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4篇
  2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观察姜黄素(curcumin) 对人胃癌细胞株凋亡抑制蛋白(IAP) 家族和Smac基因表达的影响, 探讨姜黄素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10~40μmol/L 姜黄素分别处理胃癌细胞株MKN -45 6~24 h后, MTT比色法检测癌细胞生长活性, 末端TdT酶标记技术和DNA Ladder检测细胞凋亡;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IAP家族(Survivin、XIAP) 和Smac基因表达; 比色法检测癌细胞Caspase 3活性改变。结果 同对照组比较, 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后癌细胞生长明显减慢, 抑制率为12. 18%~68. 15% (P<0. 01), 部分细胞呈现典型凋亡形态学改变, 凝胶电泳可见“梯形”条带, 凋亡率为9 .24%~28. 12% (P<0. 01); Survivin、XIAP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下调(均P<0. 01), 而Smac基因表达增强(P<0. 01), 癌细胞Caspase- 3 活性增强2 27~6 67倍(P<0 .01)。结论 姜黄素可显著诱导胃癌MKN- 45 细胞凋亡, 通过上调Smac、下调Survivin和XIAP基因表达, 进而活化Caspase- 3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丝裂原因子(hypoxia-induced mitogenic factor,HIMF)对胎肺形态发育及表面活性蛋白B(surfactant protein B,SP-B)、表面活性蛋白C(snrfactant protein C,SP-C)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小鼠第13.5天胎肺组织,分为HIMF处理组:在培养基中添加重组HIMF蛋白,终浓度为100 nmol/L;对照组培养基中不加任何处理.分别在培养0、48、72 h后,每组每时间点选取20例胎肺采用倒置显微镜和HE染色观察胎肺形态学和组织学的改变,采用Western印迹、免疫组化、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胎肺组织中SP-B和SP-C的蛋白、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HIMF处理组培养48、72 h后,肺泡数目分别为(14.37±0.85)和(18.41±1.24)个/高倍视野,肺泡分支的数目分别为(2.51±0.35)和(3.28±0.51)个/高倍视野,均较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分别为(8.09±0.92)、(9.54±0.78)、(1.45±0.32)和(1.69±O.43)个/高倍视野]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胎肺体外培养72 h后,SP-B、SP-C蛋白表达较少,染色强度弱,主要定位于Ⅱ肺泡上皮细胞;HIMF处理组可见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内SP-B、SP-C弥漫表达,以靠近肺组织边缘为甚.HIMF处理组培养48和72 h后,胎肺组织中SP-B、SP-C蛋白和mRNA水平均较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MF可能通过上调胚胎组织中SP-B和SP-C的表达,促进胎肺形态发育,为进一步研究HIMF在胚胎肺泡发育和成熟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茉莉素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H-SY5Y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0·5~2·5mmol·L-1茉莉酸甲酯、顺式茉莉酮、茉莉酸分别处理SH-SY5Y细胞6~24h后,MTT法检测瘤细胞生长活性;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AnnexinⅤ-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PCNA、cyclin D1、N-myc基因表达。结果各浓度茉莉素作用后,SH-SY5Y细胞呈时间、浓度依赖性生长抑制,其中茉莉酸甲酯作用最强;0·5~2·5mmol·L-1茉莉酸甲酯作用24h后,细胞生长抑制率为5·75%~88·7%(P<0·01),IC50为1·47mmol·L-1;2·5mmol·L-1茉莉酸甲酯、顺式茉莉酮、茉莉酸作用后,G2/M期细胞比率增高,部分瘤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8·9%(P<0·01)、37·46%(P<0·01)、8·32%(P<0·01);0·5~2·5mmol·L-1茉莉酸甲酯作用24h后,PCNA、N-myc基因表达分别下调33·1%~61·8%(P<0·01)、15·3%~50·6%(P<0·01),而cyclinD1基因表达无变化(P>0·05)。结论茉莉素能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抑制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的生长活性,下调PCNA、N-myc基因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4.
不同部位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不同部位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地区8家医院1999年1月至2007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PGIL患者,共有202例资料完整的病例用于最后统计,按部位分为胃、小肠、大肠淋巴瘤三组,并比较三组间的临床特点.结果 PGIL发生于胃113例(56.0%)、小肠37例(18.3%)、大肠52例(25.7%);男130例(64.4%),女72例(35.6%),均以男性发病率为高.胃淋巴瘤组比小肠淋巴瘤组的病程长(3个月比1个月,P=0.013).三组PGIL均以腹痛、贫血发生率最高,其中伴有贫血症状者大多为轻度(57.9%).PGIL临床分期均以Ⅰ E期、ⅡE期为主,占71.3%;与胃淋巴瘤组比较,大肠淋巴瘤组的临床分期相对较重(P=0.014);PGIL主要病理类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胃淋巴瘤组以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多见(56.9%),而小肠淋巴瘤组以T细胞淋巴瘤多见(34.4%),大肠淋巴瘤组以高恶性B细胞淋巴瘤多见(51.1%).PGIL病灶类型以隆起肿块型、溃疡型为主,但与胃淋巴瘤组相比,大肠淋巴瘤组以隆起肿块型居多而溃疡型少见(P=0.000).胃、小肠、大肠淋巴瘤组经内镜并活检的确诊率分别为58.7%(61/104)、25.0%(4/16)、48.2%(13/27).结论 不同部位PGIL的临床症状、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病灶类型,内镜检出率各有特点,这些差异有助于临床医师对PGIL的认识及诊断.  相似文献   
65.
66.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侵袭及转移是导致其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1]).解析胃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及其防治策略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7.
Bcl 2具有拮抗细胞凋亡作用 ,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但是Bcl 2在先天性巨结肠症 (Hirschsprung’sdisease ,HD)节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如何 ,却知之甚少[1] 。为此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HD患儿不同肠段神经节细胞中Bcl 2的表达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收集我院 1997年 6月~ 2 0 0 2年 12月收治的HD患儿 32例 ,其中男 18例 ,女 14例 ,年龄 3周~ 2岁。按Romeo分型标准 ,长段型 (痉挛段超过结肠脾曲 ) 2例 ,普通型 (痉挛段位于结肠脾曲至乙状结肠之间 ) 4例 ,短段型 (痉挛段位于直肠 ) 2 6例 ,均经钡剂灌肠、直肠肛管测压、直肠黏膜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检查和术后病理切片证实 ,所有患儿不伴其他畸形。二、方法本次检测试剂Bcl 2单克隆抗体为SantaCruz公司产品 ,SP免疫组化试剂购自北京中山生物工程公司。取狭窄段(无神经节细胞肠段 )、移行段、扩张段和正常段 (手术切除近端有神经节细胞肠段 )标本 ,10 %甲醛固定 ,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将厚 4 μm切片裱贴于经0 .1%Poly L...  相似文献   
68.
Merkel细胞癌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皮肤Merkel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对2例Merkel细胞癌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瘤细胞圆形,卵圆形,胞质少呈裸核状,核分裂象多;瘤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巢索状排列。免疫组化标记CK、NF、NSE和Syn(+)。1例切除后复发。结论:Merkel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病理诊断依赖于组织学,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免疫组化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局部扩大切除加放有控制复发的作用,有转移的患者可考虑化疗,远期疗效不理想。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丝裂原因子(HIMF)在高氧诱导肺上皮和成纤维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 肺泡Ⅱ型上皮MLE-12细胞和成纤维NIH/3T3细胞分别转染靶向HIMF的小干扰RNA后,置于正常氧(21% O2)、高氧(85% O2)条件下培养3~18h,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中HIMF mRNA水平,运用吖啶橙-溴化乙锭染色法、Hochest 33258染色法及膜联蛋白Ⅴ(Annexin Ⅴ)-碘化丙锭(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氧暴露3、6、9、18h后,MLE-12和NIH/3T3细胞中HIMF mRNA水平分别增高2.783 ~5.023倍(P<0.05)、2.864 ~ 15.162倍(P<0.05),细胞凋亡率增高1.5~2.3倍(P<0.05)、1.1~2.1倍(P<0.05);沉默HIMF基因后,高氧诱导的MLE-12和NIH/3T3细胞凋亡率分别进一步升高1.5~2.5倍(P<0.05)、1.3 ~2.0倍(P<0.05).结论 HIMF基因可能通过对抗高氧诱导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凋亡,参与高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构建人肠凝集素-1( ITLN-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扩增ITLN-1 cDNA,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测序鉴定;在脂质体的介导下,重组质粒瞬时转染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 72 h后,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TLN-1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癌细胞增殖、侵袭活性.结果 真核表达载体pEGFP-ITLN-1转染SGC-7901细胞72 h后,ITLN-1 蛋白表达上调5.72倍(P<0.01),细胞增殖活性降低52.8% (P< 0.01),细胞侵袭能力下调58.1% (P<0.01).结论 成功构建人ITLN-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胃癌细胞过表达后,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