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0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索应用情景模拟演练应急预案的效果。方法应急预案情景模拟演练实施包括选定主题、设计缺陷、编写脚本、布置场景、审核预演、实施演练等六个步骤。结果应用情景模拟演练应急预案后调查显示:95%的护士表示认同;97%的护士认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有帮助;98%的护士认为比理论授课、视频学习更为直观、更有助于记忆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结论情景模拟演练可以发现预案和流程中存在的缺陷;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有利于护理人员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风险预警制度在预防ICU多药耐药菌感染的作用。方法运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建立ICU患者多药耐药菌预警制度,对患者感染多药耐药菌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预报、制定风险预警管理方案并实施。结果通过建立危重症患者多药耐药菌风险预警制度,2013年7月起医院多药耐药菌预防实施对象由2种增至5种,护士对多药耐药菌预防知识知晓率由26.60%增至99.28%,有效预防64.86%预警对象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完善护理部多药耐药菌培训与考核制度。结论建立危重症患者多药耐药菌风险预警制度有助于护理人员识别与应对多药耐药菌易感患者,降低感染率,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3.
ICU内各式仪器设备声音繁杂,诸如仪器设备报警声、电话铃声、门铃声、病人的呻吟声、负压吸引声及各种治疗等声音此起彼伏。其中仪器设备多是ICU的一大特点,其报警声是ICU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最需首要处理的声音源。在严密监护危重患者的同时,掌握识别各种仪器的报警声和声音传导的方向是对ICU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若长期暴露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势必会受到听力、神经系统损伤。进而表现为报警疲劳,感官负荷过重。有时出现对报警麻木进而延迟甚至错过对报警仪器的处理。虽然研究表明人类很难区分超过6个不同的报警声音,但在ICU内,从1983年至2011年仪器设备报警的平均数量从6个增加至40个不等。现今,患者的死亡越来越多归因于护理人员对处理报警的疲劳。与此同时,80%到99%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监控警报是在临床中发挥的作用略显微不足道。所以,最新若干报警管理对策的提出在降低护理人员对仪器设备报警疲劳感和提高病人安全质量上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ICU清醒患者睡眠质量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1月1日~2019年1月31日,对170例ICU清醒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理查兹-坎贝尔睡眠量表(RCSQ)、焦虑自评量表(SAS)、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进行调查。结果:患者RCSQ总得分为(49. 05±18. 86)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CU噪音、是否入住单人病房及焦虑程度是影响ICU清醒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P 0. 05,P 0. 01)。结论:ICU清醒患者的睡眠质量一般且影响因素较多,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分级色块管理方案,并评价该方案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非同期对照试验,将2018年8月1—31日入住的11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11月1—30日入住的13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内转运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建立并实施分级色块管理方案。观察比较2组危重症患者术后院内转运所用时间、转运物品准备时间和转运相关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实施分级色块管理方案后,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和转运物品准备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相关事件发生率由实施前的25.21%降至实施后的5.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并实施分级色块管理方案,可降低转运风险、提高转运效率,为转运同质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较高的噪音水平被认为可能诱导ICU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而睡眠障碍是增加重症患者谵妄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危重病人的谵妄发生往往与各种临床不良预后相关呢。本研究假设通过降低夜间整体环境噪音水平,可以改善ICU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谵妄发生率。方法:在成人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序列研究。将干预前53例患者与干预后61例施夜间降音方案的患者进行比较。主要的观察指标是不同噪音环境下ICU患者睡眠质量与谵妄发生率的变化。分别采用谵妄筛查量表(ICDSC)和睡眠质量量表(RSCQ)测量。次要的观察指标是睡眠诱导或镇静药物的使用。结果:干预前后谵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11.3% 和27.9%, p=0.03)。睡眠质量评分改善(分别为64.3±13.0和57.6±11.26,p<0.01)。干预后使用睡眠诱导药物的患者比例减少(分别为15.1%和32.8%, p=0.03)。结论:采用夜间降音方案后,ICU患者的谵妄发生率降低,且睡眠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适用于我国重症监护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模型。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文献检索分析、专家访谈所提取的模型初步指标进行评价,筛选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护理人员普遍认为的重要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完整培训评估模型并运用于临床实践。选取312名重症监护专业护理人员作为指标重要程度的评价主体,检验模型的信度、效度和满意度。结果:因子分析得到共4个维度66项条目,重要性得分均值都在3.4以上,因子分析结果 KMO(Kaiser-Meyer-Olkin)值在0.748~0.936,信度系数为0.979,满意程度为77.807%。结论:编制的重症监护专业护理人员培训有效性模型有较理想的信度和效度,临床应用较为满意,推荐作为ICU护理人员培训评价工具并服务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常规氧气瓶和智能氧气瓶在ICU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寻找危重症患者转运中最佳的供氧设备。方法以2018年4-5月收治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且需转运至病房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使用常规氧气瓶转运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使用智能氧气瓶转运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持续监测并分别记录转运前、转运中第5分钟、转运第10分钟、转运第15分钟和转运后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指标以及两者的变异度,并且对两种供氧设备转换为呼吸机模式的护士操作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转运中第5分钟、10分钟、15分钟以及转运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优于对照组(P0.05)。整个转运过程中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变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于两种不同供氧设备转换至呼吸机模式的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智能氧气瓶在转运风险、安全管理以及维持患者生命体征趋势稳定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对于ICU危重症患者转运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9.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技术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常规生命支持无效的各种急性呼吸和(或)循环衰竭。危重症患者由于检查、治疗等需求,常面临转运,但目前国内外尚无ECMO患者院内转运的相关指南或共识。本共识结合国内外研究,基于循证和专家论证的方法,从ECMO患者转运的各环节建立共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治疗干预评分系统-28(TISS-28)和护理活动评估量表(NAS)评分调查重症监护室(ICU)护理工作量现状,以期了解智慧ICU平台下护理人员护理工作量的分配情况。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基于TISS-28和NAS条目初步构建ICU护理工作量测量条目函询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对来自10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10名护理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确定测量条目。在2周内采用现场实时测量法对4个外科重症监护室病人的护理工作量进行一对一跟随记录,并统计各类项目所占用的工时以及构成比。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2轮专家函询权威系数分别为0.89,0.91,最终确定了14类护理工作量测量条目。4个重症监护室占工作总时间比例较大的护理项目各不相同,其中护理评估、治疗项目、基础护理、器官支持及行政管理工作占比较高。4个监护室直接护理工时相较间接护理工时占比高。结论:通过ICU护理工作量的测量发现不同专科ICU护理工作量有差异,可为科学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