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9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科1993~2003年应用小剂量地戈辛、巯甲丙脯酸治疗小儿单纯性室间隔缺损21例,其中7例室间隔缺损愈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2.
大鼠离体心脏急性冬眠心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悬浮人类红血球的改良K-H液灌流大鼠离体等容收缩心脏,建立了急性冬眠心肌模型,缺血期间冠状动脉流量下降80%.结果表明,缺血30分钟时,左室内收缩峰压、dp/dt max、—dp/dt max分别降到对照组的44%、33%和26%(P均<0.05),缺血期间保持恒定,再灌注30分钟完全恢复.缺血90分钟,心肌ATP、磷酸肌酸(Crp)及糖原含量明显降低(P均相似文献   
23.
本文观察了22例AMI患者及免心便模型血浆中TNF的含量变化,以研究TNF对心肌梗塞坏死面积的影响。结果发现:(1)AMI患者心肌梗塞早期血浆TNFα迅速升高,高峰在胸痛发作后4小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以后逐渐下降,48小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2)在免心梗模型中,用TNF单克隆抗体中和血浆中的TNF后,坏死区占缺血区和坏死区占左心室的体积百分比ATM组显著低于AMI组(P<0.01)。提示:TNFα在AMI发生中起重要作用,TNFα单克隆抗体可显著减少心肌梗塞范围。  相似文献   
24.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期间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⒇(摘要)丁文惠吴付轩马惠芳李大元朱国英张钧华近年来基础研究表明,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时血浆内皮素升高,它在心肌损伤和缺血后微血管功能异常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本工作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再...  相似文献   
25.
本文对1例存在多次误定血型的B(A)血型献血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血型检测和回顾性分析,探讨稀有B(A)血型的遗传特性、鉴定方法和输血策略。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PCR-SSP方法基因定型和ABO基因第6、7外显子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B(A)血型鉴定,分析该家系的血型遗传特点和分子机制。结果发现该家系中有3例B(A)血型,基因型均为B(A)04/O01型,且该B(A)型在家系中呈现稳定遗传。对ABO血型血清学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可以用家系调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辅助验证,B (A)型血液不能给B型或AB型患者输注,B(A)血型患者输血时应采取配合性成分输血或自身输血。  相似文献   
26.
本文测定了无症状心肌缺血组(14例)、心绞痛组(11例)和对照组(7例)运动试验前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P物质的含量,探讨了这3衙 肽类物质在SMI和心痛发生中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探讨肺部理疗在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03月至2016年03月收治的105例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三组,为常规组(对照组),治疗一组及治疗二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治疗一组为常规组加上雾化吸入治疗,治疗二组为常规组加上雾化吸入联合微波治疗组,比较三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及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患儿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二组及三组咳嗽消失时间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二组与治疗三组之间咳嗽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一组及治疗二组总有效率较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理疗对小儿肺炎有着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少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9.
30.
炎症递质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炎症递质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血浆白细胞介素 - 6 (IL- 6 )、白细胞介素 - 8(IL- 8)的变化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 CD1 1 b表达、电镜下的形态以及心肌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和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 :单纯缺血和缺血再灌注血浆 IL- 6、IL- 8,中性粒细胞表面 CD1 1 b表达和心肌缺血区 MPO活性、MDA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1或 <0 .0 5 )。 1h再灌注组的上述指标比 1.5 h缺血组显著性增高 ,4h再灌注组较 1h再灌注组进一步升高 (P <0 .0 1)。 4h再灌注组于再灌注前静脉注射 IL - 6单克隆抗体 (IL - 6 Mc Ab)后 ,上述指标显著性降低 (P <0 .0 1或 <0 .0 5 ) ,梗死范围缩小 37.2 %(P <0 .0 1)。 IL - 6、IL - 8、CD1 1 b与 MPO活性呈正相关 ,IL - 6、IL - 8与 CD1 1 b也呈正相关。电镜下缺血再灌注时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呈活化表现。结论 :炎症递质 IL - 6、IL - 8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抑制炎症递质的作用 ,有助于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