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60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33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14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中国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病死率逐年增加,已超越城市。县级医院溶栓和溶栓后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救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利器。建立区域性基层医院溶栓后转运PCI紧急救治体系,有望降低中国AMI病死率。  相似文献   
612.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抗氧化应激作用对糖尿病心肌病(DC)患者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97例D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在常规饮食控制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100mg/天)、消心痛(10mg,3次/天)、缬沙坦(80~160mg/天)口服及胰岛素皮下注射,将血糖控制在在理想水平;治疗组加服普罗布考(0.5g,2次/天),疗程6个月。(2)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ELISA测定其血清8-OHdG水平,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组)进行比较。(3)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DC患者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1)DC患者8-OHd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2)治疗后,治疗组8-OHd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3)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自身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发病与氧化应激有关,抗氧化应激治疗对DC具有重要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613.
病毒性心肌炎中西药物合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 (VMC)中西药物合治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 (6 6例 )选用黄芪注射液、辅酶Q1 0 和维生素 C(V it C) ;对照组 (5 0例 )选用 GIK极化液、辅酶 Q1 0 和 Vit C;两组患者无禁忌证者均给予 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对症治疗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 3个月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肌酸激酶、肌钙蛋白 T、柯萨奇病毒 B Ig M、抗心肌线粒体 ADP/ATP载体抗体、肠病毒 RNA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心律失常减少 (P <0 .0 1) ,左室舒张末内径缩小 (P <0 .0 5 ) ,肌酸激酶明显下降 (P <0 .0 1) ;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左室射血分数增加 (P <0 .0 1) ,抗心肌线粒体 ADP/ATP载体抗体阳性率降低 (P <0 .0 5 )。结论 :采用中西药物合治方案是治疗 VMC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14.
目的探讨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T1受体)受体,α1肾上腺素受体(α1受体)、β1肾上腺素受体(β1-受体)自身抗体是否与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有关.方法以合成的β1、AT1、α1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56例高血压并肾损害患者和58例高血压无肾损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清中抗G-蛋白偶联型β1、AT1、α1受体自身抗体.结果高血压病并肾损害组抗β1、AT1、α1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7.9%(38/56)、46.4%(26/56)、46.4%(26/56),明显高于高血压无肾损害组的19%(11/58)、15.5%(9/58)、12.1%(7/58)和及正常对照组的15%(6/40) 、10%(4/40) 、12.5%(5/40),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G-蛋白偶联型受体自身抗体可能与高血压合并肾损害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15.
目的 :探讨肠病毒 RNA和抗 ANT抗体在健康献血员中检出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 ISA)和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方法对健康献血员和扩张型心肌病 (DCM)患者进行抗心肌多肽自身抗体 (抗 ANT抗体 )和肠病毒 (RNA)的检测。结果 :48例健康献血员中有 4例抗 ANT抗体阳性 (阳性率为 8.3% ) ,3例肠病毒 RNA阳性 (阳性率为 6 .3% ) ,而 48例 DCM患者中有 31例抗 ANT抗体阳性 (阳性率为6 4.6 % ) ,2 9例肠病毒 RNA阳性 (阳性率为 6 0 .4%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在 DCM组中 ,自身抗体和肠病毒 RNA的检出具有一致性 (r =0 .5 6 ) ,而健康献血员中 ,二者则没有相关性 (r =0 .0 8)。结论 :健康人可能存在肠病毒隐性感染 ,但不一定能激活自身免疫系统引起自身免疫损伤而导致 DCM;而肠病毒持续感染与肠病毒感染后激活自身免疫系统引起自身免疫损伤则可能是 DCM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16.
系列抗心肌多肽自身抗体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目的 :探讨抗人工合成多肽自身抗体在扩张型心肌病 ( DC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计算机预测心肌 ADP/ ATP载体 ( ANT)、β1 受体、M2 受体和肌球蛋白重链 ( MHC)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序列并合成多肽片段 ,以此片段作为抗原 ,同时用天然抗原对比 ,以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 48例 DCM患者 ( DCM组 )和 48例健康献血员 (对照组 )血清中抗心肌多肽自身抗体。结果 :DCM组中抗 ANT抗体、抗 β1 受体抗体、抗 M2 受体抗体和抗MHC抗体阳性分别有 31、2 6、2 0和 2 3例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0 5 ) ,且与天然心肌抗原检测结果高度一致 ( P <0 .0 1)。结论 :人工合成多肽可代替天然心肌抗原用于检测抗心肌自身抗体 ,抗心肌多肽抗体检测可以作为 DCM免疫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17.
鼠巨细胞病毒感染BALB/c小鼠心肌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鼠巨细胞病毒(MCMV)感染心肌炎动物模型。方法:用巨细胞病毒经腹腔注射感染BALB/c小鼠。结果:MCMV感染小鼠心肌炎发病率为69.4%,死亡高峰在感染后7~14d,死亡率为11.11%;44.5%的感染鼠出现心外膜炎。MCMV感染的第7天,心肌细胞出现肿胀、变性,血管周围有大量炎症细胞灶性浸润;第14天,可见单个心肌细胞核固缩、溶解,心肌细胞小灶性坏死、崩解,周围见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病变于感染后7~14d达高峰,第14天后开始减轻。MCMV感染小鼠全部心肌病变积分均≤2分,属轻度心肌炎改变;心电图的改变率达50%。结论:该心肌炎动物模型为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转归及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618.
目的:旨在探讨抗肌球蛋白重轻链抗体,在扩张型心肌病(DCM)和冠心病中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1例DCM患者,14例冠心病患者及正常健康组18例,进行临床免疫学检测,应用ELISA法、免疫转抑法对检测数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ELISA法DCM患者阳性率43.9%、冠心病组28.6%,正常组均为阴性。免疫转印法21例的DCM哮是性率43.9%,冠心组28.6%,正常组均生。免疫转印法21便的是抗肌  相似文献   
619.
近期,《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公开发表,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的血脂管理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提出了更严格的目标值和更精准的分层管理策略,多种降脂药物的联合治疗是分层管理血脂达标的有效措施。多年来降脂药物主要为原研进口,价格居高不下。近5年,国家医保局通过实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医保国谈、国谈药“双通道”等措施,使降脂药物价格大幅下降,大大提高了ASCVD患者用药的可及性,为ASCVD患者的血脂分层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20.
针对高血压这一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防治,可以降低心血管病死亡风险。然而,中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控制率极低,心血管病防治面临巨大挑战和困境。为进一步探索高血压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治疗依从性,本团队在高血压治疗性疫苗领域多年耕耘,使本研究团队对这一治疗手段的应用前景充满希望。本文将重点介绍高血压生物靶向治疗领域尤其是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希望以此推动生物靶向治疗高血压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