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89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61.
探讨中国部分民族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肥胖超重的预防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云南省7个州(市)汉族、白族、傣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和佤族7个民族8~18岁中小学生,进行问卷和体格测量等调查.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超重肥胖的流行态势及影响因素.结果 16 645名儿童青少年中,超重肥胖的检出率为11.38%,标化检出率为11.85%;腹型肥胖率为12.29%,标化腹型肥胖率为13.49%.其中超重率为7.83%,肥胖率为3.55%.居住地年平均气温低和每天适量体育锻炼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32,0.93).腹型肥胖(OR=9.53)、男生(OR=1.74)、汉族(OR=0.50)、居住在高纬度(OR=2.92)和经济发展水平高(OR=1.11)的地区、平均每天玩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时间长(OR=1.14)、睡眠时间过长(OR=1.12)和自觉课业负担重(OR=1.47)是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国各个民族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不容忽视.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儿童青少年的预防与干预,以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62.
分析2000-2014年云南省汉族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2000,2005,2010和2014年4次云南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13~18岁汉族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动态分析,并分析个人、学校和社会因素等对体质健康的影响.结果 2000,2005,2010和2014年云南省汉族中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分别为98.92%,94.44%,92.48%和91.01%,农村高于城市,女生高于男生(除2010年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2014年初中生体质健康及格率(92.37%)高于高中生(89.66%),社会经济水平“中”地区的学生(93.97%)高于“差”地区的学生(88.41%),非超重肥胖学生(93.87%)高于超重肥胖学生(70.45%),每天看电视、用计算机和玩电子游戏时间≤2h的学生(91.71%)高于>2 h的学生(88.34%);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超重肥胖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的比例高于非超重肥胖学生(OR=6.071),每天看电视、用计算机和玩电子游戏时间>2h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的比例高于≤2h的学生(OR=1.483).结论 云南省汉族中学生近15年来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并受营养状况和静态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63.
了解云南省少数民族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敏感期特点,为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动态分析(年增长率+0.5s)的方法,分别对每个年龄段的身体素质如50 m、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斜身引体、引体向上、握力、50 m×8往返跑、1 000 m/800 m和坐位体前屈等指标进行研究,探讨云南省白族、傣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和佤族6个少数民族7~18岁年龄段学生身体素质敏感期变化趋势.结果 身体素质在自然增长过程中初中年龄段(13 ~15岁)增长量大,学生身体素质除13~18岁女生的耐力素质(傣族、佤族、纳西族和傈僳族)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负增长外,其他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且大部分呈现波浪式增长的趋势;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敏感期86%以上处于男生7~8岁和11~15岁,女生7~12和15~16岁的年龄阶段,且敏感年龄分布既有分散,也有连续的特点;女生仅柔韧素质超过男生,且敏感年龄早于男生.结论 少数民族学生各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最佳年龄阶段和性别、年龄、民族差异等规律特征,可为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学校的教学课程设置、运动训练、器材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4.
目的探讨青年医生颈椎病的数字X线摄影(DR)影像学特点及病因。方法在三甲医院25~35岁年龄段的青年医生中随机抽取230例进行颈椎DR体检,同时收集临床资料。结果①230例中74例DR检查显示患有颈椎病,其中非骨软骨性改变明显多于骨软骨性改变,非骨软骨性改变中以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最多。②习惯卧位看书、长时间低头工作、外伤、颈椎发育不良、长时间操作电脑与颈椎病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颈椎曲度异常是青年医生颈椎病的主要征象特点。习惯卧位看书、长时间低头工作、外伤、颈椎发育不良、长时间操作电脑可能为青年医生颈椎病的发病病因。  相似文献   
26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SD大鼠急性肺水肿模型的病理学影响。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肺水肿组、干细胞治疗组、干细胞预防组、空白对照组、干细胞对照组5组,每组16只。对SD大鼠腹腔注射6%NH4Cl建立急性肺水肿模型,预防组、治疗组分别于肺水肿模型建立前后30min移植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30min,2h,1d,7d)活杀SD大鼠取肺脏,固定后用常规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大鼠肺脏病理学变化。结果:肺水肿模型大鼠30min肺泡结构基本正常,2h时肺泡腔内可见大量渗出物,肺泡壁毛细血管明显充血。7d时部分肺泡壁增厚。干细胞治疗组大鼠30min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2h时部分区域肺泡腔内可见少许渗出物。7d时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干细胞预防性移植大鼠的肺组织在30min,2h,1d,7d病理学改变基本同肺水肿模型大鼠。结论:腹腔注射氯化铵可建立急性肺水肿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性移植可减轻急性肺水肿病理学改变,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防性移植不能减轻急性肺水肿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266.
目的 比较微创内引流一期缝合和常规开腹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4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治疗组和开腹手术组,比较2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等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无残余结石及严重并发症.微创治疗组与开腹手术组比较,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第1次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内引流~期缝合使胃肠动力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267.
目的 探讨北京市丰台区男性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和影响因素及高危行为特征和感染情况,为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丰台区2376名男性流动人口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HIV、梅毒、丙肝病毒(HCV)抗体实验室检测.结果 2016-2020年监测对象2376名,历年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7.4%、5...  相似文献   
268.
目的了解云南省正常人及主要家畜立克次体血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按地理位置,选择云南省东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及南部的思茅地区3个调查点,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莫氏立克次体、黑龙江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贝氏柯克斯体、横赛巴尔通体、查菲埃立克体及人粒细胞无形体等8种常见立克次体血清IgG或IgM抗体。结果3个调查点237份成人,莫氏立克次体、巴尔通体及贝氏苛克斯体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46%、6.33%、9.28%。50岁人群最高(21.74%、9.57%及14.78%),而4-6岁儿童调查结果显示,英氏立克次体IgG抗体阳性率最高,达12.35%(10/31),动物8种病原体抗体IgG及IgM抗体均检出,其中莫氏立克次体阳性率最高(61.48%),且地区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云南省正常农业人群及家畜存在多种立克次体感染,以莫氏立克次体、巴尔通体及贝氏柯克斯体为多。  相似文献   
269.
[目的]了解玉溪红塔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型和流行优势型,为探讨传播途径、追踪传染源和确定流行范围等提供依据。[方法]利用XbaⅠ酶切染色体DNA进行PFGE分析。[结果]21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共分为13种PFGE型,其中0002型123株,占58.02%,0003型46株,占21.7%,0001型32株,占15.1%,0007型2株,占0.94%,其余9个型各1株,分别占0.47%。其中优势型为0002型、0003型和0001型,这3种带型的菌株占到分离菌株的94.8%,并在不同月份和绝大部分乡镇中出现。菌株的带型变化在l~3条范围内,表明红塔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变异不大,有可能是同一克隆系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结论]红塔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PFGE型别集中,存在同型菌株的广泛流行。另外10种菌型少见,可能与红塔区甲型副伤寒高度散发有关。  相似文献   
270.
2009年6月,朝阳市第二医院收治了9名以腹痛、腹泻、呕吐症状为主的患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分析、实验室检验,确认此次事件为因食用鲜黄花菜引起的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 1 中毒经过 2009年6月29日中午,市第某中学李某等9名教师在朝阳市双塔区某饭店就餐,就餐10分钟后,相继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恶心、等症状,12时30分相继送往市二院进行救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