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16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难治性SHPT来说,甲状旁腺切除术(PTX)仍然是目前疗效最为显著的治疗手段。虽然目前尚无法确定哪种手术方式对于进展性SHPT最为有效,但无论哪种术式,令甲状旁腺激素(PTH)长期维持在合适范围内是外科手术治疗SHPT的关键目标之一。然而,并非所有患者术后的PTH水平都能控制得如预期般理想,即便是全甲状旁腺切除术(TPTX)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SHPT持续或复发。本文回顾了甲状旁腺(原位、异位及额外甲状旁腺)、PTH的来源,探讨了PTX术式发展的趋势,并首次提出了甲状旁腺肃清手术(PPTX)的概念,以及PPTX治疗SHPT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32.
目的总结严重粘连性巨脾切除术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9例严重粘连性巨大脾脏患者切除术,分析术前相关资料、术中病理解剖特点、特殊处理措施、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59例均获得临床痊愈,无围术期死亡及胃、肠道穿孔等严重损伤,其中15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肺不张、腹水以及脾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等,发生率为25.4%。结论充分的术前评估,规范的手术操作,仔细的脾周粘连组织分离以及脾蒂的正确离断,是确保严重粘连性巨大脾脏切除的关键。  相似文献   
33.
自1992年Gagner等首次报道腹腔镜肾上腺手术以来,该项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和普及,目前绝大多数肾上腺手术都可以采用腹腔镜完成。早期泌尿外科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腹腔镜手术具有的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上,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及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深入研究腹腔镜肾上腺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的选择,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手术技术的革新。本文对上述研究方面进行综述,希望能与广大泌尿外科同道对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现状及未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4.
目的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初步总结与分析。方法对3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行手术治疗并随访观察。结果37例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椎体占位比明显改善,Cobb明显矫正,除2例神经完全损伤,神经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外,术前ASAI分级为不完全损伤的患者均有1级或以上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有效促进受压神经功能的恢复,恢复脊柱的稳定,预防矫正度的丢失,但对术前ASAI分级为脊髓完全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欠佳。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评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治疗尿道狭窄感染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病例均来自医院泌尿外科,其中126例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24例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根据卫生部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判定疗效.结果 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尿道狭窄合并感染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8.89%和91.67%,细菌清除率为90.72%和93.75%;两种治疗方法相比,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尿道狭窄合并感染疗效明显,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内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阐明脊髓背角内不同信号传导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交互作用。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制备背根神经节压迫性损伤(CCD)模型,按照注射药物不同随机分为L-NAME组、AG组、8-Br-cGMP组、7-NI组、Cremophor组和PBS组,采用热痛刺激仪测定CCD大鼠鞘内注射前后热痛缩爪潜伏期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内pCREB的表达。结果:CCD第5天大鼠术侧脊髓背角内pCRE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阳性神经元位于脊髓背角全层。与PBS组比较,L-NAME组、AG组和7-NI组于鞘内注射后2 h术侧脊髓背角内pCRE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0.01),8-Br-cGMP组术侧脊髓背角内pCRE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加(P<0.05),鞘内应用NOS抑制剂L-NAME、AG或7-NI组能够明显减少CCD大鼠脊髓背角中pCREB表达,
同时伴有大鼠痛行为的改善。结论:CREB参与介导NO-cGMP-PKG信号传导通路在CCD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与维持。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EZH2基因在膀胱癌发生及进展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RT-PCR、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以前列腺癌细胞株PC-3M作为阳性对照,检测EZH2基因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株T24、EJ、MGH-U1、BIU-87中的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4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2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EZH2基因表达情况.4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浅性癌(Tis、Ta、T1)31例(68.9%),浸润性癌(T2~T4)14例(31.1%);病理分级G1 13例(28.9%),G2 21例(46.7%),G3 11例(24.4%). 结果 4种膀胱癌细胞株中均有EZH2基因表达.EZH2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82.2%)明显高于正常膀胱黏膜(8.3%,P<0.05),在表浅性膀胱癌中的表达率为74.2%,浸润性膀胱癌中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ZH2基因在G1,G2和G3级肿瘤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1.5%,85.7%和100.0%.随细胞分级程度升高.EZH2表达率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ZH2基因可能在膀胱癌的发生及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膀胱癌一个潜在的基因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电纺丝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摩尔比80∶20)可降解尿道支架的可行性,并评价支架管的力学性能。方法:PLGA(80∶20)用三氯甲烷溶解并配成3%、4%、5%和6%的溶液,采用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尿道支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种浓度PLGA制备的纳米尿道支架的微观结构,比较各种浓度PLGA支架的纤维直径、孔径、孔隙率及力学性能的差异。结果:浓度为3%、4%和5%的PLGA尿道支架制备成功,浓度为6%的PLGA因浓度过高制管失败。支架呈白色,长度4 cm,内径约 3.0 mm,外径约4.0 mm。电镜扫描见3种浓度的PLGA支架纤维平均直径随浓度的增高而增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浓度PLGA支架的平均孔径分别为(7±4)、(13±7)和(32±13)μm,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LGA支架的孔隙率接近79%,4%PLGA支架的孔隙率约为85%,而5%PLGA支架的孔隙率约为9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浓度PLGA支架的平均断裂强度分别为(2.37±0.15)、(1.97±0.07)和(1.85±0.11)MPa,3%PLGA支架的断裂强度显著高于浓度4%及5%PLGA支架(P<0.05),而4%与5% 2种浓度PLGA支架的平均断裂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PLGA尿道支架在孔径、孔隙率等方面可较好满足尿道组织工程支架对空间结构的要求,虽力学性能较3%PLGA支架略差,但可完全满足支架对力学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39.
近年来发现,多种非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试验可出现异常,T3、T4水平降低;rT3、TSH增高。一些危重病人的病情及病死率也与T3、T4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大肠癌患者机体代谢状态发生改变,可影响甲状腺功能。为此我们对46例大肠癌患者血清T3、T4、rT3和TSH变化进行了观察,以探讨甲状腺激素在本病引起的病理生理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1.1 临床资料1.1.1 正常人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36~76岁,平均56岁。均为查体健康者。1.1.2 大肠癌46例,男39例,女7例,年龄32~78岁,平均59岁。所有病人皆经病理或内镜、X线检查…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人工血管转流手术后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行人工血管转流手术的ASO患者。利用放射免疫和Grisse方法测定其术前、术后1、3、7、14d以及术后1、6、12个月血浆ET-1、NO水平。同时对16例人工血管移植术后再狭窄者以及32例健康查体者进行血浆ET-1、NO水平的测定。结果32例ASO患者以及16例再狭窄患者均存在高ET-1和低NO血症。28例手术效果良好者,血浆ET-1水平于术后1d明显升高,术后3d开始下降,于术后14d恢复正常水平,而NO则呈相反变化曲线。亦于术后14d恢复正常;4例术后血运得到改善者,术后3个月后缺血症状加重,并逐渐发现吻合口高度狭窄或闭塞,其血浆ET-1和NO水平术后2周内得到改善,但后期再次出现高ET-1血症和低NO血症。结论 ASO患者及术后再狭窄患者存在高ET-1血症和低NO血症。围手术期动态观察血浆ET-1和NO水平,有助于评价治疗效果、判断预后和预测吻合口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