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09篇
  免费   1254篇
  国内免费   1066篇
耳鼻咽喉   356篇
儿科学   260篇
妇产科学   140篇
基础医学   1040篇
口腔科学   325篇
临床医学   3169篇
内科学   2239篇
皮肤病学   279篇
神经病学   676篇
特种医学   1185篇
外国民族医学   37篇
外科学   2468篇
综合类   7719篇
预防医学   3890篇
眼科学   520篇
药学   3128篇
  26篇
中国医学   3244篇
肿瘤学   828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339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288篇
  2020年   366篇
  2019年   426篇
  2018年   510篇
  2017年   314篇
  2016年   432篇
  2015年   496篇
  2014年   1058篇
  2013年   1039篇
  2012年   1283篇
  2011年   1478篇
  2010年   1750篇
  2009年   1581篇
  2008年   1623篇
  2007年   1493篇
  2006年   1326篇
  2005年   1310篇
  2004年   1364篇
  2003年   1216篇
  2002年   1095篇
  2001年   1001篇
  2000年   1012篇
  1999年   828篇
  1998年   750篇
  1997年   736篇
  1996年   742篇
  1995年   679篇
  1994年   642篇
  1993年   486篇
  1992年   439篇
  1991年   424篇
  1990年   350篇
  1989年   368篇
  1988年   270篇
  1987年   254篇
  1986年   211篇
  1985年   184篇
  1984年   184篇
  1983年   151篇
  1982年   108篇
  1981年   142篇
  1980年   95篇
  1979年   68篇
  1978年   31篇
  1977年   20篇
  1965年   28篇
  1964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钢板及克氏针治疗各种掌指骨骨折的不同疗效。方法:47例(62处)掌指骨骨折。其中开放性骨折19例(24处),闭合性骨折28例(38处),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或肌腱损伤10例(13处)。分为微型钢板固定组27例(34处)及克氏针组20例(28处)。采取伤口清创,微型解剖钢板螺丝钉系统内固定术及克氏针治疗。对比其疗效。结果:全部病例骨性愈合,以TAM为评定标准,微型钢板组中优为20例,良10例,优良率为88.2%。克氏针组中优为12例,良7例,优良率为67.8%。结论:在掌握好适应证的前提下,使用微型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各种类型的掌指骨骨折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及伤口感染情况明显优于克氏针组。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中药验方消癖饮治疗高催乳素血症(HPRL)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6例HPRL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3例服用中药验方消癖饮,对照组73例予以溴隐停治疗;比较两组血清催乳素(PRL)和相关激素水平及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89%、94.52%;两组血清PRL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FSH、E2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结论中医验方消癖饮治疗HPRL与溴隐停作用相同,但无不良反应,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3.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填充修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骨缺损94例,男59例,女35例;年龄11~72岁,平均39.4岁。骨缺损部位:胸腰椎38例,跟骨25例,胫骨15例,股骨7例,肱骨近端3例,桡骨远端5例,近节指骨1例。骨缺损原因:骨折塌陷复位后骨缺损63例,骨髓炎20例,骨囊肿6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内生软骨瘤1例。骨缺损范围为1cm×1cm~4cm×20cm,用CPC填充修复,CPC充填量为3~42g,其中单纯CPC填充修复74例(胸腰椎骨折行椎体成形38例,骨折复位后空腔充填25例,良性骨肿瘤病灶刮除后充填11例),载药CPC填充修复骨髓炎2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9.6个月。全部患者术后未见过敏或毒性反应,无皮疹或高热,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均正常,切口无瘙痒感。随访时X线片显示,植入CPC与宿主骨接触紧密,界面处未见间隙存在,骨缺损处的解剖形状完全或大部分恢复,未见脱落现象,随访时部分患者CPC部分降解成骨。9例发生术后伤口渗出,为淡黄色清亮稀薄分泌物,细菌培养阴性,经换药后伤口愈合良好。结论:CPC填充修复骨缺损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理想的骨替代品,载药CPC是治疗骨髓炎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4.
为了探索移植肾脏不同时期纤维化进展的病理特点,笔者对本院近十几年出现的移植肾肾纤维化标本的病变特点进行病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抗癌药物动脉灌注后对局部轴型皮瓣血运影响的组织学评价。方法在猪腹部的腹壁上动脉插管灌注抗癌药物,10d后在猪腹部形成以腹壁上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通过对灌注区域轴型血管供养的岛状皮瓣的成活率、光镜、透射电镜及血管铸型透明标本的组织学观察,显示其血管结构及构筑的变化。结果抗癌药物用于局部动脉灌注后,使局部轴型血管支配的血管网有损伤的表现,岛状皮瓣远端的血运显著降低。结论抗癌药物经动脉灌注后可影响局部轴型皮瓣的血运,使皮瓣血供的安全范围缩小,为提高相关修复手术的成功率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6.
肺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肺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肺鳞癌纵隔淋巴结无转移组22例,肺鳞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组18例,肺炎性假瘤组10例.用LYVE-1/CD34免疫组化双染色法区分淋巴管和血管并观察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蛋白表达的情况,并与手术纵隔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肺鳞癌组织周边部淋巴管密度远大于内部和炎性假瘤组织.肺鳞癌组织内部淋巴管和炎性假瘤组织淋巴管密度相似.肺鳞癌组织周边部淋巴管密度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大于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组.肺鳞癌组织内部淋巴管密度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和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相似.结论肺鳞癌组织淋巴管生成主要在周边部,肺鳞癌细胞主要经过原发灶周边部增生的淋巴管转移至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77.
深低温保存大月龄胎儿血管和瓣膜组织的形态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 用形态学方法评价深低温保存大月龄胎儿血管和瓣膜组织的效果。②方法 同种材料取自大月龄脑死亡胎儿。在冷冻保护液浸泡后置于4℃冰箱冷平衡,特制无菌冷冻袋包装。用液氮蒸气梯度降温方法完成降温,-196℃长期保存。复温后光镜、电镜观察血管组织形态并与复温前比较。③结果 修剪后和解冻后的血管及瓣膜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光镜、电镜观察显示解冻后的主动脉基本结构完整,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形态结构正常,排列规则,局部可见黏液样变性以及部分内皮细胞脱落。④结论 本法同种材料的取材、冷冻保存效果可靠。初步建立了综合采集、长期冻存大月龄胎儿血管和瓣膜组织的方法和技术标准,为大月龄胎儿血管和瓣膜库的建立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8.
弱视眼是眼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之高,患弱视学生之多,应引起家长和老师们的关注。目前,各种药物与物理治疗均未能取得好的效果,而摘掉眼镜,使视力恢复正常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易患弱视眼的学生弱视是指眼内没有器质性病变,戴眼镜又不能将视力矫正到正常水平的一种眼病。我国规定将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矫正视力低于0.9者列为弱视。弱视是较常见的儿童眼病,据统计,儿童中弱视发生率为1.3%~30%。造成弱视的主要原因可分5大类。1.睡眠时间少的孩子。在儿童生长发育的快速期,特别是7~9岁和12~14岁时,如果睡眠时间少,会引起部分儿童发生弱…  相似文献   
79.
肾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3例肾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 35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32岁。发病时间平均为术后 5 9d。 结果  4 3例患者中 ,白色念珠菌 16例 ,克柔念珠菌 4例 ,近平滑念珠菌 2例 ,曲霉菌 4例 ,毛霉菌 3例 ,新型隐球菌 1例 ,奴卡菌 2例 ,其中 14例有细菌、巨细胞病毒混合感染。 11例培养阴性。氟康唑10 0mg/次 ,3次 /d ,连续 10d ,治愈 2 3例 ;两性霉素B脂质体 5 0mg/d ,连续 10d ,治愈 17例 ;死亡 3例。 结论 肺部真菌感染是肾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 ,死亡率高。早期诊断与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0.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