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56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64篇
预防医学   67篇
药学   60篇
  1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评估大隐静脉全程抽剥术后隐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方法:因下肢原发性静脉曲张而行大隐静脉全程抽剥术的患者被纳入本项研究,患者在术前和术后分别接受神经系统检查以确定潜在的和已发生的感觉神经受损。结果:总计139个肢体施行大隐静脉全程抽剥术,其中12%因疼痛,78%因下肢沉重感,9%因影响美观而接受手术。术后感觉神经缺陷在第6周和第3个月的发生率分别为12%和8%,99%的患者在大隐静脉全程抽剥术后原有的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结论:大隐静脉全程抽剥术后隐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是较低的。大多数的患者接受大隐静脉全程抽剥术后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大隐静脉全程抽剥术治疗静脉曲张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2.
张郁林  黄烨  周波  杨卫东  聂军  李奎  万沛 《现代医学》2011,39(4):498-501
缺血预处理是机体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近年来研究发现,肺缺血预处理能减轻后继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相关机制目前尚不能完全阐明,作者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3.
目的分析烟雾病导致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CWI)的低场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探讨侧支循环异常和皮质型CWI的关系。方法搜集11例经MRI及临床证实为烟雾病导致皮质型分水岭梗死的MRI资料。采用西门子concerto型0.2T磁共振,常规梯度回波T1WI(GRE-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增强GRE-T1WI、后文(TOF-MRA)检查(11例)以及增强FLAIR检查(4例),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缺血病变位于皮层分水岭区及基底神经节区,包括皮质前型CWI(8例)和皮质后型CWI(6例),及基底节区皮质型CWI(2例)。MRI平扫显示分水岭区皮质萎缩(3例),分水岭区皮质水肿(8例),及基底神经节区水肿(2例)。FLAIR显示基底节区病变周围深穿支血管高信号征(2例)。增强FLAIR显示病变区柔脑膜增厚强化(4例)。增强T1WI显示病变区皮层强化(2例)。结论 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的MRI表现特征和侧支循环重建机制有关。微循环障碍及血流动力学障碍和皮质型分水岭梗死密切相关。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的MRI特征性表现对烟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见林)喷雾剂治疗颌面部软组织擦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至2010年共收治136例颌面部软组织擦伤的患者,按随机抽取的方法将患者分为bFGF喷雾剂治疗组及外科常规治疗组,观察擦伤创面的愈合方式、局部治疗反应、药物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均治愈,bF-GF喷雾剂治疗组无明显瘢痕增生,平均愈合期10 d;外科常规治疗组有21例产生瘢痕增生,平均愈合期13 d。在半年时复查,bFGF喷雾剂治疗组创口愈合后创面区域瘢痕平整无增生,皮肤无色素沉积;外科常规治疗组创面区域瘢痕增生,皮肤有色素沉积。结论 bFGF喷雾剂治疗颌面部软组织擦伤优于外科常规治疗法,是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皮肤软组织擦伤的首选外用药。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制备^99Tc^m标记的含RGD序列的^99Tc^m-联肼尼克酰胺(HYNIC)-c(RGDfK)环肽单体,评价其在整合素表达阳性的肺腺癌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肿瘤模型中的生物学分布,并进行显像研究。方法(1)以HYNIC为双功能螯合剂,以三羟甲基甘氨酸(tricine)和乙二胺二乙酸为协同配体,采用二步法制备^99Tc^m标记HYNIC—c(RGDfK),进行细胞结合实验,测定标记物生物学活性;(2)将荷A549肺腺癌模型小鼠分为7组[第7组作为竞争性抑制组,注射显像剂前0.5h先注射HYNIC-c(CRDGfk)100μg],每组5只,经尾静脉注射7.4MBq的^99Tc^m-HYNIC-c(RGDfK),于注射后0.5,1,2,4,8,12h处死,计算荷A549肺腺癌小鼠模型各脏器%ID/g,同时采用ROI技术研究^99Tc^m-HYNIC—c(RGDfK)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计算不同时间点的T/NT比值(NT选取肌肉);(3)取6只荷瘤裸鼠,其中3只为竞争性抑制组,经尾静脉注射7.4MBq的^99Tc^m-HYNIC—c(RGDfK),于注射后0.5,1,2,4,8,12h进行静态1显像。结果^99Tc^m-HYNIC—c(RGDfK)的标记率〉90%,放化纯〉95%。^99Tc^m-HYNIC—c(RGDfK)与A549肺腺癌细胞特异性结合率最高为36.14%,体内分布实验显示^99Tc^m-HYNIC—c(RGDfK)在肾的摄取率始终高于20%ID/g,注射后0.5h肿瘤%ID/g为10.52±1.48,8h为17.26±2.81,12h为8.93±0.90,竞争性抑制组注射后0.5h为2.29±0.85。通过ROI技术测得T/NT在8h达6.87。注射后1h肿瘤可显影,4~8h显影更清晰。结论^99Tc^m标记HYNIC—c(RGDfK)易于制备,具有良好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96.
患者 男,62岁,55 kg.因“胸痛2h”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位于胸骨中上段,呈压迫感,伴胸闷,并觉颈部、下颌、咽喉及背部疼痛,无心慌,无恶心、呕吐.否认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结核等病史;无类似胸痛、胸闷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左上肢血压170/120mmHg(1 mm Hg=0.133 kPa),含服硝苯地平片10 mg,10min后复测血压150/100 mm Hg,双上肢测量无明显差异.神志清楚,心率62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腹软,无明显压痛,肝脾肋缘下未触及,未扪及腹部包块.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枸杞籽油对2型糖尿病C57BL/6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枸杞籽油0.025、0.05、0.1 mL/10g剂量干预组5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以高脂饲料饲喂4周后的雌雄各半C57BL/6小鼠腹腔注射链尿左菌素(STZ,125mg.kg-1),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检测各组血糖水平及血清SOD、MDA及GSH的变化。结果枸杞籽油各组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较,SOD都有所升高(P〈0.05);枸杞籽油中剂量干预组GSH明显升高(P〈0.05);MDA明显下降(P〈0.05)。结论枸杞籽油能改善2型糖尿病C57BL/6小鼠的抗氧化能力并有助于降低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98.
严重脑外伤急性期血糖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作者测定了59例成人严重脑外伤(GCS≤8分)入院时(≤6小时)血糖含量,结合临床病情及预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脑外伤组血糖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值(P<0.05);入院时血糖水平与GCS显著相关(P<0.001);GCS3~4分、5~6分、7~8分三组入院时的血糖含量分别平均为12.32±3.15、9.08±2.98、6.24±1.07(mmol/L)。入院时血糖水平与病人的预后亦显著相关(P<0.001);伤后1月内恢复良好、差、死亡三组病人入院时血糖含量分别平均为6.11±1.01、8.39±1.79、12.36±3.34(mmol/L)。入院时血糖含量≥10mmol/L者,死亡率明显增高(P<0.001)。结合文献,讨论了严重脑外伤急性期高血糖反应的发生机理,对预后的影响及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
40例经头颅CT证实的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其中32例在卒中后1年内发生,发生在卒中后14天~5年。以大发作为主(33例),22例为大脑中动脉梗死。其发生癫痫机制,目前认为早期多由于缺血、缺氧造成水肿和代谢障碍,晚期多由于癫痫灶所致。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使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探讨睡眠剥夺与正常睡眠后默认模式网络(DMN)功能连接的差异。方法 招募5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于24 h剥夺睡眠后与正常睡眠后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图像,同时使用精神运动警觉性任务(PVT)收集持续性注意力行为学数据。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ICA)提取静息状态下剥夺睡眠后与正常睡眠后的DMN成分,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FDR校正)比较两种不同睡眠状态下DMN的功能活动强度差异。同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差异脑区的活动强度与PVT脱漏频次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睡眠状态相比,睡眠剥夺后左侧内侧前额叶(X,Y,Z=-6,53,4,t=3.89)、右侧内侧前额叶(X,Y,Z=7,59,-4,t=4.05)、左侧楔前叶(X,Y,Z=-2,-60,31,t=4.73)及右侧后扣带回(X,Y,Z=2,-49,30,t=4.27)的功能连接均显著增加(FDR校正,P<0.05,团块大小≥20体素),且发现右侧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强度差值与PVT脱漏频次呈显著正相关(r=0.717,P<0.001)。结论 DMN相关脑区的异常激活可能是睡眠剥夺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