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4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1.
起搏器置入术中单双极起搏与感知测试的电参数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5例患者置入埋藏式起搏器,心房和心室导线到位固定后,测试比较单极和双极起搏与感知参数。结果:心房、心室导线单极起搏阈电压、电阻抗较双极起搏高,单极感知的P/QRS波振幅较双极感知低。  相似文献   
42.
李延辉 《人民军医》2007,50(7):413-414
为进一步提高部队军医的冠心病诊治水平,本刊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李延辉副教授进行冠心病研究进展系列讲座。这些讲座将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针对临床上容易忽视的问题、混淆的概念、发生的错误,并结合近年国内外冠心病研究成果,深入浅出的予以介绍,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43.
李延辉 《人民军医》2007,50(9):523-52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在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临床治疗心绞痛的有效方法。在随后的20年中,该方法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并被确定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近年来,由于微创技术、“不停跳”技术和完全动脉血管化技术的发展,使CABG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44.
1963年4月~1985年4月我们共收治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以下简称金葡菌败血症)240例,其中伴有肺胸膜感染者47例。本文重点对47例并发肺胸膜感染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分析。 临床资料 一、诊断标准 有败血症的一种或多种急性症状,血、痰、脓液和/或骨髓培养阳性;有肺胸膜感染;部分患者有原发病灶或其他迁徙性病灶。 二、—般资料 47例中男30例,女17例。最小年龄40岁,最大66岁,10岁以下30例,其中8岁以内者24例(占51.06%)。找到原发病灶者24例(占51%),计疖肿6例,上呼吸道感染、痈、脐炎、肠道肛门手术后感染各3例。皮肤脓疱,产后  相似文献   
45.
探讨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间期 (AVD)起搏对即时心功能的影响 ,并观察根据即时心功能调定的最佳房室间期对CHF患者长期疗效的影响。用M型和B型超声心动图比较了 6例无心力衰竭DDD起搏者和 14例CHFDDD起搏患者 (其中 13例存在缓慢型心律失常 )不同AVD起搏时心功能参数的变化。 14例CHFDDD起搏患者常规起搏 3个月后随机分为常规起搏组 (7组 )和最佳房室间期起搏组 (7例 ) ,起搏 3个月后随访心功能 (NYHA分级 )和心室腔径的改变。结果 :CHF组和无心力衰竭组不同AVD起搏时各项心功能指标变化均无差异 (P >0 .0 5 ) ;常规起搏组和最佳AVD起搏组起搏 3个月后NYHA分级和心室腔径无显著变化 (P >0 .0 5 )。结论 :经调定的短AVDDDD起搏不能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心室重构。不宜将双腔起搏器最佳AVD起搏作为CHF患者的常规非药物疗法 ,对因纠治心脏电学异常而安装DDD起搏器的CHF患者 ,在无其他证据之前仍宜采用常规AVD起搏  相似文献   
46.
在美国每年有 90万人患急性心肌梗死 (AMI) ,其中 2 2 .5万人 ( 2 5 % )死亡 ,在我国AMI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亦迅猛上升 ,探讨AMI住院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已引起人们关注[1,2 ] ,但性别、年龄对AMI住院病死率影响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 ,我们收集整理了 1988年至 1995年 8年间住院治疗的AMI患者的病历资料 ,并对之进行了回顾性统计分析 ,旨在探讨性别、年龄与近期预后的关系。1 对象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1988年 10月 1日至 1995年 12月 3 1日共收集AMI患者 5 93例 ,其中确实符合AMI诊断标准且资料完整可靠的 5 3 6例作为本…  相似文献   
47.
有实验证实Rat-1和NIH3T3成纤维细胞在高浓度血清、某些化学物质的刺激下可以使Period1、Period2( Per1、Per2)基因产生稳定的类似于机体内的生物节律[1],使得体外通过细胞株开展生物节律研究成为可能.本研究旨在观察恶性胶质瘤细胞的节律性.  相似文献   
48.
49.
50.
背景:课题组和青岛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合作研制的海藻纤维生物膜,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常被用作制备各种复合材料。目的:观察海藻纤维膜片包绕覆盖神经断端吻合口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切断36只雄性Wistar大鼠右侧坐骨神经,随机分组:对照组行神经外膜端端吻合;实验组行神经外膜端端缝合,将海藻纤维膜片包绕并覆盖神经吻合口远近端各约0.5 cm,形成封闭再生室。术后观察海藻纤维膜片降解吸收规律及缝合处粘连情况,组织学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锇酸染色、白细胞介素2及白细胞介素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术后4-6周,实验组海藻纤维膜片逐渐被降解吸收,与周围组织粘连较少,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轻,纤维组织增生较少。两组术后1,7,14 d的白细胞介素2及白细胞介素4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组术后6周再生神经纤维分布规则且大小较为均一,其神经纤维数量、轴突大小及髓鞘厚度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表明海藻纤维膜片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组织相容性,其包绕覆盖坐骨神经形成的神经再生密闭室可促进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