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9篇
  免费   487篇
  国内免费   315篇
耳鼻咽喉   67篇
儿科学   49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236篇
口腔科学   76篇
临床医学   427篇
内科学   331篇
皮肤病学   42篇
神经病学   53篇
特种医学   209篇
外科学   607篇
综合类   1174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487篇
眼科学   24篇
药学   589篇
  6篇
中国医学   661篇
肿瘤学   13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303篇
  2012年   351篇
  2011年   420篇
  2010年   427篇
  2009年   417篇
  2008年   331篇
  2007年   311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介绍选择性脱细胞猪皮覆盖大面积烧伤早期创面的研制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01年1月~2002年5月,对1例深Ⅱ度15%、Ⅲ度25%烧伤患者的右前臂和右小腿,行选择性脱细胞中厚猪皮早期覆盖.戊二醛交联后表皮面黏贴于容器,边缘包埋.在含0.25%胰酶的PBS液中37℃消化2小时,去污剂处理24小时后,漂洗备用.将处理后猪皮应用于1例切削痂自体微粒植皮创面覆盖约2%,大体和光镜观察其功能和外观恢复情况. 结果组织学观察见表皮层基本完整,真皮内无细胞.初步临床观察显示,选择性脱细胞猪皮的真皮可在创基成活,失活表皮可被宿主自体表皮替代. 结论选择性脱细胞猪皮有望替代现有材料用于大面积烧伤切削痂创面的早期覆盖.  相似文献   
12.
胃癌动态增强MRI表现与肿瘤血管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胃癌动态增强MRI强化表现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对 30例胃癌组织切片进行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癌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和癌细胞VEGF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将动态增强MRI强化表现和扫描所获参数 (最大强化率 ,CERmax)与MVD、VEGF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30例胃癌组织的MVD平均值为(4 2 95± 14 79)个 /视野 ,范围为 13 0 0~ 6 8 2 5个 /视野。VEGF低表达 30 % (9/ 30 ) ,高表达 70 % (2 1/30 )。MVD和VEGF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 ,与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浆膜层受侵无关 (P >0 0 5 )。MVD与胃癌TNM各分期密切相关 (P <0 0 5 )。TNM分期中Ⅰ期与Ⅳ期间VEGF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VEGF高表达者MVD值 [(4 7 30± 14 16 )个 /视野 ]与VEGF低表达者MVD值 [(32 81± 11 2 5 )个 /视野 ]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t=- 2 716 ,P =0 0 11)。CERmax与MVD呈正相关 (r=0 5 5 6 ,P =0 0 0 14 )。微血管的分布及形态与胃癌动态增强表现的不规则强化及分层强化类型存在一致性。CERmax与VEGF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t=- 0 84 7,P =0 4 0 4 )。结论 胃癌动态增强MRI表现反映了胃癌微血管的分布和形态。动态增强MRI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腓骨皮瓣结合交锁髓内钉治疗前臂复合组织缺损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对5例前臂骨(尺骨和/或桡骨)和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同侧/对侧游离腓骨皮瓣移植,同时应用Smith-Nephew交锁髓内钉对游离腓骨进行固定.供区植皮.结果 5例皮瓣全部存活.根据Anderson评分标准评定:优1例,良3例,可1例.骨折愈合时间为12~17周,平均14.6周,术后无骨不连与感染发生.结论 游离腓骨皮瓣结合交锁髓内钉是治疗前臂复合组织缺损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足母]甲瓣切取术后供区修复的方法,减少供区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足母]甲瓣切取术后25例[足母]趾创面,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处理,其中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9例,采用足背或足底局部带蒂皮瓣修复12例,采用第二足趾皮甲瓣修复4例。结果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其中2例游离皮瓣在术后6个月进行二期削薄,外观和功能满意。第二趾皮甲瓣修复后的功能在3种方法中效果最好。结论根据[足母]甲瓣供区的缺损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即时修复,能最大限度减少供区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表面积(BS)、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对老年人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1794例老年人腰椎、髋关节的BMD值,并对其与BS等指标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BS大的老年人其BMD大于BS小者,有显著性差异。在各种指标与BMD的相关性比较中,BS与BMD的相关性最好,其后依次为:体质量、身高、OSTA得分(亚洲人自我骨质疏松筛查工具)、BMI。结论BS比BMI等指标更能反映出人体体型对老年人BM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胃切除术后急性胆囊炎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胃切除后急性胆囊炎的微创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胃切除术后近期(<4周)并发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均明确诊断后先行常规非手术治疗,经24h治疗后症状体征无缓解的病例加行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结果:5例经非手术治疗缓解;23例加行PTGH,穿刺置管成功率100%。置管抽吸胆汁后症状体征即明显减轻,3~7d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胃切除术后近期并发急性胆囊炎效果确切,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局部物理加压预防全麻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全身麻醉手术患者345例,分为对照组、肝素组和物理加压组,各组间血栓形成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任何抗凝措施介入,肝素组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物理加压组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进行下肢局部加压。所有患者在术后第7天查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术后第3天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YF)。结果术后血管超声检查显示,肝素组和物理加压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素组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对照组和物理加压组(P〈0.05)。结论下肢局部物理加压是一种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200例择期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患者分二组;芬太尼17ug/kg静注(F组,n=100)、哌替啶1mg/kg静注。评价两种麻醉性镇痛药致Oddi括约肌痉挛的发生率,结果:8例病人造影剂不能通过Oddi括约肌、十二指肠不显影,胆总管下端显示“鸟嘴样”或“假结石”影像,后者3例病人胆总管探查阴性,静注纳络酮0.4mg后,全部病例造影剂顺利进入十二指肠。结论:硬膜外麻醉辅用小剂量芬太尼/哌替啶时Odd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 (UA)病变程度及其预后与血浆肌钙蛋白I (cTnI)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 5 8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血浆cTnI及CRP浓度 ,并与对照组 (健康者 5 0例 )相比较 ,分析cTnI及CRP的临床意义。【结果】①血浆cTnI及CRP浓度在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 (SA)、UA组分别为 :(0 4 2± 0 0 6 ) μg/L ,(2 2 93± 10 8) μg/L ;(0 5 9± 0 13) μg/L ,(5 2 16± 32 8) μg/L ;(1 92± 0 5 8) μg/L ,(13811± 86 1) μg/L ;SA组及U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P <0 0 5 ,P<0 0 1)。②观察 4w ,在UA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 35 5 % ,明显高于SA组 (P <0 0 5 )。③cTnI与CRP具有一定相关性 (r =0 5 1,P <0 0 5 )。【结论】血浆cTnI及CRP水平在临床评价UA病情程度及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CT、MRI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诊断价值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CT和MRI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CNS—SLE)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诊断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患者,男1例,女16例,年龄16~45岁。病史5~15年。17例均行常规CT扫描,14例行MR扫描,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CT扫描阳性率为94.1%(16/17)。其中9例表现为弥漫性基底节区的低密度灶,出血4例,脑萎缩8例,有5例表现为双侧豆状核钙化,1例为左侧尾状核头部钙化,仅1例未发现异常。MR扫描阳性率为100%(14/14),10例表现为大脑、小脑、脑干及深部白质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2例表现为小灶性出血,脑萎缩4例。结论 CT、MRI可对CNS-SLE的早期发现、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参考,但对于CNS-SLE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