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体外循环中机体脂质过氧化损伤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胡志伟,蔡俊坚,孙宗全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武汉430022关键词体外循环;脂质过氧化作用;超氧化物歧化酶类;维生素E中图法分类号R654.1,Q554.9脂质过氧化损伤与有关病理生理过程的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机械瓣膜替换术后合理抗凝治疗。方法 将129例患者分为2组,A组年龄≥65岁(30例),B组年龄<65岁(99例),随访2~79个月,比较不同年龄组在不同抗凝强度下血栓栓塞和出血发生率,观察抗凝效果。结果 随访期间共发生与抗凝有关的出血16例,血栓栓塞6例,其中A组分别为4例(13.3%)和2例(6.7%),B组12例(12.1%)和4例(4.0%)。死亡4例(3.1%),A组1例(3.3%),B组3例(3.0%)。在同一抗凝水平下,A、B两组血栓栓塞和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抗凝治疗期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长时间低于1.65或高于2.50者,血栓栓塞和出血发生率高于INR 1.65~2.50水平者。结论 老年患者机械瓣膜替换术后维持INR为1.65~2.50,可有效减少抗凝并发症。  相似文献   
23.
24.
2006 年1 月至2011 年5 月我科共手术治疗新生儿和婴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 -tion,TAPVC)23 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造血干细胞的认知和捐献意愿.方法:采用自编问卷,以匿名方式对杭州市3所大学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认知平均得分为3.40分,捐献意愿偏低.影响捐献的因素主要是担心影响身体健康、对相关知识不够了解以及家人的反对等.通过新闻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学生最多.结论:应采取大学生群体更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以提高大学生造血干细胞的认知水平和捐献意愿.  相似文献   
27.
应用过碘酸钠氧化改良法成功地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抗宫颈癌单克隆抗体AU_(14-1),其质量经鉴定符合要求,适用于建立AU_(14-1)-ELISA,以测定人血清宫颈癌抗原。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二氮嗪对体内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果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静脉注射相应量溶媒,实验组按12.5 mg/kg剂量静脉注射二氮嗪进行预处理。10 min后行左侧开胸结扎前降支,造成局部心肌缺血2 h,恢复灌注2 h后取心脏,测量缺血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电镜观察缺血区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超微结构显著改善,但 SOD活性却无明显改变。结论:二氮嗪对体内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9.
胡志伟  李洵 《光明中医》2010,25(4):638-638
目的探索手法整复与中药配合治疗踝部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法复位配合中药内服(五灵丹)、熏洗(大黄20g,栀子20g,冰片10g)治疗Ⅲ、Ⅳ度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42例。结果总有效率95.23%。结论手法整复配合中药内服熏洗治疗Ⅲ、Ⅳ度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疗效确切,具有使骨折复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的功效。  相似文献   
30.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建立食管反流模型探讨食管反流与呼吸道疾病的关系。方法①实验1:将4只SD大鼠分别设为实验和对照组。实验组制成食管反流模型,两组均在结扎封闭肠腔,向胃腔注入亚甲蓝1 ml。②实验2:将3只SD大鼠制成食管高位反流模型,食管内加压注入10%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观察咽部反流表现。③实验3:将3只SD大鼠制成食管高位反流模型,加压注射泛影葡胺造影剂,在X线下动态观察咽部反流表现。④实验4:将大耳白兔2只制成食管高位反流模型,加压注射泛影葡胺造影剂,在X线下动态观察咽部反流表现。⑤实验5:大耳白兔2只,以10%硫酸钡混悬液替代泛影葡胺,余同实验4。结果实验1中,实验组大鼠食管充满蓝色,气道有不同程度蓝染;对照组仅部分食管蓝染。实验2中,随着反流启动压力的增加,可见实验用水从大鼠咽部向上溢出,喷洒在不同平面,喷入喉腔时见到气管收缩。实验3中,X线下观察造影剂形成反流时咽部呈喷嘴,并见向咽上喷洒和少量造影剂进入气管。实验4中,X线下观察反流在咽部呈喷嘴,并经此喷射入口、鼻和咽喉,喉和气管内见少量造影剂;反流压力增高时,更多造影剂喷出。实验5中X线下见到明显的咽部鸟嘴、经咽喷洒和雾状物进入喉腔、气管甚至到达肺部。结论实验证实了研究者的临床假设:由胃食管气道反流激惹了以咽喉为中心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并证实食管反流状态下的咽喷嘴及其由溢出、喷洒和喷出(spilling、spraying、spurting)组成的3S现象,为探讨胃食管气道反流所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