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3篇
内科学   60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31篇
预防医学   51篇
药学   33篇
  4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 毫秒
111.
目的 测量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肺静脉的开口直径。方法 连续5 1例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根据选择性肺静脉造影测定双上肺静脉开口直径和致心律失常的肺静脉开口直径。结果 共发现 76根致心律失常性肺静脉 ,其中左上肺静脉 31根、右上肺静脉 2 9根、左下肺静脉 13根、右下肺静脉 3根。致心律失常的左上和右上肺静脉开口直径分别为 (13 7±0 9)mm和 (13 9± 1 1)mm ,显著粗于非致心律失常的左上和右上肺静脉开口直径 [分别为 (12 8± 1 3)mm和 (13 0± 1 1)mm ,P <0 0 1]。结论 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致心律失常的肺静脉存在开口部扩张。  相似文献   
112.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作为心导管介入性检查或治疗操作后的血管并发症 ,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 0 3%~ 8 0 % [1 ] 。假性动脉瘤为存在于血管外的空腔 ,内部有血液流动 ,经通道与动脉相连。脉冲多普勒可见其特征性的血流往复征[2 ] 。出现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包括 :肥胖、高龄、收缩压增高、女性、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股动脉解剖异常及与介入操作有关的一些危险因素 (如动脉鞘管过粗、穿刺部位低、球囊导管回抽不充分以及压迫止血不当等 ) [3] 。随着介入手术的数量不断增加 ,介入器材和介入操作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以及高效抗凝或抗血…  相似文献   
113.
预防脑卒中——心内科医生责无旁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脑卒中是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疾病,在美国,脑卒中是位于心脏病和癌症之后的第3位致死原因疾病。据估计,美国每年有73万人发生脑卒中,其中约16万人因此而死亡,其致死率高达20%。在我国,脑血管病也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估计每年用于脑卒中治疗的费用约120亿元人民币,已日益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此外,脑卒中的复发率很高,平均每年的复发率为4%左右,10年内的累积复发率可达40%。脑卒中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预防尤为重…  相似文献   
114.
炎症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的浓度及左心房直径、射血分数的水平,研究CRP与其左心房内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07例)分为:左心房血栓形成组31例(血栓组)、无左心房血栓形成组76例(非血栓组).检测血浆中CRP、D-二聚体的浓度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直径、缩短分数、射血分数.结果:血栓组与非血栓组CRP浓度(中位数1.65 mg/L:0.80 mg/L,P<0.01)、D-二聚体浓度(中位数188.00 μg/L:92.00 μg/L,P<0.01)、左心房直径[(54.68±12.44):(46.77±12.31)mm,P<0.05]、射血分数[(58.20±9.42):(62.81±8.67)%,P<0.05]、缩短分数[(30.46±5.75):(35.24±5.41)%,P<0.01].Logistic回归发现CRP、左心房直径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血栓形成独立相关(P<0.05),而D-二聚体、射血分数、缩短分数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血栓形成无显著相关.结论:CRP增高、左心房直径扩大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心房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探讨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TM)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80例年龄≥70(74.4±5.2)岁AMI患者的罪犯血管病变行急诊PCI治疗,共置入FirebirdTM97枚。结果78例介入治疗成功,失败2例。术中发生边支闭塞2例,慢血流3例,术后大出血致失血性休克1例,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1例术后1周死于心脏破裂。随访1~6个月,3例复发心绞痛再次住院治疗,无其余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FirebirdTM在老年AMI患者的急诊PCI中应用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探讨左心房三维电解剖标测与肺静脉环状标测联合指导下行心房颤动 (房颤 )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 1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 ,男 10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5 2 4± 12 8(2 8~ 74 )岁 ,平均左心房内径 4 6 7± 5 4mm。其中阵发性房颤 10例、永久性房颤 3例、持续性房颤 1例。首先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左心房基质改良术 ,然后在肺静脉环状标测指导下行肺静脉节段性消融术。消融终点包括以下三点 :(1)完成所有预设的左心房消融径线 ;(2 )全部肺静脉均达电隔离 ;(3)阴性诱发结果。结果  (1) 10例 (71 4 % )阵发性房颤达到消融终点 ;(2 )手术的总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 2 92± 4 9min和 5 4± 9min ;(3)随访 5 2± 5 7(1~ 2 3)周 ,7例 (5 0 % )阵发性房颤患者可以无需抗心律失常药物而维持窦性心律 ,3例 (2 1 4 % )阵发性房颤发作显著减少 ,4例 (2 8 6 % )持续性 永久性房颤仍为房颤 ;(4 )术中及随访期无任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 左心房三维标测与肺静脉环状标测联合应用于房颤的导管消融术安全可行 ,对于左心房增大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比较普通温控消融导管节段性消融肺静脉开口、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节段性消融肺静脉开口、超声球囊导管环状消融肺静脉开口的即刻成功率、30min复发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8.
Objective To report the long-term outcome of cathe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PerAF) and discuss the impact of PerAF duration and the termi-n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outcome. Methods Eight-six consecutive PerAF patients underwent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antrum isolation (CPVAI) only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PerAF duration,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short term (≤1 year, n =47) and long term (> 1 year, n =39). Results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25-50 (36 ± 8) months.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the success rate after single procedure was 30. 2% (26/86). Late recurrence phenomenon, defined as atrial tachyarrhythmias relapsed 1 year later, was observed in 9 patients (10.5%). The long-term success rate in the short term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long term group (42.5% vs 15.4% ,P <0.01). During the first procedure, atrial fi-brillation converted into sinus rhythm or atrial tachycardia occurred in 29 patients (33.7%). Compared with the another 57 patients, the long-term outcome of these patients was much better (48.3% vs 21.1% ,P < 0.01). Redo procedures were pedormed in 24 patients (27.9%), which increased the total success rate at 3 years follow-up to 41.9% (36/86). Conclusion The long-term outcome treated with CPVAI in patients with PerAF is still unsatisfactory. In addition, the late recurrence is common. Shorter term of PerAF and terminated by ablation indicate that those patients might get more benefit from the CPVA1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19.
120.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髓过氧化物酶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髓过氧化物酶(MPO)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和临床预后。方法618例经冠脉造影术后患者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于入院当天抽血测MPO含量。随访6个月,分别在第1、3、6个月记录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清中MPO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2)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中,当肌钙蛋白Ⅰ〈0.05μg/L,MPO对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预测显著高于肌钙蛋白I和C反应蛋白。(3)卡卜兰-迈尔图显示,MPO水平≥62.9AUU/L组的6个月随访终点事件的累计发生率显著高于MPO水平〈62.9AUU/L。结论MPO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及危险分层是一个新颖的指标,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在没有急性心肌缺血和坏死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