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9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目的分析甘肃省东乡族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2月~2006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418例东乡族2型糖尿病(D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18例DM患者中,DN患者226例,占54.1%;NDN患者192例,占45.9%。DN组的血压显著高于NDN组(P〈O.05),且以收缩压的升高为主,其高血压的发生率为83.2%。DN组中贫血的发生率高于NDN组(P〈0.01),贫血的总发生率为53.5%。Hb水平与eGFR值、Ccr呈正相关(r=-0.348,P〈0.01;r=0.351,P〈0.01),Hb与NAG酶水平成负相关(r=-0.327,P〈0.01)。DN组Scr、血、尿B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均较NDN组显著升高(P〈o.01)。DN组尿微量白蛋白与血β2-MG呈正相关(r-0.195,P〈0.05),与GFR、Ccr分别呈负相关(r=-0.533,P〈0.01;r=-0.260,P〈0.01),与收缩压、BUN分别呈正相关(r=0.281,P〈0.01;r=0.189,P〈0.05)。结论甘肃省东乡族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表现为严重的贫血、明显的蛋白尿、高血压,患病晚期易并发各种糖尿病并发症,且后果严重。  相似文献   
142.
目的检测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在狼疮肾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狼疮肾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LFA-1表达.结果狼疮肾炎活动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LFA-1表达高于非活动组和健康对照组(7.49±1.17vs2.67±0.65、2.21±0.32,P值均小于0.01),而非活动组与健康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LFA-1表达与狼疮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0.746,P<0.01).与狼疮活动指标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7、0.705,P<0.01),与补体(C3)呈负相关(r=-0.538,P<0.01).结论LFA-1分子与狼疮活动密切相关,临床上可以作为狼疮活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对活动性狼疮肾炎(LN)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白介素 10(IL-10)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半定量 RT-PCR技术观察 LFA- 1共刺激对活动性 LN患者 PBMC IL-10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单独抗CD3抗体(30 ng/ml)能诱导LN 患者PBMC IL-10 mRNA轻微表达(0.43+0.03vs 0.55±0.44,P<0.05)而在抗CD3抗体(30 ng/ml)存在的情况下,抗LFA-1抗体(2 μg/ml,相当于LFA-1配体)共刺激时明显增加了PBMC IL—10 mRNA表达(1.31±0.08vs 0.55+0,04,P<0.01)。LFA-1中和抗体明显抑制了这种共刺激诱导的IL—10 mRNA表达(1.31±0.08vs 0.64 ±0.03,P<0.01)。抗LFA-1抗体单独刺激时并不引起 IL-10 mRNA表达变化(P>0.05)。结论:LFA-1作为共刺激分子诱导 IL- 10 mRNA表达可能是其参与 LN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4.
路曼  周小春  刘芳香  王俭勤 《中国医药》2023,(12):1812-1816
目的 分析糖尿病肾病(DN)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1 208例DN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心血管疾病在DN中的分布特征。根据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分为合并组(505例)和未合并组(70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DN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效能,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校准能力。结果 1 208例DN合并心血管疾病者505例(患病率为41.8%),慢性肾脏病1~5期患者中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分别为29.9%(141/472)、42.3%(203/480)、62.8%(118/188)、64.7%(33/51)、58.8%(10/17),各分期间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血尿酸和甲状旁腺激素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血白蛋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保护性因素(均P<0.05)。构建DN发生心血...  相似文献   
145.
慢性肾脏病(CKD)起病隐匿,患病率高、知晓率低、诊治率低,为中国重大慢性疾病之一。立足社区的CKD早期筛查、分层管理有利于疾病的及时诊治、延缓进展、降低终末期肾病发生率。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中国国情,由多学科联合推进模式下CKD及其并发症管理项目联盟组织全国多学科专家讨论,针对初诊医生和基层医疗机构,提出了基于个体筛查模式的中国成人CKD及并发症早期筛查临床路径的专家建议。  相似文献   
146.
DKD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是全球严重公共卫生问题。DKD发病机制涉及多种途径。将胞质成分传递到溶酶体进行降解的分解代谢过程,称为自噬。自噬在正常血糖水平下,是包括足细胞、近端小管细胞、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在内的肾上皮细胞的重要保护机制。本文综述DKD发病机制中自噬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