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38篇
口腔科学   27篇
临床医学   106篇
内科学   56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54篇
综合类   211篇
预防医学   50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99篇
  2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维持扩张期对扩张皮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维持扩张期对扩张皮肤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的影响,并以此指导临床.方法以狗为动物模型,在六只成年大狗的背侧,对称设计六个区域.实验分为注水两周组、六周组、假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又进一步分为维持一周、两周、三组四周.分析比较各组的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包括有包膜和去包膜).结果皮肤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随着维持期的延长逐渐减小,而注水期的长短对其影响不大;去除包膜后皮肤的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明显降低.在此基础上,对1 6例患者的2 3个扩张器采用注水2周,维持扩张4周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并发症少.结论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可以通过缩短注水期(2周左右)适当延长维持期(4周)以及去包膜的方法,以达到减少扩张皮肤的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增加扩张皮肤面积的目的.  相似文献   
42.
家兔阴部神经在脊髓的定位投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8只家兔切断一侧阴部神经,用HRP涂抹近侧断端,逆行追踪脊髓和脊神经节内的标记细胞。结果:运动神经元分布于骶1——骶4节,集中部位在骶2节。在脊髓横断面上主要位于腹角的腹外侧群,少量细胞见于中央群和腹内侧群,标记的细胞多为中,小型多极细胞。阴部神经的感觉神经元位于骶2-骶3节的脊神经节内。标记细胞有大,中,小三种,小型者较多。细胞在节内的分布无明显的局部定位。所有标记的运动和感觉细胞均见于手术同侧。  相似文献   
43.
维持扩张期对扩张皮肤张力和即时回缩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维持扩张期对扩张皮肤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的影响,并以此指导临床。方法:以狗为动物模型,在6只成年大狗的背侧,对称设计6个区域。实验分为注水2周组、6周组、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析比较各组的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包括有包膜和去包膜)。结果:皮肤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随着维持期的延长逐渐缩小,而注水期的长短对其影响不大;去除包膜后皮肤的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明显降低。在此基础上,临床应用16例23个扩张器的效果较好。结论: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可以通过缩短注水期(2周左右)、适当延长维持期(4周)以及去包膜的方法,可以达到减少扩张皮肤的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增加扩张皮肤面积的目的。  相似文献   
44.
刘学军 《毒理学杂志》2005,19(A03):331-331
目的 生产化妆品及洗涤产品等的产家应该保证其产品及产品成分的安全性。P&G公司的安全性原则是:“本公司的产品在正常使用和可预见的各种使用时对消费者、生产人员以及环境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5.
食管、胃的良、恶性肿瘤单独存在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但食管癌合并胃平滑肌瘤是罕见的。经胃肠所见双重影及内镜检查,在患者术前发现,并做出诊断的报道极少,现将我院治疗的食管癌与胃平滑肌瘤并存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IPT)在产前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4例NIPT提示阳性的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3例NIPT提示可疑常染色体结构异常者同时行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CNV-seq)。结果 NIPT提示21三体高风险的符合率84.21%(48/57),18三体高风险的符合率50.00%(8/16),13三体高风险的符合率12.50%(1/8),性染色体异常的符合率60.00%(15/25),其他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符合率0(0/5),3例可疑结构异常者均经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NV-seq证实。结论 NIPT并非诊断性检测方法,即使阳性结果符合率最高的21三体也远未达到100%,其阳性结果需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或CNVs检测等确诊。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标准血液涂片的制备方法。方法制作10°~25°及30°固定角度的推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布均匀区,进行测量比较,找出符合制备标准血液涂片角度的推片,制备标准血液涂片;与检验技术熟练的人员用传统的制备方法制造的涂片进行比较。结果固定17°或18°的推片,用血量固定在5μL制作的血液涂片血膜长度x和s为4.084,3.996;0.016,0.0102;细胞分布均匀区x和s为3.032,2.976;0.015,0.010。18°固定推片和传统的制备方法比较P<0.001,有显著性差别。结论固定17°或18°的推片,用血量固定在5μL制作的血液涂片符合标准血液涂片。  相似文献   
48.
1、本文用10具尸体解剖了第11肋间神经、肋下冲经和第2、3腰神经的行程共20侧,并用钝性分离的方法追寻了前根和后根纤维在神经内的分布。2、第11肋间神经始部距肋下缘及肋间动脉约0.95厘米,至肋角以远则渐向肋下缘靠近。肋下神经多数与肋下缘始终保持0.3~0.9厘米左右的距离。3、自椎间孔至神经分为上下二支处的长度第11肋间神经约为10.2厘米,肋下神经约为9.4厘米。前根纤维多数从神经干的前或下部进入下支。后根纤维多从神经干的后或上部进入上支。但常有少量纤维相混。也有些上下支内完全为混合纤维。个别例子前根纤维主要进入上支,后根纤维主要进入下支。4、第2和第3腰神经均行于下位腰椎横突的前方、腰大肌的后面。自椎间孔至第2、3腰神经会合处的长度,第2腰神经平均为4.4厘米,第3腰神经平均约1.7厘米。神经干内前根纤维多位于前或前内侧,后根纤维多位于后或后外侧。二神经干上方均有较大的腰动脉后支与之相交叉。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老年综合评估对山西省某三甲医院老年科患者初步实施效果分析.方法 采用老年综合评估量表对老年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接受评估的206例患者,年龄平均为(79.165±9.298)岁.经CGA发现,跌倒率为42.23%(87/206),小便失禁率为21.29%(43/202),大便失禁率为3.96%(8/202),疼痛发生率为49.03%(101/206),听力异常发生率为67.96%(140/206),视力异常发生率为79.13%(163/206),睡眠异常发生率为49.51%(102/206),日常生活能力有缺陷率为60%(114/190),抑郁发生率为31.96%(62/194),焦虑发生率为25.81%(48/186),营养状况不正常的比例为48.91%(90/184),认知功能障碍的比例为29.22%(45/154),前列腺增生率为100%(44/44).结论 老年患者老年综合征发生率高,通过老年综合评估能够尽早发现老年综合征并且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延缓衰老,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在亚细胞的分布的差异性。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TR)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障碍(简称单相抑郁)患者35例、双相抑郁障碍(简称双相抑郁)患者23例和正常对照30名,检测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cell,PBMC)中GRαmRNA表达水平,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GRα在PBMC中的亚细胞分布,测定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血清皮质醇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双相抑郁患者组GRαmRNA表达均下降(P0.05),且与HAMD总分均呈负相关(r=-0.62,P0.05;r=-0.79,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单、双相抑郁的轻中度、重度亚组的GRαmRNA表达递减(P0.05)。单、双相抑郁患者组PBMC上GRα表达均显著减少,且主要分布在细胞浆内,提示存在核分布异常;随着抑郁程度的加重,核内分布呈下降趋势(P0.05);但单、双相抑郁患者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单、双相抑郁组血浆ACTH和血清皮质醇浓度与GRαmRNA的表达均无关(P0.05)。结论提示GR在单、双相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中均可能起重要作用,且GRαmRNA可能仅是抑郁状态指标,无法鉴别单、双相抑郁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