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痔疮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大便带血、肛门疼痛、肿物突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古代中医文献对痔疮病因、病机的记载,多关乎风、湿、燥、热、毒、瘀等邪气。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风、湿、燥、热等邪气蕴结成毒,毒邪怫郁气血,气血纵横凝滞而致瘀,瘀、毒共同导致了痔疮的发生,在痔疮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结合现代病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32.
目的:按照性别、年龄段和发病部位,分析1973年至2007年上海市区结肠直肠癌的发病趋势。方法:数据来源于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系统。按照世界标准人口计算结肠直肠癌年龄标化发病率,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结果:直肠癌是最常见的结肠直肠癌亚部位,但直肠癌的构成比从1973年至1977年的66.5%,下降至2003年至2007年的44.4%。远端结肠癌标化发病率的APC最高(男性为5.3%,女性为4.9%),其次是近端结肠癌(男性为4.1%,女性为4.2%),直肠癌的APC最低(男性为1.5%,女性为1.1%)。女性远端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率在30~39岁年龄段出现了显著下降的趋势(APC分别为-3.8%和-2.8%),男性直肠癌发病率在30~39岁年龄段也出现了显著下降趋势(APC为-1.9%)。结论:1973年至2007年上海市区结肠直肠癌发病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结肠癌发病上升更为显著,而乙状结肠癌和升结肠癌发病增加是结肠癌构成比上升的最主要因素。在低年龄段人群中,开始出现男性直肠癌、女性直肠癌和远端结肠癌发病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针刺大椎、肺俞、肾俞的穴位组合对大鼠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理。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48只.其中36只用卵清蛋白(OVA)和氢氧化铝的悬浊液致敏.OVA滴鼻激发,制造变应性鼻炎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刺大椎、肺俞、肾俞)、阳性药物组(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喷鼻)和模型组(生理盐水喷鼻)。并将剩余的12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施予相应的治疗和处理方法,观察光镜下大鼠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和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黏膜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针刺组和阳性药物组上述变化明显减轻。且阳性药物组较针刺组减轻更明显,接近空白对照组水平。结论:针刺大椎、肺俞、肾俞可减少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含量,减轻变应性炎症反应,为临床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八正散加减对痔瘘术后湿热下注型尿潴留患者排尿时间及自行排尿能力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06例痔瘘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3例。两组均予听流水声诱导、心理疏导和膀胱区按摩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予溴新斯的明口服,研究组予八正散加减。检测尿动力学,评价膀胱功能和中医主要症状评分,记录排尿情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尿动力学参数最大尿流量(Q-max),最大尿率时逼尿肌压(Pdet-Q-max)升高(P0.01),最大尿意膀胱容量(VMCC),残余尿量(PVR)降低(P0.01),逼尿肌受损、膀胱低顺应性和膀胱感觉缺失发生率降低(P0.05),排尿无力、小腹坠胀和倦怠乏力症状评分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Q-max,Pdet-Q-max升高(P0.01),VMCC,PVR降低(P0.01),逼尿肌受损、膀胱低顺应性和膀胱感觉缺失发生率降低(P0.05),自行排尿、完全通畅排尿、排便、进食时间缩短(P0.01),排尿无力、小腹坠胀和倦怠乏力症状评分降低(P0.01),总有效率升高(P0.05)。结论:八正散加减可促进膀胱尿液排出,减少残余尿量,缩短自行排尿时间,提高自主排尿能力的恢复,有效治疗痔瘘术后湿热下注型尿潴留。  相似文献   
35.
背景与目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更新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及其趋势的统计资料。本文分析2016年上海市子宫颈癌发病和死亡的基本情况及其2002—2016年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收集的2002—2016年子宫颈癌发病和死亡资料,按诊断或死亡年份、年龄组分层分析,计算数量、构成比、粗率、年龄别率、年龄标准化率(标化率)等指标,分析子宫颈癌发病和死亡各个维度的数量和率值趋势,标化率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分析变化趋势。计算不同诊断年份组合的新发病例的部分诊断特征指标的数量和构成比。应用Segi’s 1960年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计算标化率。 结果:2016年上海市子宫颈癌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分别为987例和267人,粗发病率为13.53/10万,标化发病率为8.26/10万,粗死亡率为3.66/10万,标化死亡率为1.87/10万。年龄别发病的数量和率值分别在55 ~ 59岁组和45 ~ 49岁组达到高峰。年龄别死亡的数量和率值分别在50 ~ 54岁组和80 ~ 84岁组达到高峰。上海市子宫颈癌的标化发病率在2002—2010年以年均12.51%的增速上升,在2010—2016年则以年均3.12%的增速上升。2002—2016年的标化死亡率以年均4.52%的增速上升。子宫颈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以鳞癌为主,病理学诊断比例和诊断时Ⅰ期比例持续增长。结论:上海市子宫颈癌发病和死亡处于全球较低流行水平,但均在增长,现况和趋势反映了上海户籍人口在相关危险因素、筛查和检测技术应用和诊疗水平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加强相关监测和研究有助于调整防治措施,减少负担。  相似文献   
36.
上海市医院恶性肿瘤病理诊断比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上海市各级肿瘤报告医院中肿瘤病例的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现状和登记报告情况,分析上海市肿瘤登记资料病理组织学诊断比例(MV%)低于欧美国家的原因。[方法]随机抽取18家医院2007年7月~8月报告的所有恶性肿瘤病例,调查病例病理组织学诊断比例和肿瘤登记报告情况,并与全市登记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三级医院诊治肿瘤病例的病理组织诊断比例为82.68%,而登记报告资料的病理组织诊断学比例为76.05%,病理组织学诊断信息报告的完整性为91.98%;二级医院的实际病理组织诊断比例为66.55%,而登记报告资料的病理组织学诊断比例为61.24%,病理组织学诊断信息报告的完整性为92.02%。如各级医院能完整地报出病理组织学诊断信息,肿瘤登记资料的病理诊断比例可提高6个百分点。[结论]上海市MV%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肿瘤诊断水平不高所致,三级医院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较小,而二级医院差距较大。加强肿瘤登记工作管理也能使MV%有所提高.但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37.
目的:总结上海市恶性肿瘤登记资料中病理学诊断比例(MV%)的现况,以了解肿瘤登记质量的可靠性.方法:查阅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系统收集的恶性肿瘤发病资料,对2003年至2005年上海全市恶性肿瘤MV%情况在性别、地区、常见瘤别等分布进行汇总,利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模型对上海市区1973年至2005年男、女恶性肿瘤和常见瘤别MV%的时间趋势进行分析.并将结果与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其他国家、地区肿瘤登记资料相比较.结果:2003年至2005年,上海新诊断135 352例恶性肿瘤患者,MV%为62.18%.常见肿瘤中,肺癌MV%为44.47%,胃癌为71.76%,肝癌为17.43%,结肠癌为78.16%,直肠癌为79.75%,食管癌为59.66%,女性乳腺癌为90.92%.1973年至2005年间,所有部位肿瘤的总体MV%上升了57.48%(绝对值上升了24.00%).但与世界主要登记处资料相比,上海恶性肿瘤MV%仍处于较低水平.结论:1973年至2005年间,上海肿瘤总体MV%明显上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肿瘤诊断水平的持续提高.而与世界主要登记处资料相比,目前本市总体及各部位肿瘤MV%仍较低,主要由于国内外瘤谱差异、临床诊治规范性较差等导致.此外,肿瘤报告系统本身因素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但程度有限.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CHB)及乙肝病毒携带者(AS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CHB治疗组21例,ASC治疗组15例,对照组40例。CHB治疗组予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治疗,ASC治疗组仅予拉米夫定治疗,CHB对照组仅予保肝治疗。三组疗程均为1年。结果两治疗组在促进HBeAg,HBV-DNA转阴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CHB治疗组的肝功能复常率、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9.
患者男,6岁.车祸伤后半小时于1987年4月26日下午6时入院.检查:精神软弱,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呼吸30次/分,心率160次/分,血压测不到,右肺呼吸音明显降低,右胸7、8后肋骨骨折.胸腹及右腰部均可见大片皮下瘀斑,左下肢广泛皮肤撕裂伤.腹部膨隆,全腹压痛、反跳痛,有移动性浊音.腹腔及右侧胸腔均穿刺到不凝固血液.迅速输血输  相似文献   
40.
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s disease)临床少见,易误诊。作者遇一例,经手术证实,报告如下。患者女,31岁。17年前(1968年)因发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