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9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目的探讨新建立金纳米-分子信标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分析不同程度心肌缺血患者的6个微小RNA(microRNA,miRNA):miRNA-1、miRNA-21、miRNA-133、miRNA-199、miRNA-208、miRNA-499的表达水平。方法用新构建金纳米-分子信标探针引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200例不同程度心肌缺血患者血清中的以上6个miRNAs的表达水平,并用xMAP液态芯片技术验证以上miRNAs的表达。结果急性心肌缺血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1~3h检测到miRNA-21、miRNA-133、miRNA-199、miRNA-208、miRNA-499的表达上调;慢性心肌缺血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肌缺血患者研究显示miRNA-21、miRNA-133、miRNA-199、miRNA-1的表达上调,以上两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新构建的金纳米-分子信标探针检测的特异度为86.7%,灵敏度为90.2%,均高于常规分子信标(53.4%、66.8%),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xMAP液态芯片技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建立的金纳米-分子信标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作为早期检测miRNAs新的实验方法,为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92.
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评价心肌梗死PTCA治疗前后心肌存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MRMPI) 检测心肌梗死存活心肌的作用. 方法 选择心肌梗死患者51 例.采用1.5 T MR扫描仪,反转恢复快速小角度激励( IR-turbo FLASH) 序列,全部患者均在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0.1 mmol/kg、MRMPI 首过期及5~30 min 延迟期成像.21 例行静息、负荷99锝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进行对照研究.首过期行短轴面成像,延迟期行短轴面及长轴面成像.结果 51例心肌梗死患者,42 例(82.3%) 首过期显示灌注减低;50 例(98%) 延迟增强.在21例168个心肌段SPECT诊断无活性心肌段48个,MRMPI 示梗死区均有延迟增强,SPECT诊断存活心肌段120 个,MRMPI 示97段无延迟增强.以静息、负荷99m锝SPECT 作为参考标准,MRMPI 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0.8%. 结论 MRMPI 可有效地检测心肌梗死的存活和非存活心肌,以及其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93.
唐良秋  徐新  马绍椿 《河北医学》2004,10(6):499-50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 (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 vention ,PCI)与静脉溶栓后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2 3例AMI静脉溶栓成功的患者观察发病后二周及满 3个月时左心舒张末期内径 (LVED)和射血分数 (EF) ,2 3例AMI急诊PCI术后两周及满 3个月时左心舒张末期内径 (LVED)和射血分数 (EF) ,二者进行比较。结果 :AMI急诊PCI组术后两周及 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 (5 8.6± 10 .5比 5 2 .8± 9.4 ,P≤ 0 .0 5 )射血分数LVEF(5 7.5± 10 .5 ) %比 (6 4.8± 11.1) % ,P≤ 0 .0 5AMI溶栓成功组 2周及 3个月时的LVED(5 7.4± 9.5 )比 (6 0 .7± 11.5 ,P≥0 .0 5 ,LVEF(5 2 .3± 9.3) %比 (5 4.6± 9.2 ) %P≥ 0 .0 5 ,PCI组LVEF改变 (5 .12± 0 .33% )较溶栓组的LVEF的改变 (2 .11± 0 .12 % )大P≤ 0 .0 5 ,差异呈显著性。结论 :AMI急诊PCI术后LVED减小 ,LVEF升高 ,静脉溶栓组LVED没有减少 ,LVEF稍升高 ,但不如急诊PCI术明显 ,提示急诊PCI术较单纯静脉溶栓对左室收缩功能更有益。  相似文献   
94.
我们自 1998年开始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术(PTA)对 14例慢性肾衰尿毒症血液透析内瘘狭窄和阻塞病者进行治疗 ,获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14例终末期尿毒症患者经造影证实有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阻塞。其中男性 8例 ,女性6例。年龄 2 3~ 73岁 ,平均年龄 59 2岁。原发病是糖尿病肾病 5例 ,高血压肾病 3例 ,慢性肾炎 2例 ,其他 4例。透析年限 3~ 144个月 ,平均 32 5个月。内瘘狭窄或阻塞至PTA时间 5~ 2 0d ,平均8.7d。全部病例的内瘘为桡动脉与头静脉间的端侧吻合术式。1 2 治疗方法 在带C型臂和DSA的X…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外周血血浆miRNA-146a及PAI-1的表达水平,探讨miR-146a调控PAI-1的可能机制及其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标本分为DVT病例组、有明确DVT危险因素但临床排除DVT的高危因素组、健康对照组,抽取各组外周血血浆各30例,从中提取miRNA, 采用RT-qPCR法检测miR-146a的相对表达量。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PAI-1的含量,分析miR-146a、PAI-1及各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1.DVT组的血浆miR-146a的相对表达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危因素组中THA术后中miR-146a的相对表达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亦有明显下降,其中的妇科肿瘤中miR-146a的相对表达量则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明显上升。2.DVT组、高危因素组的PAI-1含量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上升。3.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miR-146a与PAI-1呈负相关(r=-0.832,P<0.01)。D-二聚体浓度与miR-146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r=-0.582,P<0.05),而D-二聚体与PAI-1含量呈正相关(r=0.764,P<0.01)。结论:1.DVT中miR-146a相对表达量下调,并分别与D-二聚体及PAI-1含量呈负相关,提示miR-146a可能对DVT的纤溶-抗纤溶系统失衡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2.PAI-1在DVT及高危因素组中均有升高,提示纤溶抑制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评估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与慢性心衰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慢性心衰患者150例,正常对照组150例,检测Lp-PLA2浓度,比较心衰组与对照组血浆Lp-PLA2的水平差异。再将心衰组根据Lp-PLA2水平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比较2组间基本资料的差异,最后,评估Lp-PLA2与心衰患者死亡率的关系。结果 心衰组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高Lp-PLA2组患者有更高的死亡风险,COX回归分析显示Log Lp-PLA2每增加1个单位,心衰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3.688倍。结论 血浆Lp-PLA2水平与心衰患者死亡率之间密切相关,为预测心衰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97.
摘要: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同转归。内皮功能失调在心衰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与内皮功能失调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利尿剂抵抗的心力衰竭患者尿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2,AQP2)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利尿剂抵抗时尿AQP2变化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选择40例利尿剂抵抗患者,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尿AQP2值,同时记录钠排泄分数,左心室舒张器内径值,射血分数值。治疗前后做组间比较,各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不同时段AQP2明显下降,钠排泄分数、射血分数(EF)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QP2的变化与钠排泄分数,射血分数负相关(P<0.05)。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无相关性(P>0.05)。结论:AQP2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高,可能参与了顽固性心力衰竭的利尿剂抵抗,有可能成为判断心力衰竭及其严重程度的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双螺旋CT(DHCT)亚秒扫描与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于冠脉病变的检测能力,探讨其诊断冠脉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对影响成像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临床疑诊冠心病而行亚秒双螺旋CT(DHC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患者共54例,分为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CAG确诊为冠心病35例,CAG与CT检查时间相隔1~7d,DHCT检查分为2个步骤,先平扫,检测冠脉钙化并计积分,然后增强扫描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结果①DHCT平扫检测冠脉钙化,CAG显示有意义狭窄组钙化积分217±395分,正常组钙化积分28±84分,两组差异明显(P<0.001)。②以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标准,DHCT显示冠脉病变诊断敏感性60%,特异性63%,准确性64%。结论DHCT可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的一种筛查手段,对于冠状动脉近中段高度和完全性梗阻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0.
PCI对慢性闭塞病变伴侧支形成的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慢性闭塞病变伴侧支循环形成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的收缩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01-01~2003-12经冠脉造影证实慢性冠脉闭塞病变伴侧支循环形成且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36例,心功能NYHA分级为Ⅱ~Ⅲ级,行PCI30例,成功24例列为再通组,未成功的6例与未行PCI6例共12例列为未通组,两组进行临床及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检查,评价PCI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与术前相比,24例血运再通组患者临床症状及左心室收缩功能(LVEF)较前改善,3个月时改善更明显,与未通组相比,左心室收缩功能(LVEF)的改变亦呈现显著性变化。结论:PCI能够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心衰症状及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