL抗体水平 ,并比较上述各指标水平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血清ICAM 1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 (76 4± 111)ng/ml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70 9± 10 0 )ng/ml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 (6 0 7± 83)ng/ml,和正常对照组 (6 0 3± 90 )ng/ml,P <0 0 1;血清VCAM 1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 (185 5± 6 6 6 )ng/ml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172 4± 5 5 5 )ng/ml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 (136 0± 36 0 )ng/ml,和正常对照组 (10 39± 319)ng/ml,P <0 0 1;血清E 选择素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 (5 4± 19)ng/ml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5 3± 2 2 )ng/ml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 (39± 19)ng/ml,和正常对照组 (38± 14 )ng/ml,P <0 0 5 ;血清抗oxLDL抗体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 (1 39± 0 6 8)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1 35± 0 6 2 )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 (0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证实泡沫细胞有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表达的基础上,探讨其配体对泡沫细胞炎性介质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诱导THP-1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给予oxLDL进一步诱导其转变为泡沫细胞,应用RT-PCR检测PPARα基因表达;PPARα配体氯贝丁酯(50μmol/L)干预后用ELISA法测定泡沫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TNF-α、MMP-2、MMP-9浓度,Gelatin Zymography测定MMPs活性。结果巨噬细胞转化为泡沫细胞后其PPARα基因表达无显著变化;氯贝丁酯可显著抑制泡沫细胞IL-6、TNF-α(P<0.05)、MMP-9(P<0.01)的分泌,抑制MMP-9的活性,对MMP-2的分泌和活性无影响。结论PPARα配体抑制致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因子的分泌,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的释放并抑制其活性,对防治粥样硬化有利。  相似文献   
14.
孪生兄弟同患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胞胎同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相对罕见,我院收治一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高脂饮食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探讨硫化氢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其与斑块内趋化因子受体CX3CR1的关系。方法10周龄、雄性纯合子ApoE基因敲除小鼠予以高脂饮食喂养,在高脂饮食喂养第4、8、12、24周时处死小鼠并留取血浆和主动脉,通过化学比色法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血浆硫化氢水平和主动脉胱硫醚-γ-裂解酶(CSE)表达情况。一部分小鼠在高脂饮食4或12周后开始每天予以硫化氢供体药物NaHS(1mg-kg^-1,i.P.)或生理盐水。高脂饮食24周后,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成像技术评估小鼠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随后处死小鼠并留取主动脉,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进一步观察小鼠头臂干动脉粥样斑块的病变情况及CX3CR1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早期,即出现了CSE表达水平的显著降低,随着斑块的进展,CSE的表达水平进一步下调和CSE活性明显下降,最终导致血浆硫化氢水平的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或中晚期予以NariS均可显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但是NaHS早期干预,其抗动脉粥样化的益处显著优于中晚期干预。NariS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益处可能与其抑制斑块内CX3CR1的表达有关。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存在着内源性硫化氢代谢紊乱,予以NaHS干预可抑制斑块内CX3CR1的表达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早期NaHS干预的疗效显著优于中晚期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血栓抽吸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STEMI 患者105例,其中应用血栓抽吸+PCI 治疗34例(血栓抽吸+PCI 组),接受常规 PCI 治疗71例(常规 PCI 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流恢复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再入院情况。结果:与常规 PCI 治疗组相比,血栓抽吸+PCI 组血流恢复后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36.62±133.00)ng/ml 比(186.47±69.20)ng/ml]、肌酸激酶(CK)[(2833.39±198.70)ng/ml 比(2129.59±199.40)ng/ml]峰值及 CK-MB [(12.38±6.70)h 比(9.65±3.90)h],CK [(12.80±8.10)h 比(9.68±3.50)h]峰值时间均显著降低(P 均<0.05);随访1年 MACE 事件发生率(19.7%比8.8%)及再入院率(66.2%比50.0%)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血流恢复与心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诊 PCI 术中血栓抽吸有助于减轻病情,使酶学水平显著下降,可能还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横向比较乳鼠心肌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MI)的疗效,确定更优异的移植细胞。方法以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MI模型,分离培养乳鼠心肌细胞、BMMNCs、BMMSCs,体外进行DAPI标记后,直视下分别植入急性MI 1周后的大鼠MI中心及边缘区,移植的细胞数为2×106/只。移植后4周,进行后心功能检测,并处死动物以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移植细胞的分化及血管新生。结果LSD法检测显示,大鼠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BMMSCs移植组为(61.00±2.21)%、乳鼠心肌细胞移植组为(58.74±2.21)%、BMMNCs移植组为(59.87±3.05)%较对照组[为(55.45±3.05)%]大鼠的心功能均有显著提高(P值依次为<0.05、<0.05、<0.01)其中BMMSCs组优于其他处理组,BMMSCs能表达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促进血管新生,但未见其表达心肌细胞的特异抗原。结论在分别以乳鼠心肌细胞、BMMNCs和BMMSCs移植治疗大鼠的急性MI的比较中,BMMSCs对心功能的保护效果最显著,保护机制与其血管新生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人血管生长因子促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首次临床应用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生长因子,尤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可促进血管的新生成,有可能成为冠脉搭桥术的替代性和(或)辅助性治疗措施,近年来倍受关注。该研究目的是评价FGF-1促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7年引进世界首款双源螺旋CT(DSCT)。成为上海首家拥有此设备的医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TIMP-2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TIMP-2,并探讨其体外表达效果。方法应用已克隆得到的人TIMP-2基因和分子克隆技术构建pcDNA3-TIMP-2,酶切鉴定,并用体外培养人THP-1细胞,电穿孔转入pcDNA3-TIMP-2,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外源基因转染效果,Zymography检测培养上清MMPs活性。结果构建pcDNA3-TIMP-2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电穿孔法导入体外培养人THP-1细胞后,TIMP-2mRNA约增加2.8倍,TIMP-2蛋白表达增加约2.7倍,MMP-2和MMP.9的活性分别约为对照组的32%和28%。结论成功构建了pcDNA3-TIMP-2,且证实有良好的体外转染和表达效果,为进行转移TIMPs基因抑制MMPs及探讨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病理过程的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